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传说比大禹的时代还要早一些。有个叫台骀的人也是治水的功臣,他治理的是汾水,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汾河。台骀治水的时候,为了疏通河水,让水流到灵石山,他就带人一起住在矗立在汾水与灵石山之间的一座大山上。水灾导致道路不畅,船航行在凶猛的洪水中十分不安全,因此无人给他们送饭。后来有一个聪明人想到了一个办法——把饭菜放在竹筏上,让竹筏漂到台骀他们那里。这个办法解决了他们吃饭的问题,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汾水中有很多鱼虾,竹筏上的饭菜会被鱼虾吃掉很多,台骀他们就吃不饱饭。经过不断摸索,台骀发现河边有很多芦苇叶,于是就想到用芦苇叶把米饭包裹住。后来,这种食物就慢慢演变成了粽子。
这只是粽子来历的一个传说,有关粽子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糭”,《说文新附·米部》谓:“糭,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宋代的《集韵·送韵》中也有“糭,角黍也。或作粽。”的记载。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粽子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但角黍的历史更为悠久。西周时期,人们每到夏至就会祭祀百物之神,用菰叶和黍米包裹成牛角形状的角黍,以仿效上古时用牛角祭祀的风俗。之所以用菰叶,是取其生于水,代表着“阴”,黍米有“火谷”之称,代表着“阳”,用菰叶包裹黍米,蕴含着先民“阴阳尚相裹”的朴素观念。不过现在已经很少用菰叶包粽子了,大多用竹叶或苇叶。
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则在六朝以后。《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楚越之地自古便有投食江中祭祀水神的风俗,而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江,故《拾遗记》中有“楚人思慕,谓之水仙”的记载。当地人民就把屈原当作水神来祭拜。楚人因担心贮于筒中的米被江中的蛟龙吃掉,便想出了用楝叶包米,再用彩绳缠绕,由此发明了粽子。此外关于粽子的来历还有祭伍子胥说、祭曹娥说、祭介子推说等,不过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也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到了唐朝,端午节已基本定型,吃粽子也成了主要内容之一。唐朝粽子用米讲究“白莹如玉”,元稹有诗云“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因此,粽子的别名又叫白玉团。这时粽子的形状已多种多样,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锥粽等。粽子的吃法也大有讲究,除了通常的吃法,还有切片装盘,吃时淋上蜂蜜等。唐朝官府还有一种“赐绯含香粽”,这种粽子因含有一种香料,颜色鲜红,吃的时候再淋上蜂蜜,香甜可口。之所以是官府食品,是因为紫色是三品以上官服的颜色,绯色为五品以上官服的颜色,“赐绯”为官场用语,即皇帝赐予官职。
唐朝还出现了专门卖粽子的商户,以及品牌粽子,如著名的“庚家粽子”。唐朝时,粽子不仅深受百姓的喜爱,还传到了日本,被称为“大唐粽子”。
宋朝的粽子品种更加丰富,据《岁时杂记》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宋朝还有人在粽子里加入其他辅料,如蜜饯、胡桃等,苏东坡便有“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之诗句。
明清时期,粽子的品种已经多达几十种。清代食书《调鼎集》中就已经记录了包括竹叶粽、豆沙粽、莲子粽、松仁粽、火腿粽等多种粽子的制作方法。
制作粽子的主要材料有糯米、粽叶,各种馅料和粽叶也因地区差异有所不同。包粽子需要用浸泡过的粽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者苇叶,海南、两广还会用茄柊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曾说:“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卖冬叶(柊叶),卷成片片似芭蕉。”北方地区多用苇叶包粽子。
粽子的馅料主要包括蜜枣、咸肉、鲜肉、豆沙、蛋黄、板栗、红枣、花生、菠萝等。一般而言,北方多食甜粽,南方多食咸粽。不过,现在南北方口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即可。就粽子的制作而言,福建的烧肉粽值得一提,其使用海米、香菇、卤肉、莲子等食材来制作,还要在骨头汤里慢慢蒸煮,直到煮得油润鲜香,让人入口难忘。
