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之美在不同时期给人以相似的视觉愉悦,人们常说的这种“珠光宝气”的美感与感官的愉悦是紧密相连的。粗糙的石材与珠宝的光泽同样具有感官视觉效果,能否和谐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积淀的集中体现。中世纪末期,宗教绘画盛行,而赞助人在画面上的出现,推动了图像向世俗化和故事化转变,社会进程开始走向“人性”及人格的独立。
《圣经》中的宗教题材故事,特别是“天使报喜”这一主题经久不衰,其中隐含的密码仍待解析。画面中的梨形“乾坤袋”隐喻女性子宫,生育的含义自在其中。隐含母系氏族文化中生育崇拜的器物图形无处不在。我们对人类各民族文明进程中的这种图形与符号并不陌生。这种图式的存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不过,此时油画中的这种图形也是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中实用器物的延展,手工作坊里常有这类梨形玻璃器皿,其形象从细密画延续到油画。模仿精美器物的材质可以带来最简单的视觉愉悦。
绘画开始由坦培拉转向使用更加注重模仿事物表面质感的油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后来的油画。材料的改进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种变化使艺术家可以更好地模仿事物的特征,令绘画创作更能自由体现画家的主体意识。这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社会自发状态下,画家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新技术的出现是人们长时间的集体智慧积累的结果。坦培拉出现较早,但其局限性长期难以解决,如颜料的干燥时间难以控制,因此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深入刻画,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大型画面的细节。坦培拉的“线性绘画技法”虽然解决了一些刻画带来的问题,但其局限性在于材料本身。画家们发现,坦培拉颜料还是无法与油画颜料的质感相媲美,无法形成犹如马赛克般的釉面效果。
坦培拉颜料是在天然矿物色粉中加入天然胶水(骨胶、鱼皮胶、兔皮胶等)研磨制作成的膏状颜料。坦培拉干燥速度较快,为了绘制大幅画面,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坦培拉的调和剂出现水性和油性两种。坦培拉绘画技法的改变虽然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仍然无法满足绘画表现的需要。油画技法是根据坦培拉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在细密画装饰和书籍插图中达到了顶峰。坦培拉分为水性坦培拉和油性坦培拉,这一时期的坦培拉多在木板或牛皮纸上作画。
坦培拉通常使用天然的乳化剂,如蛋清,有时也使用蛋黄以增加流动性。琴尼尼就使用这种方法,并用无花果树的嫩芽汁液和蒲公英汁液等做防腐剂,形成天然的胶质。油性坦培拉需要加入皂化剂(碱),如将肥皂溶化在水里,使其与油融合得更好。干酪素、鸡蛋、皂化剂组成天然的乳状调和剂,使其形成底层“瘦”表层“肥”、具有光泽的画面效果。在乳液中加入蜂蜜同样可以增加色彩的光泽度。
在完成后的坦培拉绘画表面涂抹油或树脂可以保护画面,但是,运用水性材料作画时的细节把握略显困难。后来,经过对材料的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人们发现干性油(亚麻油、核桃油、罂粟油)具有可控性,于是通过将树脂与干性油混煮的方式获得了新的树脂材料。最初,在画面完成后运用这种新材料是为了防潮,但部分油的脂肪含量过高,导致画面出现开裂、变黄、发黑等问题,这也体现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
在中世纪的细密画中,坦培拉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由于需求量增加,圣经故事题材的细密画大量出现。客观上,对大尺寸画面的需求可能推动了新材料的发展,从而带来了绘画方式与技术的变革。
坦培拉的改进带来了欧洲绘画方式的改变。由于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油性坦培拉的画面效果更加迷人。不过,亚麻油或树脂在画作表面如何快速干燥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的画家们需要将绘制于木板上的画置于太阳下晾晒,但这很容易导致木板开裂或画面变暗,这促使画家们不断探寻新的方法。
水性材料原本使用胶作为媒介,后来用干性油作为替代媒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坦培拉发展出“水性”和“油性”两种。这些发展最终导致了油画颜料的出现。克服坦培拉缺陷的过程是漫长的,它与对干性油的探索密不可分。如何对画面进行保护以及使用何种绘画媒介调和色粉,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媒介的发展历程也是油画发展历程的一部分。绘画材料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它们都经历了从原始的简单尝试,通过几代人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逐渐找到最为实用有效的方法的过程。
对知识与文化的掌控,也是早期宗教掌控民众的方法之一,这也令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有用的传统。教会控制着药物、医药知识以及化学和植物学,这令僧侣画家同时成为药物学家。《拜占庭手稿》(
Byzantine Manuscript
)的翻译者记录了他学习医学、颜色加工的过程以及制作马赛克方法。
《拜占庭手稿》由希腊文翻译过来,版本较多,其中,9—10世纪的福音书中记录的关于绘画的内容与拜占庭艺术相似。书中还提及人们将铅白作为白色颜料使用。不过在另一个版本中,仅记录了铅白被作为色粉使用。后来的《博洛涅塞手稿》(
Bolognese MS
)记录了用水或酒研磨颜料,等干后加入胶、油或蛋白制成坦培拉颜料的方法,树脂也开始用在绘画上。书中的制作工艺主要来自早期的《拜占庭手稿》。大约在1437年,主要源于《博洛涅塞手稿》的《林堡手稿》(
Le Begue
)另外收录了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其中记录了煮油的方法和各种颜料及媒介的比例。这里记录的是我们熟知的“油画”材料,其内容已超出琴尼尼掌握的材料。
文献中记录了绘画发展过程中几代人的尝试与改进。人们后来通过实验逐步找到了合理的绘画方式。
这些对材料的最初的实践经验需要有人来突破,这是时代赋予天才的使命。中世纪教会的僧侣画家垄断这些理论知识,但通过细密画积累的技术和尼德兰地区交通便捷带来的新的货物,使民间的材料更新成为可能。上面提到的树脂与油的混用就是绘画材料的拓展。弗拉芒地区对绘画材料需求的增加,也是促成技术突破的重要原因。凡·爱克兄弟对油画的贡献可以说是集合了这个时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