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延安鲁艺或鲁艺)是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在延安创办的一所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在百年中国革命文艺发展进程中,延安鲁艺的生成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延安鲁艺音乐》一书,主要记述1938—1945年间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

一、研究缘起

之所以选择研究延安鲁艺音乐,源于我个人学习和实践的经历。大学就读期间对延安鲁艺的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虽然那时我对延安鲁艺的发展历程还很陌生,但是凭着对鲁艺音乐作品的热爱,凭着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鲁艺独具特色办学历史的好奇、喜爱,最终在留校工作以后把鲁艺音乐研究作为我长期学术研究的方向。

围绕鲁艺音乐研究,我从1999年写作第一篇论文《延安鲁艺——革命歌曲的摇篮》开始逐渐走上研究鲁艺音乐的道路,通过梳理、分析鲁艺音乐的概貌及音乐发展的历程,从前辈艺术家的辉煌成就中吸收经验和教益,在学习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随着学术视野日益开阔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写出《试论延安鲁艺时期中国化的音乐创作》《延安鲁艺时期歌剧研究》《延安鲁艺时期的合唱作品研究》《延安鲁艺时期的民间音乐研究》《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鲁艺发展的影响》等文章。我所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以《延安鲁艺音乐社团研究》《东北鲁艺音工团音乐活动研究》《东北文工团音乐活动研究》为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其中有三名学生成功考取博士研究生。以上选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鲁艺音乐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习研究该时期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实践智慧,阐述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独具特色的风格,分析其培养一流人才、创作优秀音乐作品、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深层原因。展示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文艺家战斗生活的历程,展示他们用文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这正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与传承,希望可以为中国革命文艺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资源、思路和启迪。

之所以选择研究延安鲁艺音乐,源于我对如何推动鲁艺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用新的学术视野,从新的角度,寻求新的学术发现和理论建树。鲁艺开启了中国当代革命文艺教育的先河,将政治因素与文艺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了文艺教育的繁荣。可以说,要研究中国革命艺术史就必须研究鲁艺,不了解鲁艺音乐文化就无法全面认识中国革命艺术史和新文化。鲁艺是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的文艺发展树立了一种“鲁艺模式”。被誉为“革命文艺的摇篮”的延安鲁艺培养出了大批为抗战服务的文艺人才,既解决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急需,也为新中国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鲁艺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文艺战线对敌斗争的现实需要创立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时期,也应该坚持并发扬这种文艺发展紧密结合现实需要的发展模式。

之所以选择研究延安鲁艺音乐,源于鲁艺精神在推动我国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鲁艺精神是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形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优良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它形成于延安时期,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想信念精神、为工农兵创作和服务的文艺精神、民主严肃和注重实践的治学精神以及勤劳刻苦和艰苦奋斗的学习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精神特质。鲁艺精神作为红色精神的一种,它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鲁艺精神是由延安鲁艺师生所形成,它的传承和发扬则需要由一代代的文艺工作者来完成。如何将鲁艺精神落到实处,以及做好文艺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紧迫的问题。笔者认为,深入系统地研究鲁艺文化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学理依据。这一切都离不开对鲁艺音乐文化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课题背景

延安鲁艺文化研究遍及艺术学诸多领域,主要涉及延安鲁艺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学科门类。随着学术界对鲁艺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渊源、艺术发展历程、艺术教育、主要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持续推进,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生动反映了鲁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鲁艺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革命性等特征决定了研究它的重要性,目前,涉及本课题延安鲁艺音乐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音乐系的办学历程、音乐家传记、回忆录、音乐表演与创作、音乐作品集等多层面阐释,都是研究这一领域的较为重要的文献支撑材料,为中国现代音乐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鲁艺音乐文化研究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围绕延安鲁艺音乐发展历程的讨论,目前涉及本课题的论著、论文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延安鲁艺音乐历史发展的宏观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数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延安鲁艺的发展历程,如当年在延安从事文艺工作的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倡议编辑的系列丛书《延安文艺丛书》中的“文艺史料卷”“文艺理论卷”“秧歌剧卷”“歌剧卷”“音乐卷”等比较完整地反映延安文艺理论工作的面貌,并选编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讲话、书信等重要内容。作为革命文艺的研究者、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以独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奠定了革命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根基,也给我们提供了翔实的个案研究成果。延安文艺史专家艾克恩的《延安文艺回忆录》《延安文艺运动纪盛》和艺术家钟敬之的《延安鲁艺——我党创办的一所艺术学院》等论著中,详细记述了延安革命圣地文艺运动的盛况,为传承和弘扬延安革命文艺精神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也是研究我国现代文艺史的参考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曾刚编著的《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通过延安鲁艺老艺术家们(包括作曲家、歌唱家、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回忆录,客观地记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活动情况。伍雍谊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郭冰茹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通过介绍著名音乐家的音乐活动来透视其革命文艺理论与观点。翟咏在《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金色宝典——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一文中对延安鲁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通过延安鲁艺与西安音乐学院在教育思想、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的对比,强调了《讲话》在发展艺术教育事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张雪艳著《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史》系统地阐述了延安时期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石一冰的《延安音乐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于鲁艺音乐活动与音乐思潮形成发展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给予强调,认为这些领域尚待开拓,需要全面完整的研究。岳英放的《音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作用》主要将社会学与音乐学结合,分析音乐在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功用。徐玲娜的《1935—1945年间延安音乐文化结构的生成与发展研究》主要是对1935—1945年间延安音乐文化结构的生成与发展进行研究。石苏平的《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研究》分别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深入研究。向延生的《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特别围绕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创办,对活跃在延安鲁艺的冼星海、梁寒光、李鹰航、李凌、何安东、周国瑾、罗浪、韦虹等一批广东籍音乐家的音乐活动进行了阐释。夏彬的《从鲁艺到沈阳音乐学院》则详细介绍了沈阳音乐学院的建院历史以及与延安鲁艺的历史渊源。

