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是一种通过对金属坯料反复捶打而施加压力,使其在可塑状态下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手艺,在古代通常是指打铁或制铜,从事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被称为铁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据历史记载,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自冶铁技术产生以来,铁匠这门职业也就产生了。锻造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技艺,铁匠则是这门技艺的传承者。
中国使用铁器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现代考古发掘的活动中,已经有铁器锻造的遗址被发现,如河北藁城曾出土一件铁刃铜钺,经鉴定证实为商代用陨铁锻成的产品。汉朝的锻造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名刀宝剑,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所用的花纹钢刀。曹植曾作《宝刀赋》来赞美宝刀华丽的外表和锋利的特点:“垂花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滉瀁。”三国、两晋时期也有《文身刀铭》《文身剑铭》等著作记载了锻造花纹钢刀剑的制造。
唐朝经济发展繁荣,对外贸易频繁,生产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兵器、农具应用了锻造技术。宋朝的蟠钢剑,由于锻造技术的进步,比前代的更加坚韧。
明朝时《天工开物》对锻造的概念及作用做了很好的描述:“宋子曰: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同出洪炉烈火,小大殊形:重千钧者,系巨舰于狂渊,轻一羽者,透绣纹于章服。使冶钟铸鼎之巧,束手而让神功焉。莫邪、干将,双龙飞跃,毋其说亦有征焉者乎?”这段话叙述了锻造的重要性,表明了将材料做成产品需要精良的工具,否则,即便是鲁班、倕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很多兵器、乐器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锻造而成的,例如重达千斤的铁锚,轻如鸿毛的绣针,莫邪、干将这两把名剑,无一不是锤锻的奇功。
明朝中后期,锻造的大件有“千钧锚”,小件有“针、锥”等。《物理小识》上亦有类似的记载:“大器以细陈壁撒接口自合。”这些锤合剂和氧化铁会形成低熔点的液态硅酸盐而被挤出,因此不会使氧化铁留在接缝中,从而使锻件更加牢固。
“冷锻”是中国古代锻造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中国最早的冷锻件之一要属河北怀来县出土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红铜锤胎薄铜缶,它是由冷锻成型的上下两半球冷咬接而成为一个整体的盛酒器。宋朝时,冷锻已是较为普遍应用的技术了。不少著作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西夏用冷锻方法制造了钢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工作器用,中国之所长,非外蕃可及。今贼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中国之技巧,乃不如一小羌乎?由彼专而精,我漫而略故也。今请下逐处,悉令工匠冷砧,打造纯钢甲,旋发赴缘处,先用八九斗力弓试射,以观透箭深浅而赏罚之。”冷锻法在宋朝时多在盔甲上使用,岳珂《愧郯录》记载:“……谓甲不经火,冷砧则劲可御矢,谓之冷端(锻)。遂言于朝,乞下军器所制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对以冷锻技术制“瘊子甲”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
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但元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这说明宋朝时冷锻技术已经非常精进了。
铁器锻造不仅应用在甲胄兵器上,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拥有广袤的农村耕种土地,农业用具的应用范围比兵器更加广泛。宋元时锻造的犁刀坚硬锋利,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在垦耕开荒,省工力而见效益。元代王祯的《农书》对犁刀有专门的记载:“其制如短镰,而背则加厚。尝见开垦芦苇、蒿莱等荒地,根株骈密,虽强牛利器,鲜不困败。故于耕犁之前,先用一牛引曳小犁,仍置刃裂地,辟及一垄,然后犁镵随过,覆坺截然,省力过半。又有于本犁辕首里边,就置此刃,比之别用人畜,尤省便也。”除这些开垦农具外,还有锄、铲等也多用炒钢锻造而成,“锻铁为首,谓之铁杴,惟宜土工”。因此锻造是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发展史上的一门重要技术,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冶炼锻造技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一技术应用于制造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部分劳动力,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