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宵节里忆高桩

朱仲祥

每年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夹江父老乡亲们的最爱,也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高桩彩绘”就是其中的保留节目之一,也是人们每年春节之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高桩彩绘是峨眉山下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造型表演艺术。这一传统的民俗表演,反映了故乡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需求,是巴蜀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高桩彩绘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把各种造型的演员(一般都是小孩)高悬、支撑在空中,构成立体精彩的艺术画面,营造出奇特惊险、不可思议的视觉艺术效果。如一台名为《踏伞》的高桩,女演员装扮成剧中人物,凌空站在撑开的油纸伞上,摇摇欲坠,很是惊险奇特;再如一台《活捉王魁》的高桩,那扮成穆桂英的女孩站在鬼卒手持的狭窄立牌上,看着真让人提心吊胆。当然,我还见过更刺激的,就是让演员置身在刀锋之上摆造型,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风格各异,惊、险、奇、美的造型,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叹为观止。夹江的父老乡亲,就是通过这种表演方式,鲜明地展示自己的审美和爱憎。

高桩彩绘的造型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戏剧和历史小说中的精彩场面,而故乡人喜爱的川剧故事是其中的首选。单是一部与故乡峨眉山有关的《白蛇传》,就能够衍生出“水漫金山”“船舟借伞”“断桥相会”“盗灵芝”等不同的高桩造型。此外,《水浒传》中的“十字坡”,《封神榜》中的“哪吒闹海”,《说岳全传》中的“朱仙镇”等,都是高桩彩绘造型的惯熟题材。

夹江高桩彩绘,将戏剧情节中的精彩场面,由真人表演定型为立体画面伫立于空中,既神秘又真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每逢元宵,家乡的民众社团就要举办高桩彩绘表演。表演时,夹江城和周边的一些乡镇,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人们早早地就等候在街道两旁,翘首以待。每当运载着一台台造型奇特美观、被装饰得五光十色的高桩彩绘的车队缓缓驶来,人群中就会发出阵阵喝彩,伴随着礼花升空,锣鼓喧天,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被推向高潮。

高桩彩绘绑扎技艺,是夹江、峨眉山一带民间长期以来开展各项节日文化活动的结晶,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水准。

夹江高桩彩绘历史悠久,在川内,特别是乐山市内颇负盛名,在中国民俗文化大花园中独树一帜。它由清末夹江乡间的“平台”“地会”民俗表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故乡,平台、地会和高桩,原是三种不同的民俗表演形式,后来人们逐渐用高桩取代了平台和地会,但保留了它们的精华部分。高桩彩绘的早期,是在八人抬的方桌上表演,称作“高桩平台”,行话叫“会墩”,相当于演戏的舞台。那时受制作材料、表演道具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整个造型只能固定在面积一平方米左右的大方桌上,因此只有人物造型,没有相应的背景衬托。而且当时只能采用人工抬的方式,抬的人走累了,就会停下来歇会儿再走,虽然没有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却独有一份古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夹江高桩彩绘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故乡的高桩彩绘表演的改变首先体现在运输方式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原来人工抬着造型走,逐渐变为用手扶拖拉机载着走,行走更加平稳,宽敞的平台也给了民间艺人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后来,又过渡到用农用货车或载重平板车运载。平台变大了,造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加壮观恢宏。特别是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使夹江高桩彩绘绑扎技艺制作更加完美、精湛,形体表演从静止到动感,从无声到有声,从无照明到有灯光布景。

搭建平台和绑扎手段的改变,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在节目取材上,除了传统的戏曲经典场景故事,艺人们还大胆采用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将传统艺术赋予时代气息。

总之,运载方式的改变,绑扎技艺和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使夹江高桩彩绘更具稳固性、安全性,也更具有艺术性。

高桩彩绘在追求惊、险、奇、巧、美等艺术魅力的过程中,非常讲求力学原理,使其达到惊而不险、奇中有巧的效果,这是艺术和力学的完美统一,其奥妙就在于民间艺人高超的绑扎技艺。我的父老乡亲们,就是通过奇巧大胆的艺术构思和精巧娴熟的绑扎技艺,把看似不可能的空间立体画面,展示给节日里逛庙会的人们。

大俗即大雅,大美藏于民间。这些艺人们,都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长期以来,他们都在追求美、创造美,表现在高桩彩绘上,则是将表演者通过服装、道具、化妆等艺术造型,使其成为传统戏曲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对参演者的挑选,有三个主要标准:一是年龄、个头要相宜,不能太大、太高,否则不好支撑;二是要身体结实,性格坚韧,能够在支架上坚持一个多小时(如果加上绑扎的过程,时间就会更长);三是外形要与所饰演的角色接近。因为年龄等条件相对苛刻,一个小孩最多只能参加两次表演。听说我有一次成了表演的候选人,被母亲一口回绝了,理由是我身体不好,怕坚持不下来。那些平日里一起玩的小伙伴,一上戏装就变了个样,特别是扮作小生、花旦的,美得不行,让人羡慕。

元宵节当天,小演员“腾空”于“会墩”之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或站在指尖上,或吊于刀尖下,以示其险;将人物立于转动轮上,或立于飞带之中,或扮演动物,绘声绘色,以示其奇;演员的服装道具制作精良,加之整体造型大方、协调,以示其美;整台高桩造型藏其机关,隐其锐角,暗藏滑轮、录音等道具,使观众迷惑不解。

观看高桩彩绘的人们总会暗自琢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探访高桩绑扎老人,我才略知一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支撑演员的一根根铁棍上。这些铁棍不长,但足以支撑表演的孩子们。铁棍一头固定在平台上,一头绑扎在演员腰间,这看似很危险,实则牢靠安全。这些起到固定作用的铁棍,被戏服和道具巧妙地挡住了,一般人看不出来。不过,过去用人工抬着走时,也出现过失误,抬的人因不堪负重将演员颠下了平台,露出了里面的铁棍机关。近年来采用汽车运载的方式沿街慢行,这种掩饰的效果就更到家,一般外行人更不容易看出名堂。

近年来,故乡夹江的高桩艺人们,还把灯会和杂技的一些技法运用到高桩彩绘中来,所使用的也不仅是铁棍和布条,还有光学、电学等科技手段,参与制作的人也年轻化了。故乡的新老两代人一起努力,让这一民俗艺术彰显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ZbJ0mgbzrl33kdedShhYo1sNBlP/OLxahUvaU/tiMzurH7BkyvSDO95pqhvZP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