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鲁艺歌曲创作概述

鲁艺歌曲创作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民间音乐文化,继承苏区革命音乐和抗日救亡歌曲的传统,旋律优美、民族特色鲜明,体裁形式适合群众演唱,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歌曲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为起点的“初创和起步阶段”(1938年4月—1940年4月),教学逐渐趋向正规化和专门化的“专业提高和教育改造阶段”(1940年4月—1943年2月),向着实践党的文艺新方向前进的“革命文艺实践与发展阶段”(1943年2月—1945年11月)。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艺发展之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纲领性文献是其核心,大众化、民族化和革命化的内容是其基础,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学习和创作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一、初创和起步阶段(1938年4月—1940年4月)

延安鲁艺初创阶段正是我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为配合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歌曲创作主要是运用民歌填词、民歌改编和西方音乐方法等形式进行初步探索;题材内容以服务前线的抗日将士,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学员们的实践历练产生了许多反映群众生活、反映抗战的歌曲。著名的歌曲《延安颂》《二月里来》《八路军进行曲》等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特别是在冼星海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带动下,歌曲在曲调风格、创作理论、创作手法上呈现出多样性,在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也培养了一批歌曲创作的中坚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文艺创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figure_0032_0011

图2-1 1938年夏,鲁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在窑洞教室门外练习唱歌

(一)民歌填词形式的探索

鲁艺师生对民歌填词形式的探索,主要是深入挖掘民间音乐文化,直接运用群众熟悉的民歌填上具有革命内容的歌词。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匮乏,学习参考资料不全,在课程设置上从学习群众语言入手,深入到当地群众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将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还把当时只要能找到的流传的革命歌曲、戏曲等,都拿来教学。

1939年3月,系主任吕骥还组织发起“民歌研究会” ,收集、整理、研究民歌逐渐成为鲁艺师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冼星海说:“我们研究民歌就正是为了要去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大众的生活、习惯、语言,通过民歌去了解民众,以借作新歌曲的参考,并且吸收民歌的优良艺术要素来创造丰富的、伟大的、民族性同时也是最国际性的歌曲和器乐曲。我认为要建立中国新音乐,研究民歌是不可少的一部分重要工作,是音乐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环。”当地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就是学员们最好的教材,是学习与研究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初创时期的民歌“选曲填词”是鲁艺师生迅速融入群众生活、服务前方将士的主要创作方式。

如安波(1915—1965)运用民歌填词改编的陕北小调《夜摸营》,1938年8月创作,是安波随延安鲁艺实验剧团赴抗日前线演出时创作的歌曲,整体结构为一段体,共有四个乐句,每段歌词形成排比式的句法,全曲调式运用E徵—B商的五声调式音阶。旋律进行平稳,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节奏型为主,乐曲尾部巧妙地变化拍节,形成独特的律动。

谱例1 《夜摸营》

figure_0033_0012

填词歌曲《军民合作一条心》是词作者贺敬之借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曲调填词而成。整体结构为一段体,可分为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全曲调式为F徵—C商五声调式。以附点八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为主,旋律进行平稳、流畅,整体以革命根据地的现实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表现出军民鱼水情深的音乐形象。

谱例2 《军民合作一条心》

figure_0033_0013

(二)民歌改编的探索

鲁艺师生对民歌改编的探索,是充分利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改造加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选取的民间音乐要能表现朝气、健康、向上的思想,通过填词、改编和创作手段使其焕发革命光彩。

民歌改编抒发了人民群众无比喜悦的心情,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增强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民歌改编探索作品有:《二月里来》(塞克词,冼星海曲)、《游击队》(佚名词,安波曲)、《新山歌》(高敏夫词,郑律成曲)、《生产谣》(熊复词,郑律成曲)、《寄语阿郎》(肖夫词,郑律成曲)、《吕梁牧歌》(田军词,马可曲)、《吕梁道情》(马可词曲)、《老百姓总动员》(澄秋词,马可曲)、《讲卫生》(翟修词,李鹰航曲)、《春耕曲》(李焕之词曲)、《青春曲》(乔木词,李焕之曲)等。

