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发起,1938年春天在革命圣地延安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革命文艺学府——鲁迅艺术学院。这所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命名的新型院校,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西北黄土高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缺乏硬件设施、设备,师生们在中共中央机关及其负责人的领导下,凭借革命信仰、革命精神、革命干劲,边教学,边生产,边战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党和人民以及后来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延安鲁艺仅音乐作品就有四百多种),如《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等经典歌曲、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黄河大合唱》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等艺术精品。

鲁艺还成立了民歌研究会、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等科研组织,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仅在延安的七年中,就采集和整理以民歌为主的各种民间音乐三千多种,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有质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如冼星海的《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向隅的《作曲法》教材和安波的《秦腔音乐》等。在短暂的时间和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堪称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的父母向隅、唐荣枚,与吕骥共同创办了鲁艺音乐系,并成为该系第一、二期仅有的三名教师。1939年7月1日我出生于延安鲁艺,父母特别尊请同乡长辈毛泽东主席为我取名“延生”。我的生活、学习和成长都与鲁艺息息相关。自1946年起,我先后进入东北鲁艺、东北音专附中、沈阳音乐学院(后转学至中央音乐学院)就读。作为鲁艺的传人、学子和校友,我对母校一直充满敬意,对鲁艺的历史、事业及精神,始终情有独钟。

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令迁往东北办学,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延安鲁艺音乐系唯一的传承单位。李劫夫、卢肃、丁鸣等学院的领导人,多年来为继承、发扬鲁艺的光荣革命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艺的历史值得研究,鲁艺的经验值得总结,鲁艺的精神需要弘扬,鲁艺的故事要传给后人。

计晓华教授1990年自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1999年起她致力于研究延安鲁艺音乐,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表过多篇相关研究论文。从第一篇研究论文《“延安鲁艺”——革命歌曲的摇篮》,到延安鲁艺“中国化音乐创作”“大合唱”“歌剧”“民间音乐研究”“秧歌剧”“音乐表演”“《讲话》精神的影响”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分别对延安鲁艺音乐进行了专题研究。近年来又从创作到表演,从形式到内容,从教学到科研等各个层面,对延安鲁艺音乐进行了整体性、全方位的专题研究,完成了这部研究专著。

我应邀去沈阳音乐学院访问、讲学时,与担任该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计晓华教授,多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她撰写的理论著作《延安鲁艺音乐》,文风质朴,史料详实,考证周密,逻辑严谨,结论合情合理,信息量较大。此书为今人与后人了解鲁艺的音乐、了解鲁艺的历史,弘扬“鲁艺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此书即将出版面世之际,作为鲁艺人,我在此为之祝贺,为之点赞。

是以为序。

figure_0002_0001
2022年国庆写节于北京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9—2016年曾经连任三届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sFQLkThBQlr8K49ftpwVqnAwtYKZBeQ7dIPtlvbW5FmxiRu/sGtSwiFpB9H8+7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