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民间俗称灯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一年三元。按照道家的说法,上元乃大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有其丰富的历史内涵,经后世演变,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作为传统春节节日的最后一日,也是一年新的开始。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节日习俗。传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一说是汉文帝为了庆祝推翻吕后专政,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上街微服私访,百姓也在这天纷纷出门,举灯游玩,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节日风俗;另一说是有位名为元宵的宫女因思乡欲投井,被东方朔救下,东方朔故意散布正月十六长安有火灾的言论,并献策让宫女教百姓做元宵供奉火神,免除灾患,于是宫女得以与家人团聚。最终这一习俗被保留下来,形成了后世的元宵节。
然而将燃灯一俗真正推广开来的是汉明帝。西域佛教有十五日燃灯纪念佛陀光明神变的仪式。汉代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燃灯的习俗从宫廷传到民间,每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点燃花灯,市井灯火通明,街上行人络绎不绝,直至宵禁。
魏晋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逐渐成为一种风气。梁简文帝写过一篇《列灯赋》,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里过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盛况。
隋炀帝时,十分重视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举行隆重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可见元宵节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朝时期,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更加盛大。唐玄宗曾令上元佳节连续张灯三夜,一时之间蔚然成风。到了中唐时期,元宵节的规模达到最大,长安的灯市规模空前盛大,据说燃灯五万盏,且花灯样式丰富,还出现了较大的灯楼、灯轮和灯树等,是真正的“火树银花不夜天”。中唐以后,元宵节更是演变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其一》中写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到了宋朝,朝堂内外都极为重视元宵节。唐朝规定灯会时间是三天,即“上元前后各一日”,而宋太祖下令在十六日后加两日,将灯节延长至五天。元宵节期间,灯会盛景空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现代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元宵雏形源自于宋代的“浮元子”,是因为这种糯米小圆子煮熟时会在水面上浮浮沉沉,故最初的名字叫作“浮元子”。宋朝郑望之在《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提道:“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后来逐渐演化为元宵,也叫元宝、汤圆,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其圆形,寓意着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宋朝灯会还衍生出一项新的风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
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元宵赏灯之时,将谜面写在灯上,烛光映照得以显现,陈列在路边的竹架子上,以供来往的行人驻足猜度,所以叫作灯谜。彩头往往是一些漂亮的装饰物或者精美的花灯。《武林旧事》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项娱乐活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流传至今,如今每逢元宵节,人们还是会举办、参加猜灯谜的活动。
明清时期,灯会不再通宵达旦,往往二更天就结束了,但是元宵节足足从初八延长至十七,有十天之久。明朝元宵节不仅在夜晚举行灯会,白天也相当热闹,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集市,叫作“灯市”。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也。”白天是集市,晚上是灯会,各地的奇异特产、历代的珍贵古董乃至各种生活用品都汇聚于此,灯市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此时元宵节还会进行盛大的烟火表演,烟花名目繁多,“烟火则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明朝资料每每记载元宵节的游人,总是呈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如唐伯虎《元宵》诗所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古代还留存下来很多的名人字画,例如明代的《上元灯彩图》就生动地绘出了当时上元节日南京秦淮河灯会上欢腾游玩的繁盛情景,不难看出元宵佳节人潮如织的热闹。
清代的烟花种类更加丰富,烟花制作工艺也更加精巧,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烟花点燃后,能够先后燃放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花炮名目有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天地灯等近二十种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
此外,因为地域广阔,各地区在传统元宵的日常活动上又发展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例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元宵节不仅是庆祝团圆的节日,在古代也是一个足够浪漫的节日。封建社会,男女交往并不完全自由,但因元宵灯会的传统,元宵节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成为一个特别的日子。节日期间,未婚的年轻女孩们得到允准后,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之时正好是一个互相认识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可以穿过花灯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悦之人,不少人也选择在这一日与心上人相约游玩。
在有些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即未婚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不少文人墨客由此感怀,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传统元宵节时有情人相会的情节,在戏曲中也有诸多表现,例如传统戏曲《陈三五娘》讲述的就是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的故事,《破镜重圆》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由此一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并非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