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日本侵略者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东北并企图进一步吞并全中国。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社会各界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热潮,形成了全国人民的整体动员和民族精神的全面振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时代赋予了音乐家神圣而崇高的使命,音乐也自然成为抗战的武器,尽一切力量抵抗侵略者。人们对音乐创作的要求很明确,一切适合抗日救亡的音乐都是战斗的号角与救亡的呐喊。大批文艺工作者和爱国音乐家们拿起了音乐这一武器,创作出大量史诗性的经典作品。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直接关怀领导下,延安鲁艺作为中国现代一个重要的革命文艺源头,其主要文化活动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四个方面,以笔为枪,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创作了大量热情讴歌中华民族顽强斗争、抵御外侮的史诗性经典之作。尤其是延安鲁艺师生创作的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战歌,充满必胜的信心和爱国情怀,鼓舞着千千万万个革命战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毛泽东曾对这些具有战斗性的革命歌曲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一首优秀的革命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这些极具影响力的传世经典作品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圣地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在这历史性的转折点,不断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胜利。军事上,恢复和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提高了战斗力;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诠释抗日救国的主张,推动了西北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行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为世人瞩目。全国各地爱国学生、知识分子、革命志士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战,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之中。一时间,革命圣地延安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全民抗战而兴起的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良机。“当时的延安有抗日军政大学与陕北公学,培养着成千上万的军事的与政治的适合于抗战建国需要的干部,此外,还有各种专门学校,如卫生学校、通讯学校、摩托学校等,训练技术人才。”
延安作为革命的象征,吸引着无数爱国青年及艺术家,置身于革命的浪潮中。
图1-1 1939年延安鲁艺在桥儿沟校址远景
一、延安鲁艺的创立
1937年底,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文艺工作者与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第五队共同创作了反映上海军民合力抗战的四幕话剧《血祭上海》。“剧本为集体创作,朱光、左明编导。刚来到延安的向隅承担了为该剧作曲配乐和手风琴伴奏的工作。该剧的主要演职员沙可夫、朱光、李伯钊、徐一新、任白戈、左明、孙维世等,有的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文艺家,有的是来自上海等地的作家和话剧、电影演员。他们的艺术造诣深厚,表演技巧娴熟,剧情又生动感人,配有插曲和音乐,因而受到延安各界人士的瞩目。”
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延安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两个月连续巡演十余天、二十多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庆祝《血祭上海》演出成功,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创作和演职人员座谈。参加人员有“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洛甫、李富春、凯丰、陈云等,该剧的导演左明,演员孙维世、仉平、翟强等人”。
交谈中大家提议创办一所专门的艺术学校,立刻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和认可,并在现场组建了“艺术学院筹委会”。筹委会由沙可夫、吕骥、朱光、徐一新等人组成,并商议做出创立缘起、校名校址、招生对象、专业设置等方案。
图1-2 1938年话剧《血祭上海》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发起人联合签署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以下简称《缘起》)。《缘起》指出:“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创办鲁迅艺术学院不仅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更是为了继承鲁迅先生的文化精神,弘扬他在文化事业上为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同时还指出:“我们应注意抗战急需的干部培养问题。‘干部决定一切’!”“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
进一步明确培养抗战急需的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的艺术干部,在延安鲁艺集体发布《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指出:“它(鲁艺)并不是打算在全国总动员中作歌舞升平的幻想,尤其不是想逃避现实;恰恰相反,它的成立,是为了服务于抗战,服务于这艰苦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就是要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技术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还指出:“我们不仅为了服务于目前的抗战工作,更进一步,我们还要为抗战胜利以后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工作,一方面,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抗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这些工作中创造新中国的艺术。我们要接受各时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艺术遗产,使新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更迅速地成长。”