二则,研究延安鲁艺时期的音乐创作成果。关于鲁艺音乐本体研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成规模的系统性研究,研究团队或群体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具体的音乐类型出发,对延安鲁艺时期某一音乐类别的发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如戏剧学家张庚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创作演出》真实地再现了白毛女在延安时期演出和创作概况。孟远的《歌剧〈白毛女〉研究》,围绕着歌剧主题、喜儿形象、贫苦阶级的成长过程以及歌剧的创作经过、改编过程、传播路线及其经典化命运等问题展开阐释。唐晓飞的《延安鲁艺歌曲研究》从歌曲创作的概貌、产生发展的原因、文化渊源和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王冬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主要探讨1942—1945年“延安秧歌剧”在音乐表现形式、风格类型上的文化多元性,进行综合记述。笔者对延安鲁艺时期的秧歌剧、合唱作品、民间音乐、歌剧、革命歌曲、民族化音乐道路的探索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对鲁艺发展的影响等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例如,笔者在《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一文中论述了秧歌剧的产生与发展,并探讨了秧歌剧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今音乐创作的启示。还有的学者从作曲家着手,论述了延安鲁艺时期音乐家的具体创作活动。例如,魏艳的《冼星海在延安鲁艺》以及唐荣枚的《百年沧桑忆星海》等文章全面介绍了冼星海在鲁艺的创作、教学、排练的过程。

三则,延安鲁艺音乐系的教育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王丽虹在其博士论文《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一文中提出,“鲁艺音乐教育开创了中国革命音乐教育的先河,奠定了此后中国音乐事业的基础”。她认为,政治因素在鲁艺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实现了中国革命音乐教育空前的繁荣。主要表现在音乐社会功能的提升、音乐审美范畴的表现、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音乐创作题材的丰富等几个方面。魏艳在《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一文中将鲁艺音乐系的音乐教育体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创阶段(1938—1940)与专门化提高阶段(1940—1942)。从学制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多方面论述了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王丽虹在《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实践及启示》一文中提出了“鲁艺音乐教育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在音乐界弘扬延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艺音乐教育坚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对创新音乐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鲁艺音乐教育在坚守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开展艺术实践,对准确把握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三个主要观点。

最后,延安鲁艺精神与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索鲁艺精神在当代的启示性意义以及延安鲁艺音乐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例如,仇珊华的《鲁艺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从鲁艺精神的形成条件、鲁艺精神的形成载体、鲁艺精神的内涵以及鲁艺精神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等角度揭示了鲁艺革命文艺发展的动力源泉。季惠斌在《延安鲁艺精神与音乐文化的传承》一文中提出延安鲁艺精神对我国当前音乐文化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的观点,并认为正确的政治导向是鲁艺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以服务人民大众、民族性为音乐创作的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王学仲在《“鲁艺情结”与“鲁艺精神”》一文中认为,延安鲁艺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音乐上的奇迹,原因就是鲁艺人内心皆有“鲁艺情结”以及鲁艺人具备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

