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融入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集活动,既注重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又注重运用西方音乐方法,创新性地探索出了一条民族音乐创作的成功道路,使鲁艺音乐作品呈现出既富有民族性又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全新面貌。鲁艺音乐作品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以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为主题。这些不朽的经典反映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贴近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必胜信念的体现,是鼓舞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融入时代、植根民族
鲁艺的音乐创作,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性,鼓舞着中国人民投入到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抵抗外来侵略争取自由的重要精神力量。作品从题材到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抗战这一社会重大问题,具有时代的艺术特点。正如毛泽东所说:“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就是抗日。”抗战既是延安鲁艺音乐创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抗日救亡就是鲁艺师生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情动于衷,形于言,因而才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歌词和旋律。如歌曲《再上战场》(颜一烟词、贺绿汀曲)中所唱:“为了国家虽然受了伤,并不气馁也不悲伤,扛着我们的枪,挺着我们的胸膛,仇未报,志不偿,我们要收复失地,保护家乡。从今起,再上战场!”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感人的艺术效果,激励着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抗日队伍中英勇杀敌。
冼星海在歌剧《军民进行曲》的创作中说:“根据目前抗战情形而创制,歌词尽量采取口语,歌曲全是民谣作风,乐队是由中西结合。总的目的是要使中国的老百姓看完了感应到军民合作,坚持抗战。”
他的英雄史诗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灾难,谱写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图景。特别是歌剧《白毛女》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有力地批判了旧世界,歌颂了新社会。鲁艺师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血肉相连,紧紧跟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密切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抗战中发挥了组织人民、鼓舞人民投身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的巨大作用。鲁艺的音乐作品根植民族传统,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音乐是情感艺术,情动于衷方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鲁艺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遍陕甘宁边区城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用人民容易接受的音乐语言来教育和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增强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其间涌现出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歌曲《拥军花鼓》《翻身道情》《延安颂》《南泥湾》,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在号召全民族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抗战的斗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深蕴着对祖国人民炽烈的爱。如冼星海《生产大合唱》中的歌曲《二月里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用“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多打些粮食充军粮”“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反攻胜利就在眼前”这样的歌词来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用陕北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如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中的《割麦子》歌词直接源于陕北农民日常生活:“满山的麦子赛黄金,老汉摸着胡子笑,婆姨娃娃手把着镰刀,笑哈笑哈笑吟吟。”《自卫军》中:“赶快出来集合吧,别忘记带红缨枪,学习英勇的八路军,一心要把家乡保。”《在边区》中:“边区是革命的大家庭,边区的人民心一齐心一齐。”亲切的语言使这些歌曲处处洋溢着陕甘宁边区的乡土气息,体现出鲁艺音乐家们真心服务人民、扎根生活、真诚投入创作、真实反映时代的革命精神。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延安鲁艺的音乐创作,根植于那个时代的土壤,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
三、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集活动
延安鲁艺音乐始终把探索音乐民族化实践道路的理念贯穿于音乐系师生学习的全过程。他们从入学之初就开始以音乐民族性的探索为目标,直接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作为教材学习,真正走入人民群众中开展大规模的民间音乐采集活动,并不断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和创作手法,使音乐作品具备既有民族性又有专业性的创作特点。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专业民族音乐创作起到了开创与奠基的重要作用,是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方法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鲁艺音乐创立之初,音乐系主任吕骥就发起对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采集工作。他们继承古代以来的采风制度,把“继承传统、学习民间”作为一项重要理论依据,深入到陕甘宁边区村镇的每一个角落,足迹遍布黄河沿岸山西、陕西等地进行大范围采集活动,甚至到过河南等地。他们重视民间音乐在实践中的应用,开展了我国空前有计划大规模的民间音乐采集研究社团活动;推动了以鲁艺为主的延安地区乃至全国民间音乐研究活动的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发现和培养了我国最早一批有志于民族音乐研究的音乐家;在全面研究我国的民间音乐,创建解放区新型音乐教育体制,开拓解放区艺术工作及培养音乐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延安鲁艺极其重视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他们不断深入民间采风,视角从民歌扩展到说唱、戏曲,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及时保护了传统音乐遗产。鲁艺人思想上重视民间音乐,感情上热爱民间音乐,创作上运用民间音乐,以此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音乐民族化的先河,是中国化音乐进程中的里程碑。
1939年3月,鲁艺音乐系在吕骥的发起组织下,从“民歌研究会”“中国民歌研究会”“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到“河防将士慰问团”等开展大规模的民歌采集活动,从民间文艺、陕北民歌中汲取营养,熔铸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采集记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活动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时间之久,是现代音乐史上的壮举。活动方式方法是到群众中调研民俗风情、采集一切民间的创作和风俗,包括把神话、歌谣、谚语、传说、故事、小戏、说唱等汇编成册。在陕甘宁边区大范围开展的民歌采集活动,一直延续到1945年鲁艺离开延安。特别是毛泽东给全院师生讲话时说:民歌里确实有许多很好的东西。他要求师生要走出课堂,走出“象牙之塔”的“小鲁艺”,走向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鲁艺”,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积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贡献。因此,广大师生边教学、边创作、边学习、边演出,深入战斗前线鼓舞士气、慰问将士,开展生产劳动自给自足,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具体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们把采集来反映人民群众语言特点、生活习惯、思想感情的民族风格素材,通过艺术手法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创新性运用专业创作方法发展我国音乐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使其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专业性,处处折射出民族音乐文化的光芒。
延安鲁艺民歌采集活动已经过去八十多年,当年发起、筹划组织此次活动的前辈音乐家多数已经离世。前辈们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今日仍激励鼓舞着后来者。延安鲁艺民歌采集活动不仅仅是延安鲁艺音乐家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肇始的标志,也是八十多年来革命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
四、探索中西音乐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延安鲁艺音乐初期亦是探索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初始阶段,音乐家尝试运用西方音乐方法创作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形成了这时期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冼星海曾说:“以‘大众化’为首要任务。音乐要有力量,节奏要明显,通过民族形式和内容来创作民族的新音乐。从作风上说,我们第一不要抄袭或模仿欧洲的音乐;第二不要趋向封建的形式和内容,或颓废的作风。创作者可以利用欧洲的曲体来创作中国的新兴音乐。”
“如歌剧的演出在延安是一个新尝试,剧本的台词以通俗的民谣代替……演出形式是吸收了苏联活报剧和西洋歌剧的部分。”
冼星海还说:“这个歌剧是我第一个歌剧的尝试,有中西合璧的作风……在关于民族形式的艺术问题讨论时说,我还是坚持这样的作风,这就是吸取欧美进步技巧,利用中国固有喜闻乐见的旋律,用简单和声配以中国和西洋乐器,尤其多用打击乐器,使作品本身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
其实,“五四”以后至抗战全面爆发前,部分音乐家已开始探索,但多在大城市中流传,未能形成气候,而到了延安时期,才真正普及推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是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灵魂,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它和以往专业音乐创作以西方音乐为主体,渗入民族性音调的创作手法相比,更具民族音乐韵味。特殊的历史、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鲁艺”师生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他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探索精神体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学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如今,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正得到有关专家和各界人士的鼓励和提倡。传统音乐作为前辈音乐家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很大程度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由他们所开创的事业,当下已呈欣欣向荣之势。那些散发着泥土气息和历史回声的歌谣,历经岁月洗礼愈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