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节
chūn jié

概说

春节俗称新春、岁旦、过年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古老而隆重,家人们大多在这天团聚,喜庆的氛围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此期间,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举行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这也成为春节的显著标志。

渊源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历史悠久。在古代,春节的名称并不叫“春节”,而是叫“岁旦”“元旦”,民间称为“大年初一”。《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而“三元之日”,指的就是正月初一,意指“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春节名称的确定始于民国时期,当时政府的内务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设立春、夏、秋、冬四节:大年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但是,只有大年初一为春节被批准了,于是农历新年自此改称春节。

古代“元旦”的日期经历了几次变化。帝王改朝换代,往往就要“改正朔,易服色”。夏历建寅,即以现在农历的正月为第一个月;殷历建丑,即以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历建子,即以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秦朝采用《颛顼历》,建亥之月,即以现在农历十月为第一个月。由于早期多次改变历法,出现了天象与历书记载极其不符的现象,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创立《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沿袭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吸收进历法当中,作为农事的指导。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以《太初历》为基础的。因为历法继承夏历,所以民间至今仍然有称“农历”为“夏历”的说法。《史记》中将正月称为“端月”,这和古代的避讳风俗有关。因为秦始皇名叫嬴政,“政”和“正”同音,为了避讳“正”,而改用“端”。

此外,春节的时间每年会有变动。人们常说大年三十除夕夜,但有时会存在一个月没有30天的情况。因为中国农历中的月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圆缺来计算的,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约为29.53天,而月的天数以整数计算,因此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区别。

春节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春节从十二月初持续到正月十五,狭义的春节专指正月初一那一天。民间俗称“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以后年味渐浓,人们早早准备过年的用品,打扫房屋,购置年货,买新衣服。各地过小年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而南方过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八过小年。过小年这天有祭祀灶神的习俗。传说灶神是主管饮食的神仙,掌握着家庭的吉凶祸福,他监视着千家万户的举动,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旧时百姓家中几乎都供奉灶神,或设灶王神龛,或贴灶王画像。灶门两边往往会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祈求全家平安。除了大家熟知的灶王爷,民间亦有灶王奶奶的形象。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神要向上天汇报百姓的善恶。百姓们为了防止灶神打小报告,会在送灶仪式中供奉糖,甚至将糖涂在灶王的嘴上,希望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有送灶仪式便有接灶仪式,除夕这天,是灶王返回人间过年的日子,百姓要焚香礼拜,虔诚为灶王接风。如果接灶不够诚心,灶王可能就会在玉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坏话。

春节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丰富多彩,主要的春节礼俗有放爆竹、贴春联、吃年夜饭、祭拜祖先、拜年等。

春节放爆竹、贴红对联的习俗源远流长。传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深受一个叫“年”的怪物的侵扰,到了冬天食物匮乏的时候,“年”就会进入村庄残害百姓,抢掠食物,百姓深受其苦。经过多年斗争之后,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在新年的时候,村民们就会挂上红色的桃木板,燃篝火,烧竹子。这天,“年”还像往常一样进村扰民,然而村里却在此时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一时火光闪耀。“年”被吓得赶紧逃走,从此再也不敢出来扰民了。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家家户户有贴春联的习俗,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为何人们使用桃符作为门上的装饰呢?《初学记》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作桃符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在古人眼中,桃木集五木(桑木、榆木、桃木、槐木、柳木)之精华于一身,能够制伏鬼怪,抵御邪祟。早在周代,新春时节,人们为了辟邪祈福,用桃木做成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边,上面画着神荼、郁垒的图像。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门神即守门之神,通常是威武高大的形象。相传神荼、郁垒是守鬼门的两个神,如果鬼做了坏事,神荼、郁垒就会把鬼抓住喂给猛虎吃。唐五代时期门神就多用钟馗。到了宋代,门神画像多为秦叔宝、尉迟恭。秦叔宝和尉迟恭是初唐时期的名将,同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相传,一次唐太宗患病夜不能寐,觉得窗外鬼哭狼嚎,不得安宁。于是秦叔宝主动请缨和尉迟恭守在唐太宗的寝殿门口。唐太宗批准后,二人守在寝殿外,夜里果然没有了动静。唐太宗便命人给秦叔宝和尉迟恭画像,然后贴在宫门上以辟邪。这一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从古至今,门神的形象在变化,画门神的桃木板也演化为门神贴纸。

门神画的流行带动了民间年画的发展。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大多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房屋,增添喜庆的氛围。春节挂年画是很多家庭的习惯,年画通常色彩鲜艳,图案生动,有用于驱凶辟邪的,也有庆祝丰收、年年有余的,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的。年画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极具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久负盛名的中国四大年画分别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