以上基础文献资料的发表研究内容详略各异,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对于鲁艺音乐全面系统研究具有资料支撑作用,也体现了延安鲁艺音乐研究的发展需要,并深化我们研究革命文艺理论的重要性的认识。但目前国内音乐界对延安鲁艺音乐文化这一专项课题的研究仍显得较为薄弱,就鲁艺音乐这一特定专题研究而言,上述成果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受资料所限,研究不够深入。延安鲁艺成立距今有八十五年的历史,因时间久远存留至今的文献资料很少,所见不多的回忆性资料也大多局限于一般性的描写与叙述,对鲁艺音乐综合全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行理论上的提升。第二,因学科所限,研究未成体系。据相关文献可见,延安鲁艺的研究一直以文学艺术、政治、音乐等为重点,研究大多聚焦于鲁艺音乐系师生的生平传记、音乐作品以及鲁艺音乐系师生成立的“民歌研究会”等,而对音乐文化的历史脉络、学科理论体系综合研究、深入开展音乐全过程研究、音乐评论研究等问题却鲜有人涉及。

三、重点论域

本书全面研究延安鲁艺音乐系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其重点论域以延安鲁艺音乐系从1938年创立到1945年离开延安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教育、创作、艺术实践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书中分别从“延安鲁艺音乐概述”“延安鲁艺的歌曲创作”“延安鲁艺秧歌剧与歌剧创作”“延安鲁艺的音乐表演”“延安鲁艺的音乐教育”“延安鲁艺的民间音乐采集活动”和“《讲话》精神与延安鲁艺音乐的发展”等七个方面进行逐层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相关观点,包括音乐系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历史轨迹、音乐家作品个案研究与理论建构、鲁艺音乐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等等。旨在力争使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革命音乐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为新时代艺术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首先,通过对鲁艺音乐史料的整理、比较、归纳、综合、提炼,深入分析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展文艺教育活动的动因和历程。全面介绍鲁艺音乐家们的理论著述、创作作品、回忆录等成果和资料,以及他们阐述发表的文艺思想和重要观点,作为鲁艺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根基。运用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学习、评价其中的经典研究文献,从而突出这一时期鲁艺音乐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地位以及当代意义。

其次,以鲁艺音乐家们的音乐理论、创作及艺术实践活动的特色作为切入点,详尽论述鲁艺音乐系所运用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探究鲁艺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内在规律和相关教育理念。特别是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特点,为我国文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人们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同时,对鲁艺音乐在抗战中的作用、音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专业性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最后,通过对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综合性分析和评价,深入挖掘鲁艺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拓展鲁艺音乐研究内容的形式与创新,对革命文艺主题的创作理论、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也是探究革命文艺发生与发展规律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鲁艺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延安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艺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当代的艺术水准和艺术理解,进一步阐释延安鲁艺音乐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鲁艺音乐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其形成、发展、繁荣和延续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的先进经验,对中国革命文艺建设事业起到引领、激励、推动的重要作用。从史学角度对鲁艺音乐进行综合性研究,努力探索并找到革命文艺的发展规律,正确描述鲁艺音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这一切都离不开对鲁艺音乐科学、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延安鲁艺音乐”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四、研究方法

选题以鲁艺音乐专题研究为切入点,以音乐家及代表性作品为依托,着重在相关理论建构上进行梳理解读,从中找出特定对象历史发展脉络。围绕选题主要内容和思路,对所要展开的全部内容按逻辑排列组合构成总布局。运用音乐史料分析法、音乐史学研究法、音乐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延安鲁艺音乐基本面貌、特征及成就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力求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史论结合,先史后论。在“绪论”和“延安鲁艺音乐概述”部分以史为主,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延安革命圣地成为党领导和实践文艺运动的核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办,按历史脉络进行逐步梳理,详尽论述鲁艺音乐发展历程、音乐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文化与历史背景,对音乐创作从歌曲、秧歌剧到歌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历史轨迹作总体梳理,并针对鲁艺音乐家的理论著述、代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个案研究和相关评价,侧重探求鲁艺音乐历史文化的论述,进而以史带论挖掘和整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后四章节主要对这一时期音乐表演、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与研究、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理论建构展开研究,从史学视域对鲁艺音乐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给予观照。同时把探索和研究民间音乐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从民间音乐采集活动的发展过程和采集成果进行具体研究,详细阐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鲁艺音乐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五、理论构想

目前,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学术领域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说明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历程对揭示革命文艺史,以及近现代音乐史发展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延安鲁艺音乐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革命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所得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活动的基本面貌,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其成功的实践也为文艺及音乐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音乐创作结合、开辟新时代红色音乐发展的新篇章提供了重要的当代启示。 j9VKp9oL1jc5+p6EdLD71gdLcI4cPIMA4SjXmGOy5oD662Q4U58hudsJx7+UPz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