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得不先定一个目的,读古书也是如此。读古书之目的,也可以说是读古书之标准。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乃另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终要照这个标准做去。
读书的标准,在胡适之先生已经有过两句口号,说道:
读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他用金字塔比读书。读书要读得多,譬如金字塔的塔基那样博大;读书又要读到精深的地步,譬如金字塔顶那样高。这两句口号是很好的。
现在我们再根据他的话,把他扩充一下,用三个字来做读古书的口号,叫作“精”“博”“通”。
“精”就是所谓“要能高”;“博”就是所谓“要能广大”。再加上一个“通”字。“通”字涵有二义:其一,能够贯通,而不为见闻所限,不为门户所拘。其二,能够通达,就是读死书而能活用。
这三个字的口号,似乎比较的完备而且简单。所以我就定了这三个字做读古书之目的。古今读书的人,有只能做到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很难把三个字都做到。我们何敢自己说大话,要把三个字都做到!但是我们之目的不得不如此定。我们把目的定了,将三个字平均做。不要只做这个,丢掉那个。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到那里是那里,做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
我们拿清代的读书人说: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读书,可说是做到“精”字。我们只要读了他们的《读书杂志》和《经传释词》,就可以知道。《读书杂志》校订《荀子·君道》篇中“数十”两个字云:
“古有万国,今有数十焉。”念孙案:《富国》篇,“数十”作“十数”。作十数是也。当荀子著书时,国之存者已无数十矣。
又校订《荀子·强国》篇“西伐蔡”三个字云:
“子发将(子匠反)西伐蔡。”念孙案:蔡在楚北,非在楚西,不得言西伐蔡。“西”当为“而”。言子发将兵而伐蔡也。
这两个误字,在表面上都看不出是误,却实在是误字。王念孙能看出,不能说不是他的眼光精锐。
又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扐寡人止之”一句云:
然则夫子扐寡人止之。卢曰:“扐,孙本改助,而音义仍作扐。亦疑而未定也。”念孙案:“扐”字义不可通,孙改为“助”,是也。《群书治要》正作“助”。孙本“助”字系剜改,盖音义先成,而剜改在后,未及追改音义耳。
这种正文和音义的不符合处,被他找看出所以然来,也是眼光精锐处。
《读书杂志》中此例甚多,不必遍举。又如“焉”字普通皆用在句尾,没有用在句首的。《经传释词》释“焉”字说:“焉”字有时用在句首,等于“于是”二字,或等于“乃”字,或等于“则”字。引证很多,今节录六证如下:
《晋语》曰:“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言于是始为令也。
《墨子·鲁问》篇曰:“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于是始为舟战之器也。
《大戴礼·王言》篇曰:“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言乃可以守,乃可以征也。
《墨子·兼爱》篇曰:“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言知乱之所自起,乃能治之也。
《荀子·礼记》篇“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史记·礼书》“焉”作“则”。
《老子》“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淮南子·道应训》篇引此“则”作“焉”。
全部《经传释词》都是这样的解释所谓“语词”,共一百六十字,是一种极精的工作。
所以王氏父子读书可以说是“精”了,但不能说是博。因为他们所读的书只以周、秦及汉初为限,后来许多书都不读。在他们以为没有读的必要,其实是不对的。如说“通”,乃是更说不到。
清代中叶的赵翼和清末的俞樾都可说是博。他们无书不读。上自所谓圣经贤传,下至医卜星相、稗官小说之类,在旧式的学者以为没有可读之价值的,在他们只要是一本书,他们都要读。所以,他们的见闻不可说是不广。我们只须读了赵翼的《陔馀丛考》和俞樾的《茶香室丛钞》,就可以知道。
现在各引一条为例如下。《陔馀丛考·小姐》条云:
今南方搢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钱惟演《玉堂逢辰录》,记营王宫火起于茶酒宫人韩小姐,谋放火私奔。是宫婢称“小姐”也。东坡亦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夷坚志》,傅九者,好狎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约窃而逃,不得遂,与林小姐共缢死。又建康女娼杨氏死,现形与蔡五为妻,一道士来,仗剑逐去。谓蔡曰:“此建康娼女杨小姐也。”此妓女称“小姐”也。
《茶香室丛钞·聊乐我员》条云:
宋杨敬仲著《诗解》,解此句云:“我自有员姓者为我妻也。”见楼钥《攻媿集》。
按此解亦甚新。楼氏以古无员姓非之,不知此员字若作姓解,当读为“妘”。《说文·女部》:“妘,祝融之后姓也。”韦昭注《郑语》云:“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今新郑也。”然则郑固有妘姓矣。“妘”通作“云”。《广韵》二十文云:“古文雲字,亦姓,出自祝融之后。”而此经“员”字,《释文》曰:“本亦作云。”则其通作“妘”,有明证矣。
在今日看起来,他们二人的书,是极好的社会史料。但是不能组织成一部完美的社会史,这就是不能“通”。而所有的史料也没有经过严密的审查,他们也没有审查的能力(俞樾尤甚),这就是不能“精”。
说到“通”,在清代可推章学诚为代表。章学诚的“精”不及王氏父子,“博”不及赵翼、俞樾,但他能“通”,所以能卓然成为学者。他的《文史通义》,在清代虽不十分著名,到现在他的价值差不多大家都知道了。今节录他的《文理篇》数段如下: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烺烺。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不亦傎乎!
