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嘉兴粽子香

有很多地方,会周期性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中。

比如元旦前后的吉林查干湖、春茶采摘时节的河南信阳、梅雨季节的浙江仙居、夏秋菌子季的云南楚雄、中秋前后的江苏阳澄湖、国庆期间的新疆哈密……

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每年端午时的浙江嘉兴。

大多数人对嘉兴的最初印象是:这是一座富庶、精致的江南小城。但在一众富庶、精致的长三角城市群里,嘉兴并没有更多让人能牢记住它的标签。尤其在它的两位邻居——上海与杭州的夹击下,显得更加娇小。

但到了端午节,粽子爱好者们但凡提及这种香软绵糯的食物,就很容易将它与飘着粽香的嘉兴联系在一起。仿佛这座城市就是因粽而生、因粽而闻名的。

嘉兴的米食

沧海变稻田

公元231年,对于吴大帝孙权来说,是个好年景。在一场战役中吴军斩杀了驻扎在长江北岸的部分魏军,稳固了东吴的政权。

与此同时,远在川北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那里也传来了好消息——曾经让吴和蜀忌惮的猛将张郃死于剑阁。

相传有一年,由拳县发生“野稻自生”的奇事,在太湖南岸长满了野生的稻子,当地百姓随意采集,就能填饱肚子。吴大帝孙权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天降祥瑞庇佑真命天子,孙权兴奋异常,挥洒御笔,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筑城,次年还改年号为“嘉禾”。

公元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为了避太子的名讳,孙权又下令,将“禾兴”改名“嘉兴”。由拳县的更名,反映了吴国“务农重谷”的立国方针,也反映了该县在吴国的地位。

嘉兴,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稻米有着深刻的联系。

嘉兴米食花样多

今天,米食在嘉兴的饮食中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除了将米包成粽子外,还有各式各样花样吃米的方法。

锅糍又称镬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糯米锅巴。将煮熟的糯米碾成糊,在柴灶铁锅上“戗”成一片片薄薄的米片。成品脆韧带绵、焦香扑鼻,储存起来可以当零食。但更多情况下,嘉兴人会取几片糯米锅巴,加入糖,泡入水中制成镬糍糖茶。镬糍糖茶常用来接待客人。如果碰上准女婿上门,镬糍糖茶里还要加入鸡蛋,就成了著名的镬糍糖蛋。在江浙地区,女人生完孩子,还可以在镬糍糖蛋里加入干桂圆的肉,用来滋补身体。总之,镬糍是基础,一切甜美的材料都可以往里面添加。

雪饺不是真正的饺子,而是在外面裹上米粉的一种糕点。先用猪油、面粉加水做成水油面团,做成雪饺的外皮。将精粉加熟猪油和成油酥面,压平后卷成长条,切成块,再加入豆沙、桂花、玫瑰做成馅,包成饺子形。锅中倒入食用油,烧至八九成热,将包好的饺子形生坯放入油锅中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趁热拌上炒籼米粉和绵白糖配成的白色的“雪”。一份外表松脆、中层软糯、内里香甜的独特米食就做好了。

刺毛团子和刺毛肉圆,则是猪肉和糯米的天作之合。刺毛团子是用猪肉蓉、笋丁、荸荠做馅儿,包一层用糯米粉揉成的米皮,再滚上一层长粒籼米,放入锅中蒸制而成的。蒸熟后最外层的籼米一根根竖起,整个团子像是团身屈体的小刺猬一般。口感则兼具籼米的爽弹和糯米的黏软。别处的小吃很少见到将这两种米组合在一起的,这是对米食十分熟悉的人才能发明出的小吃。

刺毛肉圆其实就是刺毛团子减去糯米皮,直接将肉丸子滚上籼米粒制成的。肉馅肥瘦三七开,蒸熟之后大米吸收了肉的油香。品尝之后,不禁让人感叹:人间滋味,莫过于油脂和碳水。

