歌曲创作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文艺中最为活跃的力量,谱写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辉篇章。鲁艺师生紧随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前进的脚步,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紧贴现实生活、具有深层精神内涵的时代旋律,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歌采集活动,掀起合唱歌曲创作的高潮,产生了《延安颂》《黄河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南泥湾》《白毛女》等在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涌现出吕骥、冼星海、向隅、安波、郑律成、马可、刘炽、李焕之、麦新、王莘等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
1942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鲁艺音乐工作者最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思想,歌曲创作采用大众化、民族化、革命化的内容,真正起到鼓舞军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得到发展和繁荣。鲁艺歌曲创作宗旨与中国左翼革命文艺思想一脉相承,与延安革命文艺历史风云相系始终,伴随着鲁艺文艺创作发展的全过程,在当代专业和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歌曲创作突飞猛进地发展,激发了全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