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作
shí zuò

概说

石作是建筑学上的一门分支,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包括采集石料、制作和安装石构件。我国使用石头作为生产工具的历史非常久远,这项技术自原始时代已有雏形,其后,在历史沿革中,石作技术不断被传承创新。在古今中外遗留至今的各类古建筑中,都有着石作技术的身影,例如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中国万里长城等,无不显示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才能。

历史

石作技艺来源于原始生活中生产工具制造的需要,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原始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当中国文明进入新石器时期后,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逐渐掌握了开采和加工石料的技术。

最初,人们开采石料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硬度更大的石头,但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弊端,工程量巨大、劳累辛苦不说,效率还比较低,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也很高。后来,人类从劳动生产中总结出相关经验,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热,然后往上泼冷水使其骤冷,这样岩石就会自然崩裂,最后使用凿石工具沿着裂缝采石。这就是原始的“火烧法”,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其后一直为人所沿用。

商周时期,石匠作为一份职业正式被载入史册,《礼记》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说明石作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手艺活动,其重要程度已经可以当作一门职业来发展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铁犁牛耕代替刀耕火种。随着冶铁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铁器刃部在坚硬程度上逐渐高于青铜,在使用上也趋向普及。我们可以在大型建筑工程上看见铁器的身影,《史记》记载:“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板梁为阁。”可以看出此时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凿石工程作为开辟栈道的先行工作。四川省广元市现存的秦伐蜀时的金牛道遗址上仍可看见用以架设行车板梁的小方洞,以及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行车通道。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变法图强,社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采石活动也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史记·正义》载:“始皇陵在骊山……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南诸山。”这说明石材的使用已经不仅限于普通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还逐渐应用于大型建筑工程。秦汉两朝长城的修筑就采用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遇平地、洼地用土夯实,山间则用石块垒砌,有的地段还采用土石混合的办法。

汉代,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制钢工艺。大量钢刃具的普及,使得石作加工技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汉代出土的大量石崖墓足以证明当时的工艺技术。西汉中期的满城汉墓,是直接在岩石之中开凿的大型洞室墓,也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岩石墓,其后室的建造方法,都是先凿成穹隆顶的岩洞,然后在岩洞内用不同形状的石板建成石屋。巨石石墓恢宏大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属于高规格墓室。西汉中期之后石墓渐多,墓主大多为贵族官僚或地主富商。这说明西汉中期以后加工大型石构已具备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不安,名士纷纷遁入山林避世。佛教因其“般若性空”的思想恰好迎合世人心态,深入士大夫阶层,一时蔚然成风。大量佛教建筑如石窟就在此背景下开凿。比如始创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魏书·释老志》记载:“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石作工程规模巨大,它的开凿说明了当时工匠们手艺高超,已经具备制作石作雕像的能力。沈炯《太极殿铭》载:“百工并作,屡降乘舆。匠石磨砻,必经天旨。”说明当时石像大多体形庞大,但也经过精雕细琢,看上去栩栩如生,姿态生动,线条优美。磨砻技艺的成熟,间接导致南北朝以后石作风格从粗犷转向细腻精致。

唐朝中期,清虚子改良火药使其更多的功能被发掘。宋代以后,火药正式用于采石,但运用的原理仍然是热胀冷缩。将火药夹在山石缝隙中点燃,火药爆炸在短时间内产生极大的能量,快速破开石材,便于人们采集石料。火药的使用使我国的采石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可以继续向深山开凿。

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石作制度”所载平整石料的工序,有打剥、粗搏、细漉、褊棱、斫砟和磨砻六道。我们可以看到,从开采开始,此时的石作技艺与现代已经相差无几,说明我国石作工艺至宋代已经非常成熟,臻于完备了。在石材的选用上,种类也越来越多,石料逐渐向硬质发展。《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过青石的使用:“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

明中叶之后,花岗岩的开采程度大大提高。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绘有采矿图,所用工具及技术,与采石的工艺无异。现在还留有许多明代的石作实物,例如南京的阳山尚存有明代为建孝陵神功圣德碑而开凿的三块碑材。三座碑长度都在二十米以上,最长的达到了四十余米。这些造型巨大的碑材于永乐三年(1405)前后开凿。其余各地也散布着不少明代修建的石牌坊、石亭子、石须弥座及栏板等。

清朝的石作加工比明朝更加精细,《清官式石桥做法》记载:“券脸石,每块五面做细、占斧,下面打瓦陇,迎面扁光。……柱子石,六面做细,五面占斧,两肋扁光,二面做盒子心,两肋落栏板槽,榫眼,底面做阳榫,柱头则形状不一。”可以看出,此时对细料石加工有更加详细的要求。书上还有相当丰富的注解,例如出现了做糙、做细、占斧、扁光、打瓦陇、锯齿阴阳棒等名词。这些名称虽然不是全国统一,但大多数都大同小异。清朝还有一种独特的采石方法叫作“槽眼法”,现代俗称“掏槽眼”。完颜麟庆《河工器具图说》中提到过这种方法:“凡开山既见石矣,须审山之形势,顺石之脉络,度量所需石料长短厚薄,划定尺寸。先凿沟槽,约宽三寸,深二寸,每尺安铁 三根,击以晃锤。用水浸灌刻许,然后用锤、堑尽击开采。”

文化意义

我国古代的石作加工能力是逐渐增强的,其中主要表现在工具刃部的硬度变化。对石料的利用也基本上是由软质向硬质发展的,唐代以前,主要利用砂岩、石灰岩;唐代以后,对花岗岩的利用逐渐普及起来。我国居住方式从巢居、穴居走向地面建筑,离不开石作技艺的发展。石作技艺不仅是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艺术史上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秦汉时期的万里长城到魏晋时期的石窟石像等,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瑰宝。这些建筑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在古代,石作是一门艰辛的工种,往往需要长年忍受风吹日晒,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这就需要匠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坚定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开辟精神。他们在深山里与巨石为伴,日复一日地忍受寂寞与劳苦,只为世世代代地坚守这份匠人精神。 jpBpCC488apjZQcIjIFAfbxHv6Hj+cU70jQH5c6rrwW84KycwEwWFZAvvg6vQG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