阐明了延安鲁艺创办的性质、任务和方向,也要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图1-3 1938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获得签署
1938年3月,通过鲁艺校董会委员及院、系干部名单。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了鲁艺的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3月7日,公布“鲁字第一号通告”,公布了学院的负责人。3月8日,公布“鲁字第三号公告”,完成第一届学员招生工作。
延安鲁艺为多学科综合性艺术学校。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宣布成立,当天下午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莅临大会,并与师生合影。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成立之初设音乐、戏剧、美术三个系,校名为“鲁迅艺术学院”。沙可夫为副院长(正院长暂缺)兼教务处处长,徐一新为训育处处长、魏克多为秘书处处长。戏剧系主任张庚,教员有钟敬之、左明、崔嵬;音乐系主任吕骥,教员有向隅和唐荣枚;美术系主任沃渣,教员有丁里。同年8月30日增加文学系。延安鲁艺于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4月与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合并后更名为“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延安鲁艺于1945年11月离开延安,历时七年零八个月。
图1-4 1938年4月10日,鲁艺成立时全体师生和相关领导在中央大礼堂外合影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不仅与时代、民族有着水乳交融的血缘关系,还彰显出鲁艺师生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在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成为站在民族解放斗争最前线的战士。他们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脉搏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图1-5 1938年毛泽东为鲁艺题写的校名“鲁迅艺术学院”
图1-6 1940毛泽东为鲁艺题写的校名“鲁迅艺术文学院”
图1-7 1943年4月,合并到延大更名为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
二、鲁艺音乐系的沿革
鲁艺音乐系是鲁迅艺术学院初建的三个系之一。音乐系首任系主任为吕骥,后担任系主任的是冼星海、向隅等作曲家。最初筹建阶段的教员是吕骥、向隅两人。1938年4月唐荣枚到达延安,任声乐教师并兼任视唱练耳课教学工作。根据学校创立的宗旨,音乐系人才培养主要任务为:研究进步的音乐理论和技巧;培养抗日的音乐干部;研究中国音乐遗产,接受并发展之;推动抗战音乐运动的发展;组织领导边区音乐运动的发展等,并将音乐创作及创作人才的培养作为音乐系的首要任务,在系内设立了高级作曲与指挥班。音乐系主要课程为音乐概论、普通乐学、视唱、练声、练耳、指挥、作词法、自由作曲、合唱和器乐。音乐系共招收六届学员总计二百二十三人
(音乐系招生总数),毕业四届学员共计一百二十四人
。
图1-8 1936年向隅和唐荣枚在上海国立音专江湾新校舍旗杆下合影
1938年3月14日至7月24日
,是第一届学员在校学习时间,按“三三”学制即在校学习三个月后到前线实习三个月再回校学习三个月,第一届学员到前线实习后都积极要求留在抗日前线工作,所以,他们实际在校的学习时间仅为三个月。第一届学员在纪念抗战一周年宣传周活动中,参加歌剧《农村曲》创作、演出实践,还参加追悼黄自先生、纪念聂耳先生的音乐晚会,进行歌曲创作和组织策划。“鲁艺音乐系第一届学员,大多数是从抗日军政大学或陕北公学转过来的青年音乐爱好者。”
总计十六人。
1938年8月第二届学员开始在校学习,学制与第一届相同也是三个月,11月结业。这期间冼星海、杜矢甲来到延安,增强了师资力量。这时音乐系学员人数有所增加,共招收学员四十一人。为“坚持长期抗战,坚持统一战线”
的教育目标而培养适合的艺术干部,课程设置识谱歌唱、普通乐学、练耳欣赏、器乐等专修科,增加了新音乐运动、民间音乐研究、近代歌曲研究等选修课。学员李焕之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9年1月至1940年5月,第三届学员开始在校学习,学制由三个月增加到了一年零四个月,教员有冼星海(作曲)、吕骥(中国音乐史)、向隅(和声、乐器)、唐荣枚(声乐)、杜矢甲(声乐)、李焕之(乐理、视唱),当时吸收优秀学员留在音乐系担任助教的是郑律成、李丽莲、潘奇,担任助理员的是张恒、张鲁,指导员是苏灵扬,共招收学员六十人。
第三期学员参加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军民进行曲》的演出实践,并担任乐队演奏和合唱队演唱。随着一批具有艺术知识基础和抗日爱国运动经历的学员充实到音乐系学习,使第三届学员队伍力量得到加强。如时乐濛、陈紫曾有在艺术师范学校学习的经历;汪鹏在清华大学是音乐骨干,能用小提琴演奏爱国乐曲;王莘是比较早参加革命运动的热血青年,他有参加“一二·九”运动和刘良模组织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经历,1939年冬还奔赴到抗战前线创作歌曲进行文艺宣传。
1940年7月,第四届学员开始在校学习。由于有了前几期教学积累的经验,11月分设专业方向为作曲组、声乐组、器乐组,显示出艺术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当时还先后两次修订教学计划草案,第二次修订为1941年,明确规定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为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培养抗战需要的文学艺术综合人才,并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专业学制改为三年(不包括实习)。组织文学艺术专门研究团体如“鲁艺实验剧团”“鲁艺平剧研究团”“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音乐工作团”等。学校两次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工作,对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指明前进方向。设立戏剧部、音乐部、文学部、美术部等四部,其中音乐部部长冼星海,支书麦新,音乐部下设音乐系和音工团,音乐系主任贺绿汀,音工团主任冼星海,因冼星海出国,音乐部、音乐系和音工团此三职均由吕骥暂代。
增加民间音乐、西洋音乐史、中国音乐史、名作欣赏等课程学习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改学制为三年,共招收学员四十三人,1943年底毕业。
