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半球的冬季正在越变越暖,我们的子孙或许再也不会因为炎凉变化,陡然发现光阴竟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而猛然惊呼“逝者如斯夫!”了。可见四季如春也未必是好事。对艺术家来说,可能他们更喜欢有一个冷暖变化分明的环境呢。
《春之声》
维瓦尔第大概是第一个把这种冷暖交替变化中的种种有趣情形用音符记录下来的作曲家。1725年,他以《四季》为题,写了一套由四部小提琴协奏曲组成的作品。每一部协奏曲代表一个季节,每个季节又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又可分出一些段落,表示这一季节的气象风光。例如,春季的第一乐章就会有韶光重返、百鸟啼啭、翠林细语、春雷隆隆等细节。作曲家把他的意图都写在总谱前的一首十四行诗里,这是他这部作品的总体构想。根据这幅导游图,我们知道第二乐章写的是雨停云散、雀燕呢喃、牧童春酣;夏季的第一乐章写的是夏日炎炎、人畜萎靡、鹃唱鸠和、微风柔声、暴雨倾盆、牧童惊雷;等等。而我们在夏日里因鸣雷醒梦、断梦难续、蚊蝇绕扰的体验又会被第二乐章的音乐重新唤起。第三部协奏曲以欢庆丰收、痛饮美酒、大醉方休作为秋季第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它的第二乐章更简单:醉汉酩酊。第三乐章描写打猎,有猎号四起、犬吠枪击、狼狈逃窜、奄息待毙等过程。冬天来临写得更细致,可以在音乐中听到冷风咆哮、寒齿冻颤的声音。它的第三乐章还穿插了蹑履薄冰、跌落冰窟的情节,最后维瓦尔第让那不幸的失足者回屋取暖、静听风寒,在惊魂甫定中倍感冬日欢乐。可能正是因为全曲充满作曲家的这种意大利式的幽默,二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一直是最受听众喜爱的曲目之一。
海顿完成于1801年的清唱剧《四季》,根据苏格兰诗人汤姆森的同名诗集而作,主要表现人们在四时变化中的情绪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尽管全曲充满宗教的意味,但又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淳朴生活。这部清唱剧把独唱者设计成三个有特性的人物,男低音是农场主西蒙,女高音是他的女儿简爱,男高音是乡下人鲁卡斯。全曲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情趣的布局大致上和一般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相似。第一部分开始前有一段较长的引子,描绘冬天是如何过渡到春天的,随后的八个分曲基调是热烈的,唱出人们在熬过严寒后迎春回归的欢欣;第二部分的引子描绘夏夜转为清晨的过程,我们可以听到青蛙在田野里的鼓噪。之后有十个分曲,表现太阳升起,青年牧人赶着羊群出村;正午烈日,人们在绿荫下感受凉爽的快意;夕阳西下,最后一切又归于黑夜的恬静中。第三部分有十一个分曲,描写秋收和狩猎以及农民欢庆丰收饮酒作乐的场面。第四部分描写湿冷的厚雾逼近,接着是基调严肃的十一个分曲,大地重陷冷寂。最后一首转为对上苍崇敬的颂歌。
另一位不甚有名的、但学过小提琴的音乐爱好者都会听说过的作曲家施波尔(Spohr,1784—1859)也写过《四季》。这位有过十五部小提琴协奏曲、十部歌剧和九部交响曲的德国作曲家,《四季》就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分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季节转折,例如第一部分是冬、回春、春;第二部分是夏、转秋、秋。但这部作品已经很少被听到。
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是每个学钢琴的音乐爱好者都熟悉的一套组曲。1875年,有位音乐爱好者选辑了十二首表现一年里各个月份不同生活情景的俄国诗人的短诗,委托出版社请作曲家逐月谱写一首钢琴曲。于是柴科夫斯基让他的仆人每月25日提醒他。柴科夫斯基的春天是被三月的云雀唤醒的;四月的松雪草迎风摇曳,报告春天来到;接着是五月涅瓦河边的白夜让他激动得夜不能寐;迎接夏日到来的是六月翠湖荡舟的船歌;打开书房窗户,柴科夫斯基就可听到七月里刈草人在田野里的豪放歌声;八月里繁忙紧张的收割让我们的心脉也随之兴奋;九月的狩猎号角宣布秋季开始;十月的落叶叹息,那是秋之悲歌;等到大地铺满银白的雪,十一月狗拉雪橇又会传出清脆的铃声,它迎接着十二月的圣诞节;而一月里每个人因怀着一年伊始的希望,心中的温暖比身边的炉火更热烈;但最热闹的还是二月里笑语欢歌的狂欢节。
