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的别名有很多,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过端午的习俗由来已久,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起源并无资料可考,只留下众多传说。一说源于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详细阐述了粽子的起源,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过划龙舟风俗的由来,都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诗人就是屈原。另一说源于龙图腾崇拜。闻一多《端午考》对此有详细考证:第一,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远在屈原去世以前就已经存在;第二,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主要活动,都与龙相关。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或者说是一个关于龙的节日。还有一说源于古代恶日。汉代《史记》《风俗通义》《论衡》等书中都有“不举五月子”之俗的记载。古代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这个月的五日为“恶日”,会发生各种不好的事情。所以,这天人们要喝雄黄酒、贴符、插艾叶等,来驱除邪气,并且人们还避讳“端五”的说法,称之为“端午”。
在众多传说中,屈原的爱国主义形象深入人心,因此这个版本的传说流传最广。
汉朝时端午节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南北方思想和文化也进行了融合,因此南北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逐渐统一。不仅如此,朝廷为了方便过节,正式确定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但是,汉代时人们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认为这一天是五毒最为猖獗的一天,而且当时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即认为五月初五这天生孩子是不吉利的。比如王充就在《论衡》当中解释道:“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这个记载也多出现于《后汉书》等汉代史书当中,因此可以确定时人确实将五月初五看作不吉利的日子,并且会进行各种辟邪的活动,如“避五毒”“躲端午”等,也因此形成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例如南方地区会喝雄黄酒。这一习俗也体现在戏曲小说中,例如《白蛇传》。还有佩彩丝避瘟,以五色丝系臂等习俗,说是可以避兵灾,不得疫病,发展到后世,民间多用五色线系在小儿胳臂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端午节还有洗草药水的习俗,西汉末年的《大戴礼记》中已有相关记载。
端午节最大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在传说中,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怀揣着亡国的巨大悲痛,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使鱼虾不损伤他的躯体。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将装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崇敬与怀念。从此,粽子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但实际上,吃粽子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粽”字本作“糉”,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事迹深深印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直至今日,民间群众还是愿意相信屈原与粽子的传说,这不仅代表了一种习俗传承,更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崇拜,这种崇拜世世代代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习俗中出现了斗草这一民间游戏。斗草作为端午民俗,起源已不可考,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唐朝后,斗草逐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游戏,如崔颢在《王家少妇》一诗中说:“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唐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逐渐多了起来,并基本定型。比如赛龙舟的习俗,竞渡以划船者之间的较量为内容,双方的竞争在古代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锋。龙舟竞渡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应时令,后至隋唐确定为纪念屈原。《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此后,竞渡习俗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成了端午的保留节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䗖饮形影联。”可见当年盛况。这项传统习俗后来逐渐增加了禳灾祈福的信仰传统,《武陵竞渡略》:“划船不独禳灾,且以卜岁。俗相传歌‘花船赢了得时年’。”唐宋时,还有送“五日贺礼”的传统,端午节亲友之间除了送粽子之外,还会以扇子、香囊为节日礼。宋朝时,端午节还传入辽、金两国,出现了拜天、射柳及击鞠等民俗活动。
端午节在明朝时还被称为“女儿节”,人们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给女孩子戴上石榴花。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习俗是社会现实的写照,是人们生活实践的产物,不仅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应运而生,而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古代人们过端午节,最初是出于一种行为上的驱邪避害。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痛惜楚国黑暗的现实和腐朽的统治,而他的美政理想也无法实现,于是便以自投汨罗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得到人们的同情,后人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忠贞之情,发展出竞渡习俗,并赋予其拯救屈原、为之招魂的丰富内涵,丰富了端午爱国主义这一文化内涵。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让民众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之情有了具体的寄托,代代传承下来,使屈原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
将五月视为“恶月”并创造出消毒驱虫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中迷信的成分在减弱,而对生活有益的习俗则被保留下来。现代的龙舟竞赛,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观众的欢呼呐喊声不绝于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龙舟竞渡比的不仅仅是划船的技能,同时也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考验,具有放松身心、促进民众情感交流、增强凝聚力的社会效应。粽子作为端午节的象征,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食物的一大标志。人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迎接炎炎夏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