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肠胃炎、抑郁症、高血压、癌症……人的一生不可能幸运地躲过所有疾病。疾病是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的一种状态,生病的痛苦和不适相信每个人都感受过。甲骨文中的“病”,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出汗的样子,老祖宗们利用这种象形文字,形象地描摹出了生病的状态。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伴随着痛苦不适,比如很多肿瘤早期,病人根本毫无察觉,有的癌症无症状期甚至长达数十年。正是这种无声的潜伏,让很多患者不能在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遗憾地错过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世界上没几个人是不怕生病的。即使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治愈疾病的能力得以提升,治病过程中病人还是会痛苦,高昂的医疗费也常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最能使人陷于贫困者,莫如疾病。所以,人们都希望远离疾病,越少生病越好。那么,人为什么会生病呢?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健康只有一种。现代医学教科书上对健康的定义:受人体遗传结构控制的代谢方式与人体的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人体内独特的遗传结构,控制着人类独特的代谢方式。人类不像大象那么幸运,具有强大的肿瘤抑制能力;也没有螃蟹的再生能力,蟹腿断了可以自己长出来。人体依靠自己独特的代谢方式,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当我们健康的时候,代谢方式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健康的平衡被打破,就意味着疾病。健康的本质是平衡,遗传结构的缺陷等遗传因素,以及社会、自然环境变迁等环境因素,便是打破这种平衡的主要原因。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典籍《黄帝内经》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致病的原因分成阴阳两类:一类为阳邪,指自然界气候异常产生的六淫疫疠等邪气,从外而入。一类为阴邪,指人类自身饮食、起居、情志、劳倦失调等因素,从内而生。病邪使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常,人就会生病。其中,人体正气不足是内因和主导,邪气外袭是外因和条件。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调经论》
可见,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都认为人体患病与自身和外在环境有关。病邪一发现我们露出弱点,立刻乘虚而入。
有没有发现,现在2型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我特别心疼现在的年轻人,二三十岁就开始得所谓的“老年病”。我的邻居小王今年32岁,半年前在医院做了糖耐量试验,确诊为糖尿病前期。他175厘米的身高,体重165斤。平常工作忙,没时间做饭,经常吃外卖。下班回到家,经常已经是深夜了,洗漱睡觉,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运动。
在他的认知里,糖尿病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年纪轻轻就得糖尿病了。医生告诉他:“据估计,我国约有1.48亿人为糖尿病前期,只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血糖问题。因为没有症状,很多人没发现,不干预,慢慢就进展为糖尿病。糖尿病控制不好,可致失明、阳痿、中风,甚至引起感染导致截肢。你应该算幸运的,早发现、早干预,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知道糖尿病的五驾马车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自我监测。其实你这个阶段,医生帮不上太多忙,能不能逆转主要靠你自己。”
小王可不想后半生就这么毁了,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他把医生给的降糖资料研究了个透,克服一切阻力,开始规律作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如此坚持了半年,小王瘦了十来斤,精神状态也好多了。小王说,他可想明白了,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像牛马一样瞎忙活,不是真正地活着,这半年自律的健康生活,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幸福感。
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意味着携带遗传基因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而且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很重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久坐不动、经常熬夜、抽烟、酗酒等都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病。某知名经纪人26岁的时候就患了糖尿病,并在32岁的时候决定切胃帮助自己控制血糖。高强度的工作和过重的体重给她的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又因为管不住嘴,血糖控制不理想,她的身体出现了并发症。在医生的建议下,她不得已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帮助自己降低血糖,但她的降糖之路并不会就此画上句号。
疾病的狡猾之处在于,很多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便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表现出它的危害。我们因此放松了警惕,一步一步落入疾病的陷阱,等到我们开始感受到它的可怕之时,我们往往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正是“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
自身因素:1.先天因素,例如基因、染色体、性别等;2.后天因素,例如年龄、发育、营养状况、体格、行为类型、获得性免疫、既往史等。
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例如病原体、媒介昆虫、感染动物、食入或接触的动植物等;2.化学因素,例如营养素、天然有毒动植物、化学药品、微量元素、重金属等;3.物理因素,例如电离辐射、噪声、振动、气象等;4.社会因素,例如人口、经济、家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嗜好兴趣、教育文化、医疗保健、职业、宗教、风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