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压岁钱,人们便会想到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吉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春节到来之际,在外的游子们便归心似箭。恍惚间,我仿佛看见父亲站在村口向着孩子来路的方向张望的身影。这温暖的场景,如梦一般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的思绪渐渐被拉回到童年的时光。
除夕,一家人欢欢喜喜聚在一起过大年。金黄的鲫鱼、红红的枣花馍、醇香的米酒、热腾腾的饺子,依次端上了供桌,桌子上燃起了三支红烛,屋子里瞬间红光弥漫。父亲点上三炷香,双手合十,站在院子里祭拜天地,端起酒杯把酒泼洒在地上,为家人祈福,愿家人健康、平安、事事如意。
敬过天地之后,父亲又回到了供桌前,再次念念有词请祖先及母亲品尝年夜饭。香炉里,袅袅青烟徐徐飘散开来。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正望着一家人点头微笑呢。桌子上摆满了丰富的菜肴,忙活了一天的家人们围坐在桌子旁享用丰盛的晚餐,一家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晚饭还没吃完,就听见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从邻居家传来。于是,我们也到院子里放烟花,胆小的孩子躲在大人后面,吓得捂住耳朵,偷偷地从缝隙中看烟花燃放的精彩时刻。只听见“啾”的一声,烟花飞上了天,一束束耀眼的光线伴随着嘶嘶的声音在空中炸开了花,五彩缤纷的烟花向四周迸射而去,又一点点散落下来,化为灰烬。
过年 清 董诰《高宗御笔甲午雪后即事成咏诗》
清 金廷标《岁朝图》(局部)
热闹的鞭炮声引来了一群提着灯笼拾小炮的孩子。在漆黑的夜晚,红红的灯笼犹如天上的星星,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儿时的灯笼是用薄薄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外面用半透明的红纸糊上,里面放上一根小蜡烛。这样,一个简易的灯笼就做好了。孩子们提着灯笼穿梭在村庄的小路,只要听到有鞭炮的响声,孩子们就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拾不到落捻儿的小炮。在来来往往的奔跑中,有个孩子的灯笼着了火,最后烧得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大家快来呀,开始发压岁钱喽!”不知谁吆喝了一声。此时,只见父亲端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个垫子,晚辈们从大到小依次排开。年长者走到父亲跟前,问声过年好!孩子们先磕头再问好!看到孩子们都来拜年,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答应着:“好、好、好!”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沓早已准备好的崭新钞票,每人发一张一元的新钞。孩子们拿着崭新的钞票,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一直拿在手里,不忍心对折,睡觉时,就把它平铺在枕头底下,怕弄皱了。
小时候,我们不懂压岁钱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理解了它的意义所在。压岁钱是我们的传统民俗,最初的用意是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子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子平安过年,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钱编成龙形,置于床脚,这里的钱只是一种形似古代钱币的东西,不是真钱;另一种是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们的钱。自从压岁钱变成了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辟邪驱魔的功能渐渐淡化,如今的压岁钱,孩子们大都用来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新变化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活力,成为长辈对后代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