谱例3 《游击队》

figure_0034_0014

《游击队》的曲调取材于【剪靛花】调,这首歌曲经过改编后塑造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游击队员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朝气蓬勃的英雄气概。乐曲整体结构为一段体,可分为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两句以四+五小节构成非方整句法,调式运用G徵—C宫五声调式。旋律进行上以跳进为主,节奏上以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整体音乐表现出激昂豪放的情绪。

民歌改编在当时传唱广泛的还有《怎么办》(陕北民歌,安波填词)。

谱例4 《怎么办》

figure_0034_0015
figure_0035_0016

(三)西方音乐方法的探索

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鲁艺师生的歌曲创作同时运用了西方音乐方法进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歌曲创作的表现力。虽然创作的歌曲数量有限,但是在鲁艺师生创作热情的感召下诞生了一些优秀的歌曲,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并得到广泛传唱,最早在陕甘宁边区和部队中传唱,后来通过歌咏活动等传播途径迅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些歌曲成为经典流传至今。这些作品抒发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斗志,是救亡歌曲创作中最响亮的“吼声”,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生产运动歌》(徐一新词,李鹰航曲)、《二月里来》(塞克词,冼星海曲)、《大丹河》(王震之词,吕骥曲)、《延水谣》(熊复词,郑律成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吕骥曲)、《游击队》(佚名词,安波曲)等优秀作品。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不朽时代颂歌。整体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旋律柔和,以级进和跳进的旋律表达对延安的赞美,曲调整体平稳流畅;第二部分较之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速度稍快,音乐动力性加强,旋律进行也较第一部分的起伏变大,表达了人民对抗战的热血情绪,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抗战画面;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柔和的情绪,旋律进行通过呈示——展开,逐渐走向高潮,音区的高位也将赞颂升华。

《延安颂》最初歌名为《歌唱延安》,是抗战时期具有战斗性史诗画卷的抒情歌曲,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嘹亮号角。1940年还被命名为《古城颂》,发表于桂林版《新音乐》月刊第二卷第三期。该期刊因刊载这首歌曲使月刊印数突破三万六千份,发行遍及全国多地,深受民众欢迎。

谱例5 《延安颂》

figure_0036_0017
figure_0036_0018
figure_0036_0019

《十月革命纪念歌》(佚名词,吕骥曲)整体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调式为E大调。乐曲运用 figure_0037_0020 的节拍特点,形成了强弱之间较强的律动。旋律进行多跳进,节奏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为主。创作中融入了一些进行曲的创作特点,使音乐激昂、有力。

谱例6 《十月革命纪念歌》

figure_0037_0021

鲁艺音乐系初创时期的歌曲写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课程多采用启发性教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1940年,向隅编写的《作曲法》讲义被作为教材印刷成油印版,成为学员们学习歌曲写作的专业教材。初创学习阶段培养出安波、郑律成、杜矢甲、刘炽、李焕之、梁寒光、李鹰航等一批歌曲创作的中坚力量。

figure_0038_0022

图2-2 1940年油印版的《作曲法》讲义封面

figure_0038_0023

图2-3 1940年油印版的《作曲法》讲义目录

鲁艺师生初创阶段演出实践活动较多,创作的歌曲经常在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艺活动中演出。据资料显示,从1938年4月开学到1939年冬近两年的时间里,边区的各种音乐会、晚会等大中型文艺演出活动一百六十多场,观众达九万多人次。在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的歌曲,有的直接模仿民歌音调,有的运用民歌填词、民歌改编曲和西方音乐方法。通过实践历练,鲁艺师生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如歌曲《八杯茶》(彭慧词,安波曲)、《壮丁上前线》(李伯钊词,吕骥曲)、《黄自先生挽歌》(向隅词曲)、《打到东北去》(天蓝词,向隅曲)、《八一纪念歌》(莫耶词,向隅曲)、《血的誓语》(陆涯词,梁寒光曲)、《我们是青年的艺术工作者》(殷铁铭词曲)、《一支枪三个手榴弹》(佚名词,安波曲)等。这些新作品的不断涌现,增加了鲁艺师生歌曲创作的影响力。

歌曲《黄自先生挽歌》(向隅词曲)是包含两首歌曲的套曲,这两首独具匠心的创作,具有开创性。在当时,这是歌曲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方法进行民族化的有益尝试,为歌曲创作开拓了视野。第一首整体结构为一段体,可分为三个对比关系的乐句(abc),全曲调式在a小调上,但在作品中也具有中国调式的特点。

