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端午的记忆

陈理华

千百年来,端午的记忆从没被人们淡忘过。在古代,端午节的真正意义是辟邪。因为端午节的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时节。这个时节,气温上升,蚊虫开始繁衍和肆虐,各种有害的细菌也开始泛滥。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古人认识到初夏是一个疾病高发期。因此,他们说五月是充满瘟疫之气的“恶月”,意为不吉利。

于是,人们选定五月初五这么一个容易记忆的“重五”日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健康,关爱生命。

菖蒲、艾蒿其味芳香,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故而古人用菖蒲、艾蒿来辟邪和保健,并逐渐形成一种习俗。

吃粽子,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寓意。民间用来煮粽子的水其实与雄黄酒一样都有着驱除毒虫侵犯的作用。粽子熟了后,村妇都要把煮粽子的水泼洒在墙角、门边,认为这样可以杀虫,防止虫蛇爬到家里来。

端午燃烧艾草也是留存至今的风俗之一。捆扎成人体形状的艾蒿,叫“艾人”。晒干后,端午这天早上拿来燃烧,举着冒着青烟的“艾人”,把自己家每个房间里熏一遍,立时满屋子都是艾草燃烧后的清香。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杀虫和清新空气的方法。在乡村,夜间也有人点艾草来驱除蚊子。

过去,人们选取五种动物作为代表,称作五毒。这五毒是:老虎、蝎子、蜈蚣、蛤蟆、蛇。这些毒虫,或吃人,或毒害人,它们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毒物。为了驱逐这些危险的家伙,人们把雄黄酒和煮粽子的水一起喷洒在墙壁、床头,或是涂抹在儿童额头上,以此来防止夏季毒虫到处乱钻,危害健康。

中国人有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以毒攻毒”。于是,人们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写“王”字,代表老虎,希望借助老虎的威力,驱除危害孩子健康的各种危险。传说画五毒图可以辟邪,于是人们就在妇女和孩子戴的兜肚上画五毒图,用来保护妇女和孩子。

除了写“王”字和戴画有五毒图的兜肚,家长还会在孩子手腕上缠五色的彩线,脖子上挂一个装满香料的香囊来辟邪,因为孩子是最易受到五毒毒害的人群,是最需要保护的。

端午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还要互送礼物。因为端午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人们往往用送礼物的方式来表示对亲戚朋友的关心和慰问,并祝其健康。

既然是互赠礼物,当然就离不开粽子。在我们这里,送粽子是有讲究的,粽子只能是母亲送给女儿,若是父母不在了,就由兄弟送。女儿出嫁这年的端午,母亲包好的粽子,名为“送子”,祝新人早生贵子,另有为女儿祈求幸福之意。这年的粽子还要女儿回娘家来放下锅。这样做,一来表示女儿对娘家的不舍,二来代表着娘家人对女儿的重视和珍爱。

而晚辈送给长辈的礼物,则是节饼,这种饼十块一筒,用牛皮纸卷成,正面贴上一块代表喜庆与吉利的红纸,用细绳捆好后,一筒筒圆圆的节饼,代表着和谐、美满、团圆、幸福……

长辈给晚辈(未成年的孩子)则是送红兜肚,上面用花线绣着五毒图,旁边还可随意地绣上一些花草来点缀。祝福他们吉祥如意,健康成长!

看龙舟是端午节少不了的大活动。吃过午饭,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到南蒲溪去看龙舟。

汉晋之际,民间将凭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与端午节融合起来,并赋予龙舟竞渡以拯救屈原、为屈原招魂等内涵。其实,端午节是古代自称为“龙子”的吴越人祭龙的“龙子节”,这一天,他们要划着龙舟,把用竹筒或树叶装裹的食物投入江中祭龙,然后竞渡作乐。

