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人类清除不了所有病原体

19世纪末,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的诊所,一位叫罗伯特·科赫的医生收到了妻子艾玛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台显微镜。

此时的欧洲农场里正经受着炭疽病的肆虐,每天都有大批发黑的牛羊尸体被掩埋。科赫在公寓里组建了简陋的实验室,开始研究炭疽病。当时注射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科赫用木屑蘸取患病羊的血液刺入小鼠尾巴里,观察接种的小鼠会不会死亡。为了把病原体提纯出来,科赫用牛眼液培养微生物。如此简陋的实验条件阻挡不了科赫对科学的热爱,他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学识克服种种困难,分离出炭疽杆菌,证明了炭疽杆菌是引起炭疽病这种传染病的原因。后来,他又相继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杆菌和霍乱弧菌。人们开始认为一种疾病必定是某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导致的。

在传染病中,“一种疾病必定是由某一种特异的病原体导致的”这种观念早已被验证。引起传染病的特异性病原体,可能是微生物、寄生虫,还可能是朊粒(具有感染性的变异蛋白质)。麻疹、水痘、痢疾、艾滋病、血吸虫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人类疯牛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深刻并全面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对于传染病的威力,刚经历了新冠疫情肆虐的我们,仍然心有余悸。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致命打击,给我们上了一次沉重的传染病科普课。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护易感人群,研制特效药治疗疾病,防止进一步传播。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抗争传染病的脚步。

当伟大的发明被滥用

青霉素曾被誉为“二战期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一次偶然的失误,发现了青霉菌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细菌生长,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和病原菌长期斗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类抗生素的出现,使人类在面对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有了有力的武器,结束了细菌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然而,抗生素并非对人体无害。

有病吃药是生活常识,很多人感冒发烧了,觉得不严重,就自己找几粒阿莫西林吃。甚至有些医生,一看患者感冒咳嗽就开抗生素。据统计,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约为52.9%。抗生素似乎成了万能药,成了家中常备的特效药。殊不知,抗生素消灭的细菌可能不是敌军而是友军。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约99%都是细菌,每服用一次抗生素,都是对肠道菌群的一次残杀。而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建构在肠道中的益生菌平衡上,而免疫功能正是人类对抗疾病最有用的武器。你的感冒可能并不是细菌引起的,轻微的感冒一般5~7天也就自愈了,随意服用抗生素则误伤了体内的肠道菌群,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感冒更严重。

细菌一直在“反抗”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滥用抗生素正在导致我们无药可用。一位75岁的老太太患上了常见肺炎,抗生素却对她不起作用,医院对她进行了抗生素耐药试验,竟然发现16种临床常用抗生素中有11种耐药,这11种常用抗生素对她都没有疗效,剩下5种都是些价格昂贵的高档药。为了治疗普通肺炎,她需要住进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每天花费将近2000元。这位老太太平常只要有点不舒服,就会自己找些抗生素来吃,而正是这种滥用抗生素的习惯,养出了“超级细菌”,让普通的抗生素不再能对抗她身体中的病原菌。

目前,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在人类消灭细菌的同时,细菌也一直在“反抗”,如果抗生素不再能保护人类,人类是否会回到那个轻易就被细菌感染夺去生命的可怕年代?

人类与病原体共存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面临着新形势,而对于病毒,人类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尚不多。自人类诞生以来,病毒就与人类如影随形,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止过,流感、天花、黑死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其中,天花病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病毒之一,也是人类第一个战胜的病毒,科学家研制出的有效疫苗帮助人类打赢了与它的战争。地球上约有10 31 个病毒,目前已知可致人生病的病毒约有200种。不是所有的病毒都会威胁人类健康,据研究发现,人类肠道中存在着超过14万个病毒物种,一些病毒甚至可能对人体有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付病毒性传染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但人类不可能消灭所有病毒。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关系。人类战胜不了所有病原体,清除所有病原体不是我们追求不生病的有效方式。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研究人员在长期的疾病防治实践中逐渐发现,疾病的产生并不完全依赖特异的病原体,还和环境及人体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都知道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的元凶,但只有5%~1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会出现胸痛、咳嗽、咳痰、咯血、盗汗、疲乏等肺结核症状,约9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并不会发病。肺结核的发生固然需要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但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营养状况、情绪状况、居住环境状况等均参与人体肺结核的发生过程。

与疾病对抗,消灭病原体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从自身的营养、情绪、免疫力等方面维持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做出很多改变让自己远离疾病。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相信并助力身体强大的修复能力,我们可以更健康。

健康小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新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并且相应地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

⑨头发有光泽;

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S6RnkydGFmTT1wOmwJ8yEpR8EKNqcDx/1mYtiq5+mUcQQhyPPk5cVsOgbf1JFR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