谱例7 《黄自先生挽歌》

figure_0039_0024

《一二·九纪念歌》整体结构为并列的单三部曲式,全曲调式运用G宫五声音阶,旋律进行平缓中偶有跳进。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节奏型为主,表现出激昂、悲壮的音乐情绪。旋律风格铿锵有力,富有战斗性和号召性,充满了鲜明节奏和力量感。

谱例8 《一二·九纪念歌》

figure_0039_0025
figure_0040_0026

1938年11月3日,冼星海接受鲁艺师生的邀请到达延安,开始了音乐系的教学和创作工作。他配合抗战需要以战斗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方法创作了《救国进行曲》《游击军》《黄河颂》《二月里来》《前进》《东北救亡总会会歌》等体现人民满怀信心战斗精神的歌曲,突显出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

为培养歌曲写作的专门人才,音乐系分别开设初级班和高级班。在冼星海的悉心指导下,学员李鹰航、梁寒光、李凌、王莘、时乐濛、庄映、张鲁、李群、黄准等成为歌曲写作的骨干力量。如,梁寒光的《红军万岁》《欢迎领袖毛泽东》《红旗之歌》;李鹰航的《准备反攻》《人民炮兵歌》《八路军和老百姓》《送子当游击队》;李群的《春耕》《太阳挂在嘉岭山》;时乐濛的《边区儿童对口曲》《我们是反攻的主力军》;王莘的《坚决地战吧》《永远跟着共产党》;庄映的《边区人民真喜欢》;张鲁的《自卫军》《中国共产党怎么样》《做军装》等围绕歌曲写作学习、实践进行探索,并在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活动中得到广泛传唱。

1940年初,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重要论著《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的文化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延安文艺界开展了文艺创作民族化、大众化问题的大讨论。伴随着这一讨论在延安的部队、学校、机关逐步展开,特别是《黄河大合唱》演出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群众的抗日激情,为鲁艺师生歌曲创作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使其进入更广泛的发展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体裁、题材且影响深远的歌曲。这些歌曲感情真挚深刻、语言朴实平易,充分反映了痛恨侵略者强占家园、复仇怒火在胸中燃烧的情感,如《红缨枪》《一支枪三个手榴弹》《青年颂》《扛起镢头拿起枪》《开荒》《游击队》《夜行军》等歌曲。其中《黄水谣》《黄河怨》《黄河颂》《保卫黄河》等歌曲作为单曲流传广泛,也是延安一些大型文艺活动经常演出的曲目。

鲁艺音乐系初创时期的歌曲创作,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战争的现实条件下,主要采用各地民歌素材,节奏简单有力、曲体结构完整,充满着战斗精神。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多数都是与抗战有关的革命歌曲。正如冼星海所说的:“‘大合唱’的产生可以说是空前的,它不但能够在延安轰动一时,而且影响到了全国,提高了文化水平,增加了抗战的热忱,进一步地增加了唤醒民众、教育民众和组织民众的工作,无疑是现阶段的一大助力。” 延安鲁艺师生的歌曲创作,在形式上逐步形成鲜明艺术特色、内容上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群体智慧,并在此道路上继续探索。

figure_0041_0027

图2-4 1938年鲁艺师生发给冼星海的聘书

二、专业提高和教育改造阶段(1940年4月—1943年2月)

该阶段,鲁艺教学逐渐转向正规化和专门化,走向注重专业提高的发展方向,亦对培养专业技术水准较高的艺术人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时围绕体现民族特色、强调歌曲创作“民族化”等问题进行讨论。伴随着讨论,延安的整风运动开始了。为配合整风运动,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重要文献,指导鲁艺文艺创作与实践,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个阶段包括:1940年4月——1942年4月的探索专业提高阶段,1942年4月——1943年2月的整风运动与艺术教育改造阶段。

(一)探索专业提高阶段

在探索专业提高阶段,鲁艺从教育制度和组织措施入手,进行改革与调整,开始实施“提高”的教学方针。1940年初,鲁艺成立二周年之际,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有两次较大的修订,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逐步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并在专业提高方向上进行了一些音乐创作的研究活动。