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必吐己之所尝而哺人以授之甘,搂人之身而置怀以授之暖,则无是理也。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或偶举精字善句,或品评全篇得失,令观之者得意文中,会心言外,其于文辞,思过半矣。至于不得已而摘句为书,标识为类,是乃一时心之所会,未必出于其书之本然。比如怀人见月而思,月岂必主远怀;久客听雨而悲,雨岂必有愁况。然而月下之怀,雨中之感,岂非天地至文,而欲以此感此怀藏为秘密,或欲嘉惠后学,以谓凡对明月与听霖雨,必须用此悲感,方可领略;则适当良友乍逢,及新昏宴尔之人,必不信矣。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至于纂类摘比之书,标识评点之册,本为文之末务,不可揭以告人,只可用以自志。父不得而与子,师不得以传弟。盖恐以古人无穷之书,而拘于一时有限之心手也。
夫书之难以一端尽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之音节,文之法度,君子以谓可不学而能,知啼笑之有收纵,歌哭之有抑扬,必欲揭以示人,人反拘而不得歌哭啼笑之至情矣。然使一己之见,不事穿凿过求,而偶然浏览,有会于心,笔而志之,以自省识,未尝不可资修辞之助也;乃因一己所见,而谓天下之人皆当范我之心手焉,后人或我从矣,起古人而问之,乃曰“余之所命不在是矣”,毋乃冤欤!
他又尝论《檀弓》用字造句云:
《檀弓》:“南宫縚之妻之姑之丧。”评者谓叠用三“之”字,句法之妙。又石骀仲卒章叠用四“沐浴佩玉”句,评者又谓文之妙于繁者。《檀弓》之文诚古,然佳处却不在此。如云:“南宫縚妻有姑之丧”,句自简明亡弊。何为必叠用“之”字见长?石骀仲章,但云:“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从之,石祈子否,曰:“乌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省去二重叠句,未尝不妙。夫经传成文,流传已久,岂可妄议增损字句。但必谓古人文辞佳处在此,则傅会之见矣。《曲礼》“若夫坐如尸,立如齐”,“若夫”虚字凭空而起,自是记家删节古书原文,而删改有未尽者。故犹存蒙上文势耳。评家又谓古人文笔之妙,贻误初学不小。(附《檀弓》原文云:石骀仲卒。无嫡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
这一类的话在我们今日看起来,虽然是很寻常,不见得有什么创见。但在他那时候,一般读书人的思想,没有这样的开展,这一类的话无人能说,也无人敢说。章学诚见得到,说得出,这就是我们所谓“通”了。
精而不通的弊病,是执固。例如前面所说的段玉裁辨“黄花入麦稀”就是一个例。又如《墨子》书中本多奇字,而于兵法中各种器物,为更甚。如“
”“
”本是特别器具,而毕沅校本以为俱是“鼠”字之误。又如“䥢”字原意当是指金属所制鼓,如铜鼓。而毕沅校本以为即“鼓”字。因毕沅成见甚深,他以为无来历的字,统指为误字,为坏字,而不顾和事实不符。
博而不通的弊病,就是喜欢拿奇字僻典骄人。例如近人编文学史,其中有“三候歌”三字,一般读者都不知“三候歌”是什么,东查西翻,也毫无着落。说穿了真好笑。原来所谓“三候歌”,就人人所知道的“大风歌”。编文学史者这样的用字,真不应该。又近人谭延闿替上海某茶食店写招牌,写了“推谭仆远”四字。一般上海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人问章太炎,章太炎也不懂。后来经人转了几个弯,才从《后汉书·西南夷传》注中查出。原来是一句外国语,意思是“甘美酒食”。说穿了岂不好笑!替人家写招牌,有一点特别的风味,这样的写,未尝不可。然究竟是以博骄人,不及大大方方说话的好。
这一类的笑话很多很多,说不胜说。只就我最近看见的一条,随笔记在这里,以见一斑。据《茶香室丛钞》转引某书,说古时有所谓“飞鸟书”。你道飞鸟书是什么?就是“地图”。意思是地图上的远近,都是照直线计算,和地面上的路径有弯曲的不同,恰如鸟子飞的路程一般,故称“飞鸟书”。这三个字倘然被博而不通的人,拿来代替“地图”二字用,那真要害死读者了。
总之,“精”的弊病是仄狭,“博”的弊病是琐碎。“通”比较的好,然通而不精,就流于浮泛;通而不博,就病于空疏。所以“精”“博”“通”三字都不可少,不过,“精”“博”“通”三字的音,和“竟不通”很相近。我们拿这“精”“博”“通”三字做个口号,切切不要念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