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明节
qīng míng jié

概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演化为节日的,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总的来说是在公历4月4日、5日或者6日中的一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渊源

关于“清明”这一名称的由来,古人记载得十分详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人认为,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处处生命力旺盛,大自然清净而明亮,万事万物都重新显现出来,所以叫作清明,选入二十四节气之一。

而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则是由寒食节引申而来的。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逃亡,逃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公子重耳充饥,重耳即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复国后,并没有给介子推赏赐,于是介子推携母隐居山林。此后,无论晋文公如何邀请,介子推都不为所动。晋文公便令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然而万万没想到,介子推在熊熊大火中抱木而死。晋文公感到非常哀伤、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这一天全国不得举火。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据说来源于此。《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地区有“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的习俗。

但真正的寒食起源,其实与大众印象中的介子推毫无关系,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一项旧习—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每个季节用其适合的木材取火,因此四季变化时便需要改火。《周礼》中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三月初春时期气温上升,正处在改火的季节,在新火未到之时禁止生火。传统的寒食节时间相当长,据《后汉书》记载:“太原一郡……士民每冬辄一月寒食。”两汉时期的《周礼》中记载当时有“司炬”的官职,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丛林里,对火有天然的敬畏,仲春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并且春雷也会带来火的肆虐,古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这就叫“改火”。在这期间,人们必须食用早已准备好的熟食或者冷食度日。很多地方对这项制度的执行非常严苛,但吃冷食对健康不利,所以这项制度逐渐被废除。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

唐朝之后,寒食节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进而取代寒食节。所以尽管清明节历史悠久,但是扫墓的传统实际上是在唐宋时形成的。据《唐会要》记载:“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清明节规定假期则是为了让官员们回乡扫墓,不耽误职责。此后这项习俗一直沿袭下来,玄宗时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纳入了五礼。清明时节,族人结伴而行,祭拜共同的先祖。杜牧笔下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清明节的景象形象地刻画出来。每逢清明时分,江南总是细雨飘飞,略带凉意的春雨,更给行人增添一缕哀思。“扫墓”顾名思义,即清扫祖先的坟墓。一年过去了,祖先坟墓上杂草丛生,落叶成堆,后人将其清扫,以免祖先的坟墓被毁坏。人们还习惯用砖块或者土块压纸钱于坟上。然后,族人给祖先供奉祭品,烧纸钱、纸叠成的包袱和金元宝等,借以表达对祖先的纪念和尊敬,也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便描写了扫墓的场景:“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清明节后,漫山遍野白幡飘飘,是属于中国人清明节的独有景观。

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发展出了踏青这一习俗。清明节处在春意正浓的时节,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在这个时候扫墓、踏青,不仅是对逝去先人的缅怀,也不乏赏春光的意味在其中。于是人们携家带口,在扫墓之余,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踏青这项节令性的民俗活动,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些习俗有的发展成为立春的习俗,例如鞭春牛、养春蚕等,有的就分化至清明等节气活动,例如踏青。踏青习俗历史悠久,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迎春郊游于野外已经成了一种风俗,直到今天也深受人们喜爱。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荡秋千、打马球、蹴鞠等娱乐活动。坐在秋千上的姑娘们凌空而起,裙摆飘飘,像极了天上的仙女。贵族妇女骑在驴上打马球,呈现一片热闹欢愉的景象。

清明节并不像端午节、元宵节那样有特定的几乎全国统一的节日食物,各地食俗差异很大,范围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还是南方的青团。清明节时,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且各地对青团的叫法不一样,有清明饼、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艾草青团等,大部分都是用艾草或鼠曲草榨汁和糯米粉做的。而在闽南地区,每逢清明节会做一些糕、粿和米粽,最著名的叫作菠菠粿。在浙江湖州等地,人们清明前后吃的东西都很讲究,吃藕是希望蚕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里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既融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的理念,也是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好时节。在时间的流变中,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一些习俗。在这天,我们为祖先扫墓,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与此同时,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是出游踏青的好日子。“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意盎然,勃勃生机,游人沉醉于春花春雨的美景中,感受自然的和谐美好。不仅如此,清明节的意义更在于告诉我们珍惜眼下的生活和身边的亲朋好友。逝者已逝,唯有将对亲人的思念化成前行的动力,勇敢地面向未来,不负可贵的年华,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宽慰。 wKUKX9MeABAHP08+/5SRbBxyEmAYX7GYs3jx3Y8rAnt2Fu1JDoyFgrSnozDO5Z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