除此之外,糖糕、芡实糕、桂花圆子、重阳糕等嘉兴的特色风味小吃,都是因为当地人熟知稻米的习性才发明出来的。

精致是嘉兴粽子的品格

钟爱江南地区的隋炀帝继位后,下令开凿沟通镇江和杭州的运河。嘉兴,就在这一段运河的中间点上。

作为后世千年中沟通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重要通道,嘉兴终于有了坐收舟楫之利的资本。同时,江南运河的沟通,还有效地优化了嘉兴当地的耕种条件。虽然东南低地原本就河汊密布、纵横交错,但人工运河规整了灌溉系统。根据记载,唐代嘉兴屯田二十七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经是当时中国东南部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唐宋以后的嘉兴,是仓廪足知荣辱、衣食足知礼节的典范。而嘉兴细致、讲究,注重食材搭配和本味的习气,可能也脱胎于唐宋时代。

在中国的粽子谱系中,传统的嘉兴粽子的品类与其他各地的粽子相比不是最多的,用料也不是最复杂的,但嘉兴粽子的制作、选料过程却是最考究的。传统的做法里,荤馅儿要用连肥带瘦的五花腩和后腿肉,瘦肉酥软不柴,肥肉晶莹剔透、入口即化,如果肥瘦分离,或者不见肥肉的踪影,包出的肉粽也算不上是极好的。

素馅儿则要用打到极细的红豆泥。将红豆泥拌入猪板油丁和玫瑰糖,把馅儿调得细腻爽滑。这反映了嘉兴人喜吃甜食,又擅长调和的特点。

总而言之,嘉兴人把江南地区的精致和婉约,都化入一个个小小的粽子中。

时代浪潮下的革新

嘉兴粽子的创新

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嘉兴的行政规格一步步升级。尤其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发时,嘉湖地区的富豪、财阀开始发力,其饮食也日益精致。

衣食足而知荣辱,丰沛、精细的饮食和衣物,支撑了宋朝以后嘉兴文化的繁荣以及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嘉兴民风,当然也包括饮食的发展。

具体到粽子,嘉兴人开始极富创意地把双咸鸭蛋黄、南乳、霉干菜等当时看来很“新奇”的材料用于粽子中,混搭出丰富的口味。

后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嘉兴饮食做出了重要改变,在粽子上的表现更引人注目。

从品牌历史来讲,嘉兴隔壁的湖州粽子历史更为悠久。但相比湖州枕头形的粽子来说,嘉兴菱角形的粽子受热更均匀且每一口都能咬到馅。更重要的是嘉兴粽子包裹步骤更快,更适宜量产。

这是嘉兴人在食品标准化和制作工业化上,做出的重大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的“五芳斋”粽子厂,正是由民国时期嘉兴人冯昌年在嘉兴老城张家弄开设的“真真老老合记老五芳斋”,以及朱庆堂、张锦泉在隔壁开设的其他两家以“五芳斋”为名的粽子店和另一家店合并而来的。

之所以嘉兴粽子能成为当时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又保持传统口味不变的粽子之一,就是因为五芳斋大量引入了当时先进的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嘉兴粽子,一个传统与品质、时代与效率相结合得极为成功的例子。

颇具隐喻色彩的是,几乎与嘉兴粽子代表中国传统饮食,率先迈入工业化时代的同时,生于嘉兴的金庸在他的小说里多次写过粽子。《鹿鼎记》里,韦小宝当小厮,帮客人买粽子,闻着香浓而嘴馋,只能从粽叶里挤出几粒米来吃。后来他娶双儿时咸鱼翻身,终于能舒舒服服地吃上粽子。

而在《神雕侠侣》里,程英给杨过做了猪油豆沙甜粽和火腿鲜肉咸粽。杨过一面吃,一面喝彩不迭。吃罢杨过用粽叶粘了情书——“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W5zlJvFhSNtff55nJ3IUR44vOCljn8j671fUGykUY532lPzsrc757zWkoqfbZe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