鲁艺进入“提高”阶段,将一批中外名剧列为课堂教学内容,艺术实践演出城市生活戏和部分外国古典戏,脱离了当时延安生活和斗争实际。歌曲创作进入低谷时期,出现追求“创作高超表现技巧”的潮流现象。“‘关门提高’的意思,就是对于延安的工农兵把门关起来,不为他们服务,而去进修一些脱离当时延安生活和斗争实际的古典文学作品,说是要为将来全国解放之后,培养一批‘提高’的文艺人才。”

作曲家吕骥根据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凤凰涅槃》所创作的合唱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合唱“整个音乐中西欧音乐技法占了主导地位,但仍是民族的音乐”, “更多地借鉴了西方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有意识地采用了欧洲宗教性大型合唱常用的复调技法”

谱例9 《凤凰涅槃》序曲

figure_0042_0028
figure_0043_0029

在“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中,歌曲创作如何能合理地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利用西洋音乐的优秀成果,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成为鲁艺音乐工作者探索的问题。5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校名和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准则和校风,标志着党的大众文化方向正式确立,明确规定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为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以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罗迈在总结一年来工作大会上提到,鲁艺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学院,当前的任务重在“要专门化”,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各专业的研究和创作工作,又先后成立文学艺术的专门研究团体,如“鲁艺实验剧团”“鲁艺平剧研究团”“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音乐工作团”等,在这一阶段,各项教学、创作、艺术实践都更趋向提高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和艺术活动。如:《“而个”秦桧》(钟灵词,张鲁曲)、《募寒衣》(刘御词,向隅曲)、《太平年》(严文井词,李焕之曲)、《延河曲》(朱子奇词,杜矢甲曲)、《边区纺织工人歌》(马可词曲)等。

figure_0043_0030

图2-5 1942年鲁艺教师张水华给鲁艺实验剧团的学员说戏

《募寒衣》(刘御词,向隅曲)歌曲整体结构为对比关系的二句式乐段,其内部可以分为四+五两个乐句,重复两次并带有三小节的扩充,全曲调式为D大调。节奏以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旋律以级进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作品运用复调音乐的写作技巧,在节奏、旋律上采用了卡农、对比的创作手法。

谱例10 《募寒衣》

figure_0044_0031

鲁艺师生还借鉴苏联歌曲的创作方法,将真挚革命情感与苏联音乐曲调相结合,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当时陆续整理出版了一些苏联歌曲成为对其创作的体验与探索,为增加歌曲创作的表现力、感染力做出积极努力。

吕骥在谈到苏联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时说:“他们(苏联)不仅没有否认一切传统的形式,相反地是在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本主义时代音乐所有的形式,创造他们自己的新作风。” 这一观点更加坚定了鲁艺师生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思想。如:《十月革命进行曲》(公木词,焕之曲)、《塞北黄昏主题歌》(亚凡词,刘炽曲)、《青年战歌》(公木词,金紫光曲)等。

《塞北黄昏主题歌》创作于1941年,是歌剧《塞北黄昏》主题曲,剧本取材于蒙古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故事,音乐创作在蒙古族旋律风格基础上吸收苏联音乐技法,节奏明快,诗意盎然,表现英雄的草原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首演后,很快便成为根据地的流行剧目之一。

谱例11 《塞北黄昏》(二)

figure_0045_0032

在鲁艺探索提高阶段,音乐系学员和音乐家们为进一步推动专业研究工作,开启了一场提高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之风。“大多数的歌曲作者倾心于大型作品的创作” ,歌曲风格趋于抒情性,创作手法追求技巧性,如黄准在《延安音乐回忆录》中说:“鲁艺忽然刮起了一阵‘洋风’,音乐系的同学唱洋歌,戏剧系的演洋戏,大家都热衷于看外国小说,听外国歌剧。” 希望能创作出技巧性较强的音乐作品,培养出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和技术专长的艺术专门人才,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工农兵“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 因此,“雪中送炭”(普及)比“锦上添花”(提高)来得更切实、更重要。所以,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音乐艺术要在歌颂革命文艺的重要内容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延安整风运动与艺术教育改造阶段