1941年7月,第五届学员开始在校学习,学制为三年,课程设置基本和第四届相同。1940年底到1942年初,鲁艺举办一些具有鲜明学院派风格的音乐会,演唱德国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选曲《猎人大合唱》和吕骥的《凤凰涅槃》及西方艺术歌曲等,演奏外国名曲《匈牙利狂想曲》《茶花女》《威廉·退尔》等曲目,为专业技术提高进行积极努力。1942年4月至9月,鲁艺开始整顿学风,全院停课。5月,党中央在延安邀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
1943年4月,鲁艺与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戏剧、音乐两系合并为戏剧音乐系。5月,向隅带领以乐队成员为主的小组,参加刘志丹陵墓重新修建落成仪式,成员有马可、张鲁、李焕之等。乐队小组在仪式上首次演奏了用民间器乐曲牌编成的哀乐,沿用至今。11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中宣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12月,鲁艺由张庚带队组成二十四人参加的“鲁艺工作团”,工作团员具有多种艺术专业方向,他们历时四个月,在陕甘宁边区绥德专区开展工作,于次年3月返回延安。他们收获颇丰,集体创作大小剧本十七部,如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归队》等都是这次创作的。收集民歌三百首,演出七十九场,观众达十二万七千余人。
1944年7月,鲁艺(延大时期)第六届学员在校学习,实施延安大学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是唱歌课和排演实习课。
1945年11月,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踏上了迁往东北的路程。至此,延安鲁艺音乐系走过了七年零八个月的风雨历程,用一首首激昂的革命歌曲,将其坚实的足迹永久地印在了文艺发展史的长廊之中。
三、鲁艺音乐的历史追溯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创作了受西方影响、反映新思想而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作品,宣传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五四”运动的爆发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从此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文艺思想及其音乐创作的发展,反帝反封建、谋求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的革命斗争主题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江西为中心的苏区革命文艺运动,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重视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用通俗易懂的歌谣曲调填上具有革命内容的歌词宣传发动群众,第一次真正从行动上深入群众与工农兵进行实际结合,表达了群众空前高涨的反帝爱国斗争热情,指明了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意义,是积极探索革命文艺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的体现。正如当时出版的《革命歌谣选》编后记所说:“它是农民用自己的语句作出来的,它道尽农民心坎里面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颂,它是广大民众所欣赏的艺术。”
随着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也逐步在各地得到发展,音乐创作沿袭了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运用选曲填词、民间小曲改编和新创曲调而成的歌曲,来反映工农革命运动中积极高涨的情绪,在工农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战斗的作用。如《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国民革命歌》以及用《孟姜女》《满江红》等曲调填词而成的歌曲《五卅运动》《醒国魂》《工人歌》《劳工记》《纪念列宁》《工农兵自叹》等得到群众广泛欢迎。在广东海陆丰农民运动中,革命领袖彭湃等人曾利用当地民歌、童谣编写了许多革命歌曲,如《田仔骂田公》《五一劳动节》《农会歌》《七五勿忘》等编创歌曲都成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声。大批工农革命歌曲的迅速传播,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虽然它们并没有在专业音乐发展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却始终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鼓舞着人民群众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使得文艺大众化形式得到正确引导和广泛发展,为延安鲁艺音乐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树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旗,积极探索创造工农大众所接受的“新兴的音乐”。1932年,聂耳、王旦东、李元庆等人在北平组织“左翼音乐家联盟”,是最早成立的左翼音乐组织,建立了开展革命音乐战斗的阵地。1933年春,任光、安娥、聂耳、张曙等在上海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随后成立“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将苏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理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传播到国内。1934年春,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又发起成立了“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学习实践,他们在充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革命群众歌曲创作的实践,反映无产阶级救亡与革命的要求,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这些都为革命培养了一支坚强的文艺大军,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准备了一批文艺骨干人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左翼音乐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音乐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