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线谱上的雪花

figure_0109_0043

狗拉雪橇

在南方,很少会有人喜欢冬天。偶有几次寒流袭来,便把不经风霜的人们冻得呆头缩脑的,谁还有兴致把这些景象写到音乐里去呢。可是在寒带地区,冬季却是另有一番情趣的好时节。在柴科夫斯基的笔下,北国风光是多么迷人啊:远处传来清脆的铃声,一群狗儿拉着雪橇,划破茫茫雪原。驾橇人忧郁的歌声,使这静谧银白的世界显得更纯净了(钢琴曲《四季·十一月》);而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举家围坐壁炉边,望柴堆上火苗欢舞,听茶炊声嘶嘶絮语,竟又是人生一快。窗外狂风暴雪越是咆哮,就越能显出这天伦之乐的温馨(钢琴曲《四季·十二月》);至于迎新的节日,那就更值得花些笔墨去表现了:豪放的手风琴声和粗犷的民间舞步,混合着男女老少的欢歌笑语,热气沸腾的民俗生活,驱散了笼罩着大地的寒意(钢琴曲《四季·一月》)。《四季》有Decca公司阿格里奇的演奏版本,我们可以从中听出演奏者对自己故乡的眷恋之情。上海唱片市场上曾有阿特缪和泼斯特尼可娃演奏的版本,二位虽然都是俄罗斯血统的女钢琴家,但听来总觉得功力不够。此外还有各种乐队配器版本,经过音色润彩的《四季》因而更有诗情画意。

柴科夫斯基以《冬日之梦》为标题的《第一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前半部分写了疲惫的旅途,迷漫的风雪,凄凉的民歌,因而显得有些阴郁,但后半段渐渐转为明朗的抒情,最后以欢乐的节庆场景结束。整部作品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勇敢、豪迈的乐天气派。一般音乐会上很少演奏这部作品。可以听听杨松诗指挥奥斯陆爱乐交响乐团的唱片。

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第二场一开幕就是一段冬天的松林。雪精灵为王子引路。接着又是一段雪花的圆舞曲。清冷而灵巧的长笛构成雪花飘舞的音型。童声合唱的加入,像是月光撒在松林里。这一段把冬天写得非常美丽。

普罗科菲耶夫的《冬日篝火》组曲是一部描写少先队员愉快的队日活动“冬之旅”。它由八段音乐组成,全曲从出发到归途,充满了青春气息。作曲家对《窗外雪景》《篝火》《冬夜》等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描绘,其中的《冰上圆舞曲》已经成为俄罗斯音乐生活中常可听到的金曲。

寒冷不仅为俄罗斯人带来了如此丰富的风俗生活内容,而且也成为他们的天然屏障,多次阻挡了侵略者的进犯。普罗科菲耶夫的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记载了13世纪十字军东征,被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他率领的民众打得落花流水的史实。其中的《冰湖大战》生动地描绘了那些凶恶而愚蠢的条顿人被刺骨风雪冻僵,战马在冰湖上滑倒的情景。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则记载了库图佐夫大败拿破仑的波罗琴诺之战。乐曲展开段将近结束时,描写暴风雪的音型大作,在混战中,马赛曲的旋律越来越支离破碎,表示法军不堪饥寒交迫,溃不成伍而狼狈逃窜了。这两部作品的唱片版本可谓不胜枚举。有趣的是近年来很多唱片商为了显示自己的录音技术,在《1812序曲》的末尾加上礼炮,听来更有庆典的气氛。

冬天在英国作曲家们的眼里就不太一样了。戴留斯的《北国素描》第二乐章虽然写的也是冬天,但那是一种晶莹剔透的明净,像是一位冷艳的美女。布里顿写的《冬日的话》则是一部根据哈代的词作的声乐套曲,这部带有文学情节性的作品共分八段,它并无直接的冬季景色描绘,但整部作品仍然透出阵阵寒意,让人感到生命的冬季消沉。

冬天在德国人的心里可能是阴冷的,舒曼的《儿童钢琴小品曲集》中一连写了两首《冬天》,都是缓慢沉重的。即便是应该欢快些的《圣诞老人》也被作曲家涂上小调的色彩。最使人感到冬日之可悲的还是舒伯特的《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共分二十四段。这里有冷雨,有冻泪,有寒夜鬼火,有向往春光的梦,有惨淡凄风的早晨,有虚弱无力的太阳……这些意象表现了失恋者在冬季的孤独感遇。但这只是一种暗喻而已,它让一切在命运搏斗中因败而馁的失落者的心灵发生共鸣,并从中得到一丝苦涩的安慰。德国作曲家的冬天还有拉姆斯根据歌德长诗《哈尔茨山的冬季旅行》所作的女中音狂想曲。这也是一部借景抒情、探索人生意义的作品。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集》中最后一首《卷雪》,用飞速奔驰的音型描绘了飓风夹雪在人间猖狂肆虐的情景。冬季暴风雪那种摧枯拉朽之势,很容易使人把它和革命联系在一起。肖邦在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悲愤万状,思绪奔涌,他在键盘上以盘旋的狂风卷起内心情感的澎湃波澜。这就是被称为《冬风》的《A小调钢琴练习曲》。

figure_0112_0044

美国作曲家艾夫斯的《节日交响曲》虽然写的是美国新英格兰地方的四个假日,但它的第一段写的是华盛顿生日,“那是一个隆冬季节。”总谱前面写着“萧杀而阴森”。这是一段没有冬季标题的冬季音乐。

在法国人德彪西的眼里,冬雪是有趣的。他的《儿童园地》中有一首钢琴曲《雪花飘舞》,用的音型非常简单,但却十分形象生动,漫天的飞雪显得轻盈可爱。他的钢琴前奏曲《雪地脚印》给我们的感受可能还不仅仅是乐曲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意境,例如,“清静的雪地上是谁留下了这孤独的踪迹?”之类的。有意思的是它也体现了法国艺术家的一贯作风:他们像是一群天真的孩子,总是蹲在地上围观着什么,哪怕一只脚印也会傻傻地看上半天。不,他们总是那样饶有兴趣地睁大了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说不定还会抓一把雪泥放到嘴里品尝其中的滋味——而后,又会引发出如许奇幻的联想。

【乐仁诗教授案】

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趣,但还不够到位。

同样是表现冬天的音乐,但仔细品味后就可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浪漫主义的柴科夫斯基是充满感情地给我们描绘冬天的;肖邦更是借题发挥,套用一句我们中国人惯用的说法,就是“有我之境”吧。而在20世纪以来的一些作品中,诸如戴留斯、威廉斯,特别是德彪西等印象派作曲家的笔下,我们听的时候会被那些奇妙音响效果的细节所吸引,忘了去注意这些作曲家对于冬天的态度了。这也许就是他们期望达到的“无我之境”了。 yDQEQaRz0kV1ILEciPSMSvCTW76R0o96SGt3YpmU4dd5HZzIg2jFUuUQyOwr/y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