1942年4月,延安开始了整风运动,周扬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作了整顿三风的动员报告,拉开了延安文艺界整风的序幕。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延安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毛泽东发表重要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大地推动了鲁艺整顿学风工作。毛泽东还亲自来到鲁艺以具体事例阐明文艺创作与生活,提高与普及,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等,并指出:“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经过整顿学风的学习与总结,鲁艺的文艺创作风格发生了根本转变,出现了新的气象,周扬把它概括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内容为工农兵,形式向民间学习”。 这时期歌曲创作和文艺活动较多,举行了聂耳逝世纪念日和“中国人民音乐节”,在此基础上开展歌曲创作的研讨、座谈和群众音乐晚会等一系列活动。经过一段创作的“沉寂期”后,应运而生地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

1942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二十一周年献礼,一部形式新颖的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在延安诞生了。这部民歌联唱由六首歌曲组成,歌词全部由安波完成,六首曲作者依次为刘炽、马可、关鹤童、张鲁、安波、刘炽。音乐采用陕西眉户戏曲曲牌“慢西京”的素材加工创作,运用陕北民间特色音欢音( # 4)和苦音( 7)来表现人们哀痛的情绪。歌词采用边区群众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陕甘宁边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热情地歌颂军民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七月里在边区》成为当时深受延安群众喜爱,流传较广的歌曲联唱。

第一首《七月里》,乐曲采用锣鼓、钹等伴奏乐器,运用陕北民歌七声徵调式音阶,这也说明该时期创作中开始丰富民族音乐的写作技巧,在基于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民族调式的特点。该曲开朗和向上的音乐风格,描绘了骄阳似火的七月,边区军民支援抗战前线将士的生动画面,体现了革命根据地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谱例12 《七月里》

figure_0046_0033

第二首《纪念碑》,歌曲运用陕北眉户戏曲曲牌中“慢西京”的旋律加以展开,表现深沉悲壮的情绪来悼念牺牲的抗日将士。

谱例13 《纪念碑》

figure_0047_0034

第三首《割麦子》,歌曲运用陕北民歌音调风格,表现了陕北人民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该作品巧妙运用了陕西民歌中极具特点的降七级音,可见当时的创作对于地方风格的吸纳。

谱例14 《割麦子》

figure_0047_0035

第四首《自卫军》,歌曲运用山西民歌和陕北民歌音调特点,描写“自卫军”——民兵生活战斗精神面貌,表达了“军队百姓一齐来,快快来把边区保”的革命情怀。音乐跳跃高昂,富有朝气。

谱例15 《自卫军》

figure_0047_0036

第五首《开会来》,歌曲运用男声对唱的形式,两位歌者一问一答,相互呼应。运用生动的拟人化写法,形似两位老乡在“唠家常”。音乐洋溢着诙谐幽默的风格特色。

谱例16《开会来》

figure_0048_0037

第六首《在边区》是这部民歌联唱的终曲。乐曲用锣鼓、二胡、笛子等乐器烘托出欢庆的场面,和第一首前后呼应。旋律素材采用陕北民歌音调,节奏跳跃而欢快,描绘了边区人民丰衣足食的愉悦心情和幸福生活。

谱例17《在边区》

figure_0048_0038

《七月里在边区》整体调性以D宫五声调式为主,六首民歌联唱旋律明快、流畅,易学易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风格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作品中处处可见作曲家们对民族音乐的汲取和塑造,是鲁艺工作者深入学习当地民间音乐的重要成果。

figure_0048_0039

图2-6 1943年鲁艺学员为战士们演出秧歌剧《二媳妇纺线》

正如刘炽所说的:“当时,这部作品演出后很有效果,在陕北非常流行,到哪儿都可以听到‘七月里,石榴花开红似火,火样的红,火样的明……’,群众、青年,包括战士和干部,都传唱着这部作品。演出是以我们‘五人组’为主体,加上延安‘鲁艺’‘音工团’的同学。陕甘宁边区共有三个分区,它在三个分区都流行。” 代表着延安鲁艺学习“民族形式”艺术教育改造的一大收获。李焕之在评论《七月里在边区》时写道:“它从创作到表演都以鲜明的陕北民间风格为其特色,它具有一个比较完整而统一的艺术创造的意图,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其鲜明的、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 是继“延安合唱运动”后连接新秧歌剧的桥梁,将鲁艺的歌曲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三、革命文艺实践与发展阶段(1943年2月—1945年11月)

