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猪油渣美食地图

福建朥粕

同潮汕人一样,福建人也把猪油渣叫作“肉粕”或者“朥粕”。福建人素来爱钻研美食,所以即使是对看起来很普通的猪油渣,他们也要动脑子做得很精细。

制作朥粕要选脂肪丰厚的五花肉块,切成厚薄相当的肉条,先在加了少许食盐的清水中煮熟——这一步是为了将肉、去腥——然后沥干,放进油锅以高温炸制。

将猪肉炸好后放入圆形器具中挤压。这个步骤有两个目的:一是挤出油,让朥粕口感更干更脆;二是让朥粕定型。做好后的朥粕像一个个薄薄的圆饼,口感脆中带着韧劲。食客还能吃到一丝丝瘦肉的肉丝。

朥粕是佐粥神器。当然在朥粕上撒点儿白糖或者盐粒,还是叔叔伯伯们的下酒“神器”。“咔”一口朥粕,“吱儿”一口小酒,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事了。那朥粕的香味总引得小孩子们在桌边转悠。大人拿起一块朥粕打发了,过一会儿孩子们吃完了又来要。

在福建,有许许多多专门制作朥粕的作坊。作坊主开发出各种口味:蒜香、五香、胡椒、麻辣……他们还根据不同的保质需求做出了锁鲜装、真空装等包装形式。离开家乡出门工作的“胡建”人在外地吃到这一口美味,就仿佛回到了童年。

贵州脆臊

到了贵州,尤其是省城贵阳,我们可以发现满大街的“脆臊面”招牌。“脆臊”就是贵州人对猪油渣制品的称呼。然而直到走进面馆,才发现原来这里有各种“臊”,非得向饭馆老板好好问个清楚,方能正确点单。

没错,贵州人把猪油渣做出了更多细分的种类。

脆臊坯,就是大多数人心中标准的猪油渣,是用纯肥肉熬的。把肥肉切成丁或块后入锅,直到大部分脂肪熬出、肥肉呈金黄油脆的状态,脆臊坯就熬好了。

“软臊”坯的用料与脆臊坯不同,用的是五花肉。因为五花肉里带有瘦肉,为了让瘦肉不至于干柴,制作软臊坯的时间就要比制作脆臊坯短许多,并且软臊坯炸好后还要加水略煮让其回软。软臊坯的口感更加丰富——瘦肉干而韧,肥肉则外脆内软。软臊也因此得名。

与软臊坯类似但稍有区别的是“瘦肉臊子”坯。瘦肉臊子坯特指用以瘦肉为主、稍微带一点点肥肉的材料做成的“臊子”坯。这种“臊子”坯比软臊坯香一点儿,又比脆臊坯软一点儿,也是很多人心头的“大爱”。

在以上三种“臊子”坯之外,还有一种已经脱离了“以肥肉熬油后得到猪油渣”这一本质的“精臊”坯。精臊坯的制作方法与其他“臊子”坯的制作方法区别不大,但精臊用的是纯瘦肉,这是为肥肉恐惧者或者偏爱干、脆口感的食客准备的。

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臊子”,把油熬出来其实只能算完成了初级步骤。贵州臊子让人着迷另有秘诀:当肉里的油被熬出六七成之后,就需要把油倒出来一点儿,加入酒酿等材料翻炒。这样做出来的才是“臊子”,酒酿里含有酒精和糖,所以酒酿的加入起到给“臊子”增香、增色的作用。这也是“臊子”们被装进盆儿里摆上台面的时候,都呈漂亮的红亮色的原因。

连“臊子”类型都分得那么细的贵州人,在“臊子”正式上桌前更不含糊,要将其进行层层加工。

如果拿“臊子”配面,那要用植物油、酱油、料酒、辣椒、五香粉、红油等各种材料再进行翻炒。炒好后,“唰”地浇在面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成了。

“臊子”也可以做成下酒菜。把软臊加上青椒、西红柿,加点儿蒜泥、葱花、醋、香油、酱油等一拌,就是凉拌软臊;把青椒、红椒、大蒜、大头菜等炒熟后,加入软臊翻炒出锅,就是“怪噜软臊”。这两道菜荤素搭配合理,镬气四溢,都是极具贵州特色的下酒菜。

有一类贵阳独有的火锅,贵阳人叫“豆米火锅”,就是用“臊子”等材料做成的。将干四季豆熬成浓浓的汤底,然后把“臊子”在豆汤底中略微一煮即可。吸收了豆香的“臊子”软滑、香浓,是出了贵阳就吃不到的美味。

山东脂渣

“脂”即油,“渣”即废料。和朥粕一样,“脂渣”二字生动地说明了它的来源。

山东人爱吃的脂渣一般是长条状的,炸完后只有筷子粗细、一根牙签的长短。当然,也有片状的。相比脆哨之类的食物,脂渣体积更大,所以直接吃起来很过瘾。“干嚼脂渣”就是一种经典吃法。

这类油脂厚重的食物,若与面食结合,就更加诱人,所以擅长面食的山东人想到了把脂渣掰成小碎块,放进包子皮里。包子皮儿最好是地瓜面的,脂渣搭配点儿时令蔬菜做馅。一口咬下去蔬菜的清香和油脂的香味充盈满口,能让人狼吞虎咽地吞下好几个。

还有道经典菜是脂渣拌圆葱。圆葱,即洋葱。山东是我国圆葱的主要产区之一。圆葱的甜脆刚好和脂渣的油香中和,搭配起来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拿蔬菜、蘑菇、豆腐等一起炖煮的脂渣炖锅,把脂渣切碎裹进面皮里做的脂渣千层饼,蒸软后直接蘸蒜泥吃的脂渣,都是山东人痴迷的食物。

东北油嗞拉

大东北就是欢乐,取个菜名都自带喜感。听听,把油渣叫“油嗞拉”“油梭子”“油吱嘎”。肥肉丁在锅里打着转转“嗞嗞”冒油的画面感就出来了。

东北气候寒冷,每到腊月猪就不怎么长膘了。人们杀了猪就准备过年。油嗞拉堪称几十年前东北杀猪宴上比较“硬”的一道菜,也是年夜饭开席前给孩子们的开胃零嘴儿。这道菜里不仅有肥膘肉,还有鸡冠油。鸡冠油是从猪肠子里剥出来的脂肪,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鸡冠油了,但在以前,这种绝佳的油脂,人们是断断舍不得丢弃的。

东北人把熬猪油的过程称为“㸆油”。准备杀猪宴的师傅把鸡冠油先放进锅里熬,到微微冒热气了,再放猪肥膘。这样做是因为鸡冠油出油多,加入它能让油嗞拉熬好后不发干、更油润。

除了直接丢嘴里嚼以外,东北另一种吃油嗞拉的创意与山东颇为相似——拿面食配。东北酸菜大名鼎鼎。把酸菜和油嗞拉分别切碎,再加上一点儿肉末和各种调料搅拌,清香酸爽的东北酸菜和油嗞拉就可以一起去饺子皮里相会了。

其实油嗞拉饺子的馅料并不拘泥于怎么搭配。酸菜当然独具东北风味,其他诸如白菜、萝卜等也都可以作为配角一起裹进饺子皮里去。各种味道清香的蔬菜和有浓郁香气的油嗞拉都能完美搭配。那一口一个油嗞拉饺子的幸福感肯定是大多数东北人放不下的家乡情结。 S06tk7RY+l6YS8qaRU7ql2FrMHDGRArLSTAkehsY3iG/Sr+hdtjvjsoxJeFB+k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