到了宋朝,挂在门上的桃木板改成了红色的纸张,文人墨客在上面题诗做对子,便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春联。经过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过年挂春联的风俗广为流传。春联和门神贴纸一样,都是一年一换。直至现在,人们依然保留着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春联由横批、上联和下联组成,上面写的通常是吉祥喜庆的祝福语。区别上下联的办法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春节贴的对联叫作春联,但是对联的使用不仅限于春节期间,人生礼俗中的婚丧嫁娶都可以贴上对应的对联。对联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盛行,如店铺开张、文人交际等。此外,对联作为一种文雅的文学形式,还广泛应用于亭台楼阁、园林水榭等地。

除此之外,春节贴福字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说文解字》云:“福,佑也。”人们贴福字,是为了祈求平安,带来好运。贴福字也有讲究,大门上的福字是不能倒着贴的。“福倒了”谐音是“福到了”。往往在特定的地方才倒贴福字,比如水缸、垃圾桶等地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倒东西的时候将福气倒走。

民间还流行贴窗花。窗花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红纸裁剪的窗花精巧灵动,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增添节日喜庆的氛围。

饮春酒也是重要的习俗。“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酒在唐宋时期也被称为屠苏酒。

除夕这天,人们会在白天大扫除,中午和晚上则与亲朋好友举行宴饮活动。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时,通常会有一条鱼,因为“鱼”的谐音是“余”,寓意着“年年有余”。北方人在除夕会吃饺子,象征着“年年饺子年年顺”。人们还有吃八宝饭、年糕的习惯。“糕”与“高”同音,象征着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家人团聚在饭桌旁,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送上新年的祝福。

过年还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一家人围聚在一起畅聊,通宵不睡。守岁习俗魏晋时期已有文字记载。如南朝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除夕夜时,大家会相互赠送礼物,称为“馈岁”;亲人欢聚一堂,相互祝福,称为“分岁”;一夜不眠,等待天亮,称为“守岁”。而现在,普遍是家人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在欢声笑语中等候新年的到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过春节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以前通常是要等到吃完年夜饭,长辈们才给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用红纸或者写着祝福语的红包装起来。人们习惯将压岁钱压在枕头下睡一觉,保佑新年平安顺遂。

春节期间尤其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平安”。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新年伊始,人们都期望讨个好彩头,与周围的人和和气气。如果这一天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人们会认为这一年的运气都不佳。做生意的人更是希望开门大吉,顺顺利利。过年期间如果调皮的小孩犯了错误,大人也不会随意打骂小孩。

正月初一有祭祀祖先的习俗。汉代《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在家中长者的带领下,家人们一同前往家族墓地上坟或者前往祠堂祭祖,追思逝去的先人,祈求福荫子孙。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之时,成为翻修族谱的好时机。

从正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有特别的名称和特定的习俗。

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为了新年的好运气,“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初五又叫“破五节”,因为在这天,过年的诸多禁忌可以被破除,并且这一天是迎接五路财神(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的日子。人们在这天开始大扫除,把垃圾堆在院子里,初一到初五不能倒垃圾,不然会倒掉好运气。初六为“马日”,又叫“送穷日”,在这一天,人们要送走穷鬼。相传穷鬼是颛顼之子,喜好穿破衣服。如果初六这一天家里卫生脏乱,就会引来穷鬼,影响财运,因而初六这一天要打扫卫生,将院子里的垃圾都倒掉,丢掉破旧的衣服。初七为“人日”,是庆祝人丁兴旺的日子。相传女娲在第七天才把人造出来,所以称“人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人日”这天,人们裁剪五色绸为人形,雕刻人形金属薄片贴于屏风或者戴在鬓角上。这些人形图案叫作“人胜”,因而正月初七曾被称为“人胜节”。正月初七还有出游登高的习俗,借此祓除不祥,带来好运。

文化意义

春节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社会变迁中被人们赋予深厚的情感意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信仰,也表达着人们对春节象征的“团圆”的企盼。在过去的春节习俗中,祭天、驱邪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仪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全家团聚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跟着变化,越来越多人表示“年味”越来越淡了,春节过得没有兴味,节日的乐趣也降低了。春节的传承意义在不断减弱,如今亟待寻回和保护。春节作为一种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在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时,也呼唤人们对传统文化伦理的复苏。 AtHkJWKvw5wl/lLcfsiA6+idnENv+E6XAnTllRpD/G8YZ9GPFHrN9RatR0z78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