粽子的包法也有多种,主要方法是用两片粽叶,光面朝上,两片粽叶在宽度 1/5 处相叠,折成漏斗形状,放入浸泡过的糯米,根据需要加入各种馅料,再加入糯米,压实,用多出来的粽叶裹严斗口,用绳子捆扎结实。因馅料不同,粽子的捆扎方式也稍有不同,如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这样可以防止糯米进入豆沙。粽子包扎的松紧合适了,煮出来的粽子才会软糯不糜,中间处不夹生,粽叶处不黏滞。
粽子的蒸煮方法:煮粽子要在水滚之后下粽子,水要没过粽子,等水再次滚起,大火煮 3个小时左右即可。过去也会在煤炉上慢慢煮,一直煮到煤炭将要燃尽,空气中飘散着糯米渗入粽叶的清新芳香为止。
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后来粽子成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食品。粽子除了我们所熟悉的纪念意义,还有其他意义,如晋代出现的“益智粽”。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卢循遗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注为:“益智药名,以之为粽者,可以治智力之穷也。”
故事发生在东晋末年。晋室衰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足,诸侯割据严重。卢循是南方割据势力之一。公元 405 年,卢循进京,拜访了当时朝中的军事大臣刘裕。刘裕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卢循是地方割据势力,两人在政治上是敌对关系。卢循给刘裕赠送益智粽,实际上就是讽刺他不够聪明。刘裕也是针锋相对,回赠续命汤给卢循,也是在警告卢循不得反抗朝廷。至于刘裕有没有吃卢循送他的益智粽,则无法考证。但刘裕在十五年后代晋自立,成了南北朝时期刘宋朝的开国皇帝。
现在粽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节日的美食,虽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口味也是千差万别,但从超市里买回来的粽子吃起来总是缺少了一些“味道”,缺少了过去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的温情,缺少了母亲浓浓的爱的味道。
2014 年 5 月某天,和几个朋友外出旅游,回来的时候,经过服务区,其他人都去买嘉兴粽子,唯独我坐在车子里,朋友很好奇:“马上端午了,不买点?”我说,我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让我去拿。朋友大骇,因为朋友都知道我母亲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包粽子,这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奇迹。
母亲很能干,包粽子对母亲来说是雕虫小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包粽子是在1958 年。那时的端午节气氛很浓,父亲给妹妹佩上鸡心形状的香囊,那香囊是母亲亲手做的。父亲则用笔在我们男孩的眉心写上个“王”字,我们兄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顿时觉得自己英武了不少。到了端午,家家门上插着艾草,大街小巷弥漫着中草药的清香。这时母亲要忙着包粽子,那时家里人多,粽子包得也多,客堂间里放着一个大大的木盆,里面全是粽叶。母亲包粽子的速度很快,只见她拿起粽叶,左手一卷,粽叶就形成漏斗状,右手抄起调羹,先放糯米,再放肉,三弄两弄,粽子就包好了。盆里的粽叶逐渐少了,而边上钢精锅里的粽子逐渐堆成了小山。母亲把粽子拿去煮,然后又捧过来一大捧的粽叶。母亲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兄妹在边上轧闹忙,有递线的,有主动舀了一调羹肉放到那准备包的粽子里的,也有帮母亲捏肩的。其实,我们兄妹并非想帮母亲做点什么,而是想让母亲抽空给我们做个小粽子,等拿到小粽子就作鸟兽散。母亲给我们做的小粽子很精致,在弄堂小伙伴的粽子中,绝对属于卖相好的。有时,我们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地抽上几张粽叶,做个口哨,于是,弄堂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当然,玩够了,肚子也饿了,这个时候吃上母亲包的粽子是最开心。包粽子的那一日成了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谁知,几个月之后,父亲就去世了,以后是三年困难时期,包粽子成了生活中的记忆。