在小湖河看龙舟又与别处的不同。端午节这天,当地有个盛大的活动,那就是小湖河的赛龙舟。当地的男女老少会早早地吃过午饭,换上新衣,然后,呼朋唤友,扶老携幼,一拨拨赶往小湖河畔,看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游人如织的河岸上,那些卖杨梅、桃、杏的小贩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摆开了阵势。一些嘴馋的客人,特别是小孩子,小心翼翼地从衣兜摸出早被自己的手捏得有些汗湿的钞票,前去购买。一些行善之人,也会在这天早早泡上几大桶产于自家的水仙茶供人饮用。此时,河岸上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人们一次次寻找龙舟时,只有岸上的杨柳,低垂着头,在微风中无声地摇曳着,在水中摆弄着自己俏丽的倒影。

一群又一群小鸟飞过天空,它们叽叽喳喳地落下一地脆鸣后,隐隐地就有鼓声破空而来。那两只红色的龙舟,在千呼万唤中显露身影,远远地让人看到了它们神秘的身影!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有人大叫:“来了!来了!”听到叫声,许多人踮起脚尖,抻着脖子向对岸望去。果真,期望已久的两条龙舟已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悠闲自在地游着。确切地说,这龙舟,是从尹宅村来的。它们从尹宅村前那条河顺流而下,斜斜地拐进小湖河的下游。只见龙舟在大河中间停了一会儿,做完一些简单的仪式后,锣鼓就铺天盖地地响起来了,龙舟也就正式地从下游划了上来。

小时候,难免有些疑惑。为什么要在小湖河划龙舟?而不在其他河流?这划龙舟活动始于何年?可是当时问遍了所有老人,却没人知道,也没有人能说得清。可能也正是如此,这不知始于何年何月的划龙舟活动,才给人一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般的神秘与美丽。

后来才在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那里听说:小湖河有一个叫蛤蟆林的地方,远古时曾沉过一艘船。一船的生命和货物顷刻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从那以后,为了这条河道的清吉,为了悼念那些不幸的亡灵,为了表示对河神的敬畏,更为了祈求明年的风调雨顺,人们才开始举办划龙舟活动。龙舟是从尹宅村门前那条叫作玉溪的河里下水,而后从小湖河段向上游到蛤蟆林后再折回。那些划龙舟的汉子,都是村子里身强力壮且会水的,划龙舟之前必须沐浴更衣,出门时家家户户要点燃香烛,焚烧黄纸,祈求平安。

在我们这儿看龙舟也有许多与别处不同的习俗。首先,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划龙舟的活动经费,据说是从添丁的人家和那些有钱又愿意出钱的人那儿集资的;其次,还有一个让小孩子最垂涎的风俗,那就是当龙舟划得热火朝天时,会有一桶桶冒着热气,伴着瘦肉、葱花,泛着油香的添丁线面,被眉开眼笑的主人挑到河边。送线面的人,还会把碗筷也一起用大大的竹篮送来。所谓添丁面,就是娶了新媳妇或生了胖小子的人家,会在这一年的划龙舟会上,煮上一大锅细如发丝的线面,挑到河边,让来看龙舟的人尽情地吃,直吃得一个个肚子圆圆滚滚的,带着说不尽的惬意满足而归!

在端午节这天出尽风头的两只龙舟,平时只是默默无闻地被放在尹宅村庙前楼上,待到端午前几天,会有专门的人,将它们抬出来浇上水。看看有没有漏水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及时地修补,以确保在端午这天的下午能下水。