革命文艺实践与发展阶段,鲁艺歌曲创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由于秧歌剧、歌剧的蓬勃开展,来自于剧中的单曲在当时流传得最为广泛。这些歌曲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手法融入党的政治主张,反映群众的审美需求,民族风格越来越突出,体现歌曲创作、改编以及传播的过程中亲密的军民互动关系,对这段时期的歌曲创作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943年初,鲁艺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普及”工作上来,加强了歌曲的创作。“延安的文艺界有了一个很显著的新风气”,文艺工作者“更贴切地去作‘为人民’的努力”。 这时期产生的歌曲有《拥军花鼓》(安波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生产谣》(可非词,李鹰航曲)、《小河流水》(邢路词,久鸣曲)、《胜利的秋收》(力鸣词,李鹰航曲)、《七枝花》(贺敬之词,杜矢甲曲)、《我们的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加紧生产》(张鲁词曲)、《一籽落地万籽归仓》(袁烙词,梁寒光曲)、《学纺线》(朱一词,李鹰航曲)、《快乐的家庭》(力鸣词,李鹰航曲)、《红军万岁》(袁烙词,梁寒光曲)等。这个阶段,鲁艺师生广泛汲取民间素材,充分挖掘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歌曲创作,为之后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摸索了许多宝贵创作经验。

谱例18 《胜利的秋收》

figure_0049_0040

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广泛深入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发南泥湾,为边区树立了模范带头作用。鲁艺师生深入到南泥湾慰问359旅指战员,以高度的热情编创并演出了具有陕北民歌风格的歌舞表演《红五月大联唱》(又名《八女挑花篮》),其结尾处的插曲《南泥湾》即是由贺敬之结合边区大生产运动所写的歌词,作曲家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音调创作而成。作品演出后立即在陕甘宁边区得到广泛的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曲被编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当中。歌曲热情赞颂了大生产运动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得到广泛的传唱,并且传遍了全国。

谱例19 《南泥湾》

figure_0050_0041

在陕甘宁边区掀起的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的秧歌剧运动中,来自秧歌剧的歌曲在当时流传得最为广泛,深受群众喜爱,成为这一时期鲁艺歌曲创作的突出特色。如《雄鸡高声叫》(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一曲)、《兄妹对唱》(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二曲)、《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三曲)、《夫妻识字》(马可词曲,同名秧歌剧主题歌)、《无敌红军》(王振之词,李鹰航曲,同名歌舞活报剧主题歌)、《五更》(秧歌剧《十二把镰刀》选曲)、《牛永贵挂彩》(同名秧歌剧主题歌)、《还是咱边区好》(董小吾词,张鲁曲)、《推小车》秧歌曲等一大批鼓舞人心、影响广泛的作品。如秧歌剧《兄妹开荒》第三曲歌曲《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王大化、李波、路由词,安波曲)运用浓郁的陕北音乐风格,塑造了劳动英雄在人们心里的光荣形象。

谱例20 《向劳动英雄看齐》

figure_0051_0042

1944年春,作曲家刘炽受到当时延安轰轰烈烈秧歌表演的启发,灵活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了具有壮美气魄的大型集体腰鼓歌舞《胜利鼓舞》(贺敬之词,刘炽曲)。这首民族风格歌曲,采用陕北民歌中常见的商和羽调式,旋律在主音上、下四度之间逐步展开,上、下四度与下行七度的大跳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振奋人心。这首作品从创作内容到演出形式上达到新的高度,重要的是取材地方民间歌舞,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生动地表现了陕北青年人的雄伟气势与奔放情绪,和着陕北安塞腰鼓的敲击节奏,表现苏联红军大反攻的雄姿和庆祝反攻胜利的主题。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盛典的喜庆时刻,天安门广场上又听到了红火热闹的腰鼓歌舞及雄壮的歌曲。

谱例21 《胜利鼓舞》

figure_0051_0043

革命文艺发展实践阶段,运用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对军民喜爱的民歌、戏曲进行改编创作,不仅创新了歌曲创作的表现形式,更开辟了一条新的文艺发展道路,在抗战中发挥了组织群众、鼓舞人民投身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作用。艰苦的战斗生活造就了鲁艺歌曲独特的创作手法,是鲁艺师生音乐创作形式的基石,它的影响及历史意义远远超越了自身的艺术价值,成为具有时代烙印和中国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 8/eakiG3JGZq1nZKTPmCUvscStM1okZZgVu2zyC7dSiobL+7glX/zC28xCdgNh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