格拉祖诺夫作于1900年的《四季》原是独幕芭蕾舞剧,每季一景。它以拟人手法,表现四时景象。这部作品是从冬季开始的,先是冰霜雪花嬉戏,接着是地神苏醒舞蹈;鸟鸣花开,春神归来。夏日接踵而至,五谷丰登,牧神吹起猎号,抢掠谷物。星空皎洁,秋叶飘零,又是一年时光流转。之后作者又把这部舞剧音乐改为交响组曲。
20世纪的作曲家也有几部四季。普罗科菲耶夫的四季是他的舞剧《宝石花》中很短的一段,结构和格拉祖诺夫的四季差不多。另一个作曲家是美国人哈德利(Hadley,1871—1937),《四季》是他的《第二交响曲》。这部作品共四乐章,时序也是从冬季开始。春季是一首诙谐曲,夏季是印度情歌,秋季是以小提琴轻快的跳弓等技巧奏出的舞曲,表示金黄的落叶舞蹈。
其实有很多非标题的,或是没有点明是写“四季”的作品,但人们仍然可以从那字里行间体会到四时的景色风物,如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可能写的就是俄罗斯的冬季。那荡漾而沉重的钟声,宽广而苍茫的主题,令人感到自己身处望遍四野了无一物的雪原;柔情缱绻的副题更带着一种北国的忧郁;活跃的连接句又像是拖着雪橇奔跑的狗群和它们脖子上的铃铛。而第二乐章明亮清澈的色彩和缓缓流动的音型,把我们带到夏日绿荫覆盖下的河畔;当冷冷的长笛开始歌唱的时候,这也可能是一抹秋云在高爽的蓝天里无心地舒卷散淡吧。第三乐章必定是俄罗斯的复活节即景了,小伙子和小姑娘乘着雪橇互相追逐,迎风洒下一路欢笑。
艾夫斯的《节日交响曲》写了美国新英格兰地方的四个节日,一是华盛顿的诞辰日,那是在冬季里,四周空气都显得萧杀清冷;二是“纪念日(Memorial Day)”,那时到处是绿枝红花,春意盎然;三是美国的国庆,那已是盛夏,热闹欢腾。最后是“感恩节和祖先节”,这时已是秋天来到,怀念先人,气氛温馨而深沉。戴留斯的管弦乐曲《北国素描》从秋季树丛的婆娑起舞开始,第二乐章是冬景。接着是春天的步伐,就是缺少一段夏天了。
在这一辑资料里,编者收集了十八篇与各种音乐专题有关的文章,读者一是可以由此了解关于某一专题的音乐文献大致情况,二是可以了解音乐艺术在表现力方面的许多的特征,三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了解不同时代作曲家们对同一专题的不同视角。
初次接触某一门艺术的欣赏者,无论绘画也好,音乐也好,他总想知道这部作品在说些什么。也就是说,艺术品认知作用的发挥程度,是他们评判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这些欣赏者得到满足,并由此发生兴趣,从而渐渐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技巧,这篇文章的作者举出一些可以听出点名堂的乐曲作为由浅入深的教材是很有意思的。
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它最适合表现的内容,当然是要具有某些与时间有关的特征才行。例如连续性、运动性、阶段性、发展性、循环性,等等。而且还要具有音响上的,例如音调、音色等方面的特征;或是运动方式上的,例如节奏、速度等方面的特征,才有可能被我们感知。
了解这些“候选人”的条件之后,首先得到提名的恐怕就是“四季”了:它既是一贯发展的,又是各个阶段各具特征的——因为从大自然直到民俗生活中可以采样的音响太多了。听众是很容易通过音乐次序的安排,各种特殊音调或节奏,得到认知需求的满足。
像维瓦尔第那样对音乐有如此具体要求的作曲家倒是不多的,实际上如果没有他的文字解释,谁也不可能从他的音乐里听出蹑履薄冰、跌落冰窟的情节,好在音乐的认知作用并不是欣赏者对它唯一的和最后的要求,即使是细节上的模糊也无妨,因为我们已经从整体上感受了18世纪意大利人的一年四季各种生活情趣了。
因此,这篇文章最后还提到,没有四季标题的乐曲,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到四季的踪迹,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各有各的体会,见仁见智,无所谓对与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