后来有一些年头,划龙舟没有如期举行了,那古老的龙舟也荒废了,最后连龙舟的影子也找不到了。近年来,传统习俗的回归,才使得小湖河划龙舟再次传承下去。

说到端午吃粽子,其实还有一个目的是消炎解暑。因为当地的粽子,都是用一种洋香树烧制的碱浸米做成的,这种碱具有消炎解暑的作用。

除了粽子外,还要吃鸭蛋,这鸭蛋必是放在煮粽子的锅里一起煮熟的。寓意是生活圆满、顺利顺心。

端午时还要到山上采杨梅,这也被山民赋予特殊意义。这天,大家都要吃上几个山杨梅,说是吃了能祛毒和强身。大概是因为杨梅有杀菌利尿的功效吧。

端午这天人人都要洗澡,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用艾草、菖蒲烧的水来洗澡,既要洗去身上的尘垢,也要除去晦气,驱毒抑疮。药草是村民在端午节前外出采来的,而端午采药草也是这里不变的风俗之一。药草包含艾蒿、菖蒲、夏枯草、益母草等。其中夏枯草一到夏天就枯萎了,得赶在五月初采下,一旦有发烧的就可拿出来熬汤用。益母草不仅能治愈女性疾病,还是一种非常便宜的美容护肤品,其做法是用固体的米浆把切得碎碎的益母草裹住,放在炭火中烧成灰,再用清水或蜂蜜调成液体涂在脸上,能美白皮肤。村民们都说,这种草在端午这天的午时采摘,其药性才最好。另外还有一种叫作午时草的,也要在午时采下。五月采来的药草之中以艾蒿、菖蒲最为突出,使用得也最广泛。因为这两种植物都有强烈的芳香,可以止痛,如为外伤止血消炎或缓解女人痛经等,无论是内服还是外敷,效果都非常好。

在我们这里,端午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这天的清早,家家户户不仅门上要挂上象征着保平安的蒲剑,早餐还要吃上一碗田螺,说是吃田螺对眼睛有利,五月初一吃田螺眼睛就会明亮,不仅目光如炬,一年到头都不会有眼疾发生。人们还会用艾草做糕或粿来吃,其目的是防止生病,让身体健康。

像剑一样的菖蒲,除了挂在门上辟邪外,也可用来泡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着:“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菖蒲是具有防疫和保健作用的。所以在民间,有的人身上发痛时,就拿菖蒲来熬汤吃。

端午的所有吃食,在辟邪之外,更多是为了养生,村民认为有了健康的体魄,才好对付繁重的生活与频频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各种灾害。

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在小湖河这一带却要过三个端午节,我们这也不叫“端午节”,而叫“五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正端午,也叫作大端午,五月十三也是端午节,五月二十五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里粽子是主角,包粽子自然也算是一个大工程。包粽子这天,妇女早早地就起来了,把包粽子的糯米用水洗净,放入适量的碱。将早就洗好的粽叶与备好的馅放在一旁,然后开始包粽子。包好的粽子放在大锅里煮,煮得满屋子雾气腾腾,香味弥漫,让人感觉温暖又温馨。

初六这天,村里的老太太还要到奈何桥去烧香、诵经。她们一律穿着缀有花纹的古装衣服,头戴各种花饰,手捧经盆,盆上放着几个粽子,从桥头走向桥尾,边走边念着经文,走到桥的中央就开始向河里丢粽子。

这丢到河里的粽子,一说是让伟大的诗人屈原吃,还有一种说法是让河里的鱼虾吃,鱼虾吃了粽子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

到了五月十三,民间说这是关公磨刀日,当地人也要用包粽子来纪念这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不过这是一个小节,其隆重程度不能与大端午相比,所以我们叫它小端午,依旧包粽子,吃粽子。村民边吃粽子边说着关公磨刀上天堂之类的话,祈祷着上天能降雨,这样田地就不会干旱。这天,天若是降下雨来,村民们则说是关公磨刀时洒下来的水;若这天没有雨,大家心里就惶惶的,说是不好了,今年要大旱了。人们为了提醒关公在这天磨刀,便通过做粽子、烧香的方式来祭拜关公。

五月十三过后,就是五月二十五的末端午了,这个节日,也是勤劳俭朴的村民用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禳灾异的。

中国习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祈求自然界内部的和谐。端午节的种种习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

端午 元 佚名《天中佳景图》 WUHPARTscogHnwlRBGJpC+UjAdC8j/CYzo1zOCPduUWVeFG4K50+BCKCsVnpUa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