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木艺
mù yì

概说

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技术,它以木头为原材料加工,应用于建筑行业、家具行业以及装饰行业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斧头、刨子、凿子、锯子、墨斗和鲁班尺。即便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木艺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新中式风格的流行使它焕发生机,原木、环保等概念的兴起也使它有了很大的发展前景。

历史

木匠这个行业非常古老,最早被称为“木工”,之后又出现了“梓人”“梓匠”“匠人”等称呼。木工在古代也曾是官名,《礼记》记载:“天子有六工,曰:土工、木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木匠在古代的工作范围相当广泛,大到大型建筑承柱及飞檐斗拱,小到一个点心模子,都离不开木匠。

据明代午荣编纂的《鲁班经》记载,春秋时期的木匠使用铁锯、铁斧、铁钻、铁凿、铁铲、铁刨等工具来制作家具。南北朝之前,人们还未发明大锯,主要使用“斤”或“斧”来破木。一般伐木用长柄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需双手使用。《说文》:“戉,大斧也。”《六韬·军用篇》则将它作为一种武器来介绍:“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一名天钺。”原始社会的破木工具石楔是仿照斧来制造的,到青铜时代及以后,它逐渐变得细长,并安有木柄,称作“斯”,以后又分化出一种破解小料的工具“镌”,形状类似凿子。原来的斧状楔具仍在使用,称为“ ”。这些工具都是为适应不同木材的裂解而产生的。《淮南子·齐俗训》:“伐楩楠豫樟而剖梨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檖,所用万方,然一木之朴也。”可见柱、梁、棺、椁等,所用之材皆一木所剖解而成。又“……圣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离之散之。已淫已失,复揆以一。既出其根,复归其门。已雕已琢,还反于朴”,也反映出一些早期的制材情况。

《墨子》中提到:“为斤斧锯凿。”表明它在功用上承担着一种独立的工作,也说明斤使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得到合适的木材过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加工,首先需要平木,比较而言,双面刃斧不能用来平木,于是双手执长柄的斤或小斤来削平,非技艺高超之人不能完成,成语“运斤如风”就是说的这项手艺。平木分为两种,分类依据是加工工具的细腻程度。应用斤做加工的称为粗平木,斤加工后,木头表面有粗糙不平的木质纤维,这样的木材无法用来制作精致的家具,便需要进入细平木环节。《释名·释用器》说:“鐁,鐁弥也。斤有高下之迹,以此鐁弥其上而平之也。”鐁是尖刃器,像剑尖,后来人专门利用侧刃来平木。

木材有特殊工艺制作需求的,还需进一步光平,古代则用修磨工具加以打磨,这个过程统称为“砻”。《国语》:“赵文子为室,斫其椽而砻之。”记载的是春秋时的事情。因此“砻”是较“斫”更高一级的平木加工方式,磨砻之制更费工时。磨石有粗细之分,粗者称为砺,细者称为砥。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天,细者称为油石,常常为黄色,古称“黄砥”。刘熙《释名·释用器》对斤、鐁做了解释:“斤,谨也,板广不得削,又有节,则以此斤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鐁,鐁弥也。斤有高下之迹,以此鐁弥其上而平之也。”显然,斤和鐁代表平木加工的先后程序,也叫作粗细加工。《诗经·小雅》“周道如砥”形容道路之平整,可知经砥石等磨光后的表面是相当平整的,此即“磨砻之功”。这项技术并不限于木作,在手工操作的其他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南北朝之后,木匠已经开始使用铇了,即现代所说的“刨”,不过此时的铇还只是具备两把刀柄的普通用具。元明之后,铇这种工具才真正成熟。它的刀片明显变得细窄,使用时更加锋利;尾部增加刨床,增加了使用的稳定性,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刨平的方向。明代《事物绀珠》中记载:“推铇,平木器。”这是文献中最早正式称“推铇”者。万历本《鲁班经》插图中所用的平推铇,从器型上看为穿柄式,杆千斤;器身鞋形,底部平,上部装刃处厚,前端薄;铇刀似不露出器身。这说明当时在处理木材的大小上有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出现了大铇、小铇两种同式样不同功能的木艺工具。

自远古时期,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出现,人类脱离了穴居生活,家具随之得到发展。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与传统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匠人发明的一种独特且巧妙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形式在木结构建筑体系和小木作家具中一家独大,拼接和组装形式也千变万化。

榫卯作为几千年来近乎唯一的木艺连接方式,历史源远流长,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榫卯连接的构件。原始人利用石刻和石凿在木头上钻孔,再用磨石将另一块木头打磨成合适的大小,恰好与原木材严丝合缝,以达到固定的作用,这就是早期的榫卯应用。

《说文》:“凿,所以穿木也。”段玉裁注:“穿木之器曰凿。”可见凿的功能是“穿物”。凿是刃器,与之配合使用的还有槌(椎、锤)。凿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了榫卯的发展。汉朝时凿就已经形制完备了,绝大多数銎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扁圆形,后世一直沿用。

但无论是宋代的《营造法式》还是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对榫卯的文字记载都不多,只是对一些常用榫卯等做了规定。明清时期,硬木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家具中,榫卯结构强度随着材料性能的提高而提高。人们开始使用暗榫,斜接、隐藏所有的榫卯接合以减少接合的痕迹,直至近代几乎全用暗榫。其优点是美观,不影响木纹的整体效果,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榫短,或眼大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接合强度和耐久性。

榫卯刚开始用斧、凿就可以加工,锯发明后由于它截断准确,因此变成了制作榫卯的主要工具。宋朝之后,高式家具的流行让榫卯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直到明清,这一技术才在家具史上大放异彩。

文化意义

木匠技艺在古代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同时期的木艺制作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艺术风格和风俗特点等。因此,古代木匠不仅体现了一门手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技艺多通过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这既保证了技艺的延续,也沿袭了一个行业的规范和道德价值。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传统木匠从业人员已较少。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传统木匠技艺的保护也受到关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木匠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7+HMJw5/8k+1SblhKBZHYmmH4Ykgk2KlBrFQz4PQ4wgf9QnZD4/W03eCg+Lbb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