粽子
1997 年,我搬离了老屋。第二年端午前一天,接到母亲电话,让我去拿她包的粽子。自行车刚骑到弄堂口,我就闻到粽子的香味了。桌上的粽子,个个挺括饱满,箍着粽子的线,将粽子的三只角勒得像刀锋一样,棱角分明,我试了一下,粽子掉在地上,竟然没有散开。这么多年母亲没有包过粽子了,再试锋芒,宝刀依然不老!尽管我刚吃过中饭,可见到粽子,食欲大振。我立马吃了一个,肥肉油而不腻,精肉一丝一丝而不嵌牙缝,糯米发得恰到好处,多少年没有吃到过如此美味的粽子了。1958 年至今,过去了快四十年,母亲已是满头白发,而我自己也已经是半百之人了。从这以后,差不多每年端午,我都会到母亲那儿去拿上几个粽子。后来渐渐发现粽子的三只角没有那么锋利了,裹粽子的线也有点松了。毕竟,送走了一个个端午,也迎来了母亲九十高龄。
我们兄妹处于两难之中。说实话,母亲包的粽子很受我们的欢迎,即使平时不喜欢吃粽子的女孩子,也都爱尝一下。只是让九十岁的老人再去包粽子,这让我们情何以堪?可是到了端午,总是有母亲的电话,让去拿粽子。拿吧,实在有点汗颜,不拿吧,母命不可违。我说,我去实地考察母亲包粽子的情况再说吧。不大的灶披间(厨房间),塑料盆里浸着粽叶,两边的凳子上放着各种馅,有肉,有赤豆、红枣,母亲腿上搭着裹粽子的线,一切摆放得井井有条。母亲包粽子笃悠悠,虽然没有当年的速度,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风采。母亲包粽子,我根本插不上手,母亲不要我帮忙,说我越帮越忙。于是我还是像四十年前一样在边上看着,看得出,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当教师的侄女发短信问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说:“能饭!能饭!”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既然母亲喜欢,既然母亲觉得包粽子是件快乐的事情,很有成就感,我们为什么反对?
岁月毕竟不饶人,母亲越来越老了。2018 年 2 月,九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去世了。从此,我们再也吃不到天下最好吃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了!
不知不觉,又到端午节了,我陶醉在粽子的香味中。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平日里山里人都在地里干活,山村里显得十分宁静而空旷,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变得热闹而拥挤起来。过年过节时,从人们那匆忙的脚步中,从山里人那高兴的笑容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
在所有的节日中,端午节让我记忆深刻。端午节这天大清早,人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兴致勃勃地跑去荒地或山坡,采些艾草回来挂在大门上,驱邪除恶。于是,山村里处处都飘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夜里,山里人还将艾草当成纯天然的蚊香,驱赶蚊子。之后,人们还会将从山上采回来的艾草挂在屋檐下晾晒,以备日后偶感风寒时用。
端午这天,山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会用陈艾、菖蒲、金银花等煎成药汤,饮个一碗或半碗的,清热解毒,既能净心又可明目;或熬成洗澡水,大人小孩泡个澡,既洁净身体,又舒畅心情。
小时候,我只懂得端午节吃粽子,不知端午节是家喻户晓的传统佳节。儿时的我盼望端午节就像现在的孩子盼望“六一”儿童节一样。端午节一到,不但可以吃到香香的粽子,最有趣的是还能洗个药澡。平时忙于农活的大人们到了这天也得放下手中的活儿,打扫院子和准备包粽子,让家里所有的人都用菖蒲、陈艾等草药熬的药水洗澡净身,然后再美美地吃粽子。粽子的清香和草药的药香相得益彰,把端午节的节日气氛烘托得很浓厚。
端午节前后几天,还要走亲访友,相互送节。如果家里有未过门的媳妇,在端午节前就得请她们全家过节,节后就得去送节,晚辈走长辈,女婿走岳父岳母。在你来我往中,端午节显得格外温馨,既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又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长大后,我到远离家乡的小镇打工,常能听到大街小巷中那一声声拉长的“卖粽子,卖粽子哟——”的叫卖声,粽子仿佛不只属于端午节。但只有在端午节,我才买回一些粽子和家人一道分享。有时单位也发制作精良、包装精美的粽子,品尝起来也算香甜可口,但却少了许多留在我记忆中的味道,也少了许多让我为之陶醉的芳香。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我总是想念家乡的端午节,想念端午节母亲包的粽子。
