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出现雕版印刷术,宋朝出现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出现为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国印刷术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泥封。泥封是古代用印章压盖在泥团上的印迹,这种印章一般只有几个字。战国时的书信一般写在简牍上,为了保密,在简牍用绳子扎好后,结扎处用黏性泥封住,盖上印章。印文需要刻成反的,印出来的字才是正的,这时的印文有阴文和阳文之分。这种印章可以看作简单的雕版。
秦汉时期,石刻拓印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这一技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后汉书·蔡邕传》:“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当时的刻字技术已十分成熟。拓印就是将稍微湿润的坚韧薄纸盖在石碑上,用软槌轻轻拍打,纸就会陷进碑面文字的凹陷处,待纸干后,用包裹棉花的布,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就会留下黑底白字。这种方法比抄写要快,且文字不会出错。因此,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人趁着无人看管时将熹平石经的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者出售。
隋唐时期,文字雕刻、模印、拓印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雕版印刷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刺激了阅读需求,对书籍的需求直接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据《弘简录》记载,唐贞观十年(636),唐太宗下令梓行《女则》一书。《云仙散录》记载,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后刻印普贤像,说明隋唐时期印刷术已正式出现。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唐朝中晚期的印刷品,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都东市大刁家印历日》《梵文陀罗尼经咒》等。
五代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印刷史上却有重要的地位。印刷术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重视,政府甚至出面组织用雕版印刷了整套儒家经典著作。国子监成为刻书的主体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宋代及以后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朝是雕版印刷高度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刻印技艺、刻书规模、刻书地域分布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
为了改进雕版印刷的缺陷,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地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及其工艺概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从沈括的记载可以看出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先用胶泥做成具有一定规格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制成单个的胶泥活字,一般常用字都会多做一些以备用。排字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做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排进框内。再用火烘烤药剂,使其将活字粘牢,药剂冷却凝固后即成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稍微抖动,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分类放回,可备下次使用。毕昇还通过试验总结了木活字的缺陷。活字具有可反复利用、排版灵活、容易保存、不占空间等优势,活字印刷术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工艺技术变革。
此外,宋朝还出现套色版印刷,这种印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不同颜色涂在一块印刷版上;一种是将不同颜色分别涂在大小不同的几块版上,然后逐色套印。
元朝的印刷业在宋朝技术突破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书林清话》:“元时书坊所刻之书,较之宋刻尤夥。”建安成为最发达的刻书业中心,其中的余氏书业,直到元末明初才开始衰落,其他很多地方都有书坊,专门从事刻印。元朝设有专门负责刻印经史的机构——兴文署。刻印之风大兴,京师国子监和各路儒学、书院也竞相刻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之刻,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可知,宋元刻书大都在书院,书院的院长和大儒能对文字进行校订,而且不惜成本,刻版大多用赵孟
字体,印制讲究,印出的书十分精良。
明朝印刷沿用宋元传统技术,但出现了不少木活字印刷品,如万历十四年(1586)印制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等。清朝,木活字印刷得到空前发展,康熙年间已十分盛行。乾隆年间发行的《英武殿聚珍版丛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刷的书。此外,还出现了陶活字。
明清时期印刷机构分工更加细致和明确。明朝司礼监下设三个经厂,分别负责儒学、佛学、道学经典书籍的印制。清朝不少学者、书肆、印坊都竞相出书,有人甚至将印售书籍当作一个获利的职业。
到了近代,传统印刷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没落。有的地方引进西方誊写印刷,又称手工刻写蜡纸印刷,俗称油印刷。这种印刷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设备简易、印刷的成本低廉等,所以蜡纸印刷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各行各业。誊写版名称虽叫“版”,其实只是一张蜡纸。把蜡纸铺放在钢板上,用钢针笔在蜡纸上刻写或刻画,由于钢板上布满了凸起的网纹,在钢针笔尖与钢板网纹的作用下,蜡纸上的蜡质层被划破,露出蜡纸自身的纤维孔隙,把刻好的蜡纸附着在张紧的网框上,就成了蜡版。印刷时把蜡版放在承印物上,用墨辊在蜡版上往返滚动施墨,在墨辊的挤压下,油墨透过蜡纸图文区域的纤维孔隙,传到承印物上,就可以完成印刷。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源地,后来印刷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大量书籍得以留存,减少了手抄本因时空限制而消亡的可能性,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为更多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境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