为什么母亲如此看重端午节,更是把包粽子看成她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呢?因为端午节包粽子对母亲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她很小的时候,外公加入马帮帮人搬运东西,常年在外奔走,很少在家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到了端午节,外婆更加思念外公。后来外公随马帮替人驮东西去了一趟云南,这一走好几年都没有音信。每到端午节,外婆就把对外公的思念寄托在包粽子上,外婆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香,而思念也一年比一年浓。
有人说外公被抓壮丁去了某战场打仗了,生还的可能性很小;有人说他们被当地土匪抢了,人下落不明;还有人说外公在当地找了一位富家小姐成家过日子了,肯定再也不会回来了……但外婆不信,她相信外公一定会回来的。在几年后的一个端午节,当外婆把香香的粽子放在桌子上,正在发愣时,外公突然出现在她眼前。一家人高兴不已,外婆更加相信一定是她包粽子的香味,带着她的思念把外公唤回来的。也许就从那时起,母亲也慢慢地学会了包粽子,而且包的粽子跟外婆包的一样香,一样好吃。
每年端午节来临时,母亲都要把包粽子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来做。不管多忙的活儿都要放下,不管在哪儿都要赶回家。在过节的头几天就得泡好糯米,端午节那天,在包粽子前,先把糯米洗干净,然后再细心地、慢慢地包,像她做针线活一样。
记得有一年干旱,田里栽的糯谷几乎颗粒无收,大家都说今年不吃粽子了,可母亲却坚持要包粽子。父亲为难地说:“没糯米怎么包呢?”母亲笑笑说:“就用饭米包嘛!”父亲十分担心地问:“能行吗?”母亲非常有把握地说:“肯定行!”于是母亲就用饭米来包粽子,经过母亲的精心制作,同样大大的、香香的粽子摆上了桌,邻居们纷纷跑来品尝。除了吃起来不糯外,几乎再没别的不同了。大家都夸母亲心灵手巧。那个端午节,我们全家过得特别开心。
现在尽管我久居城市,但对家乡的端午节却情有独钟。端午的粽香似乎一直在我的记忆里飘着,悠悠的、糯糯的、浓浓的……不管我是在单位值班,还是在外地出差,端午都犹如浓浓的乡情,点缀着我的思念。端午节被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回到乡下去过。
我每次回去过端午节,父母都非常高兴。端午节前几天,父亲就把地里急需要干的活干完,然后利用这难得闲着的时间,听我说说城里的一些新鲜事。母亲已早早地泡好糯米,摘下大竹叶,在端午节那天就仔仔细细地包起粽子来。别看父亲平时干起活来大手大脚的,在母亲的指挥下包的粽子还真是像模像样,饱满而有棱角。
每到端午节,单位总要发粽子,而且那些粽子越来越大,包装越来越精美,不管从包装上看,还是从粽子本身来看,高档得无可挑剔。但不管怎么高档,都没有母亲包的粽子好吃。每年端午我总是回到乡下老家,全家人一边吃着母亲包的粽子,一边享受阖家团圆。临走时,还要带些母亲包的粽子,分与同事和朋友品尝。
今年,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平日里很少来城里的母亲突然来我的家中,而且带来了一大捆菖蒲、艾草,还有包粽子的糯米、大竹叶等,我们全家为母亲的到来而高兴不已。母亲高兴地说:“快过端午节了,今年我要来城里过节。因为端午节不光属于乡下,也属于城里嘛!”我说:“你来就来,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来呀,菖蒲、艾草、糯米等在城里也能买到呀!”母亲笑了:“我这是把整个端午节都给你们带来了哟!”
第二天清早,母亲已在我家的门楣上、门板上、门环上,甚至窗棂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草,她说这是过端午节的必备之物。菖蒲和艾叶散发出一股清香,在整个房间里飘散,一种久违的而且似乎只有乡下才有的端午节的芳香,在空气里弥漫。
最叫人高兴的是一家人跟着母亲学包粽子。在家乡,端午节包粽子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母亲跟其他的山里人一样,似乎都是无师自通。同一个小区的大妈、大婶听说我的母亲在家里包粽子了,都跑来学。母亲耐心地教,让她们试着包,试着试着就真能包了。她们都十分高兴地说:“明年我也去买糯米、大竹叶来包粽子,让我家也过个真正的端午节呀!”
邻居们把自己包的粽子煮好端出,让小区里的人们来品尝。平日里安静的小区热闹了起来,充满着端午节的节日气氛,回荡着邻居们欢快的笑声。那浓浓的、香香的粽子味,随着轻风飘散,随着喜悦的心情飘散……
这个端午节,似乎被香香的粽子点缀得更温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