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刀法与章法其实是属于印章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今天很难看出铸造印章的刀法,只能感受其章法布局。此节我们所谈的篆刻的刀法,主要侧重于当篆刻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文人墨客与雅士们所普遍追求的篆刻艺术形式。篆刻有了相应的市场需求,私人印章被广泛地应用,使得篆刻不仅仅是工匠所从事的一门手艺。书写篆书印稿与雕刻印章紧密结合,由书写设计者从事雕刻,篆刻教学与传授便独立存在了。
相应的,技术方法、章法布局、刀法问题便成为篆刻制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篆刻制作的刀法问题,也就是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篆刻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如同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讲究运笔、握笔、藏锋与露锋,那么在制作印章的过程中间,我们同样讲究刀法。所谓刀法,就是执刀的方法,具体有斜握、拳握。另外一个刀法的问题就是刻画后形成的线条所采用的用刀方式,概括起来有单刀(有人称之为切刀)、双刀。实际上在秦汉铸造印上很难看到刀法的表现,因为铸造翻砂的需要,无法保持原始刀法的韵致,在汉代印章上我们能见到刀法的也就只有急就章了,此外还有汉以后的雕琢印章。
在制作印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篆法、刀法和章法,由此才能欣赏一枚印章的美。邓散木前辈在《篆刻学》一书中所说的“印以篆文为主,故学刻印,必先通篆”,便道出了今天我们学习制作印章的方法。所以,对篆书的学习与了解,是制印的前提。具体到刀法,就是刻制过程中执刀运刀的问题,如同书写的执笔与运笔。沿着书写好的印面文字,按照书写的规则、笔势的方向,以刀代笔直接刻划,一刀带过,这种运刀方式我们称之为单刀。这种用单刀刻划的线条因不同的印章材料而表现出不同的线条质感。有时会呈现线条一边光滑一边粗糙的效果,形成自然的斑驳感。而当单刀运行至笔画结尾,顺势旋转印坯,与第一次运刀逆势行刀,这样的动作刻划过程,我们称之为双刀。双刀刻出的线条两边均呈现光滑感,与单刀刻出的笔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人总结出切刀与冲刀的概念,我想大抵在印章起源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讲究,只是后人在学习制印的过程中慢慢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概念。不论刀法如何运用,它都是制作印章的必要步骤,通过不同的运刀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笔画美感来。
刀法是笔意的表达,明代朱简在其《印章要论》中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也就是说,制作印章,首先要选择文字,有了文字再布局,布局要有印章的味道,字的笔画要体现出书法书写的流动性。那么,如何体现刀法与笔法的统一呢?他又说道:“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他不仅表达了刀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如何评判一方印章的好坏,阐释了刀法与印章最终效果之间的关系,由字组合,遵循一定的章法,字是否传达出书法书写的笔意,由刀法所决定。刀笔浑然一体者,可谓神品;仅有书写的趣味而无刀意,则为妙品;仅有刀意而无书写的意味,称作能品。也有一些刀笔之外别有趣味的印章则称作逸品。
假如有读者也想尝试去学习这一门技术,怎样的刀法应用才是完美的呢?特别是近代出现了很多的篆刻技法学习的资料,但如何表现刀法的审美趣味呢?具体到刀法的审美,明代徐上达对篆刻刀法的表现阐述如下:“刀法有三:最上,游神之庭;次之,借形传神;最下,徒象其形而已。”也就是说,好的刀法应当如同“下笔如有神”那样,以刀代笔,刀与笔意完美结合,形神具备。次之则是借助刀笔达到以形传神的效果,具有神韵。最下则是只有其刀之形而无刀之神韵。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刀刻后的痕迹显得方正、呆板,可使用钝刀来刻,这样刻出的笔画就会有斑驳感,刻后用刀敲击印面的四周,使其具备残破之美。然而刀法若想追求古意,就不能仅仅去追求其形,还要有其神,这样方能刻出形神兼备的印章。当然,如果刻制仿玉印的效果,这种刀法便不合适了,就应使用锋利的刀,使得刻出的笔画边缘显得整齐划一,方能具备玉印的神韵。具体到刻制的过程中采取何种刀法,要因人、因印而定。笔有笔锋,刀也有刀锋,因此运刀的时候,刻斑驳感的印章就要用偏锋,刻仿玉印就要用中锋,否则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以上谈的是刻白文印的刀法,如果刻朱文印,基本就采取偏锋,并且需要在写好的字的笔画两侧逆刀而行,这样便能保证笔画的光滑圆润,如刻细朱文便是这样的刀法。同时朱文印章除了保留笔画,在笔画以外的地方最好刻得深一些,这样方能显出印稿文字的笔法,不至于在钤印的时候把本该刻除的地方印出来,显得笔画周边凌乱不堪。可见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这正是我们欣赏、学习印章首先要明确的观念。
刀法不同,表现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单刀表现出老辣纵横、苍劲古朴之感,而双刀大多表现出圆润光滑、均衡整洁之美。《篆印心法》有言:“奏刀虽有不同,大略不过三法:有直入法,有切玉法,有斜入法。直入法者,用刀刻去,驻刀时须要收,曲折处须要转;刻时或陡峻,或陂陀,笔画或用鹜鹅项,或用蚯蚓头,此汉人之正法也。近人中如文寿承
、程穆倩
、顾山臣
、李耕隐
诸公能得之。切刀法者,用刀碎切,方板处要活动,圆熟处要古劲,平直处要向背,瘦欲见肉,肥欲见骨,乃为气足神完。近人中如何主臣
、薛穆生
、陶石公
、顾云美
诸公能得之。至于斜入单刀,亦须直下,但手中又拈弄灵活,或用垂露悬针,或用鼠尾钉头,不过于密处求疏、板中求活。”
这里谈到刀法,就不得不谈谈边款的刀法。就今天我们对篆刻的认知而言,一枚印章应具备完整的印面和边款,才不失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刻边款的刀法与刻印面文字的刀法相似,同样有两种,即单刀和双刀。双刀款和刻碑帖相似,先用毛笔写好,然后下刀刻,一般用冲刀,沿着笔画的边缘刻,要把笔画书写的意味表达出来。因为每刻一笔都要在笔画的两边各刻一刀,所以称为“双刀”。单刀款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一般不需要用毛笔写好,直接用刀尖轻轻地划过一遍,而后再用切刀。各种书体的用刀方法略有不同,尝试体验并多加练习便能体悟。而这里谈的单刀或双刀都是说的刻阴文,也有部分印章的边款是阳文,其刻的方法与刻朱文印章差不多,一般都是先写后刻,这里就不再赘述。
具体到印章章法,也就是印面文字布局的问题,一方印章是否精美,是否和谐统一,关键在于文字的巧妙设计与布置。朱简在其《印章要论》中云:“吾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漫。非字画蟠曲,以长配短,以曲对弯之章也。”“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可见章法也是印章艺术表现当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其意思是说,所谓印章的章法,如同唐诗汉赋,是有相应的格律的,在印章的布局当中,文字的选择不能相互杂糅,比如二字印,其中一个文字用小篆,另外一个用甲骨文,这是不合适的,要么都用甲骨文,要么都用小篆,不能糅合使用。章法的布局大致分为一字印、二字印、三字印、四字印、五字印、六字印、七字印及多字印,比较常见的为四字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比较常见的。清初书画篆刻家张在辛在他的《篆印心法》中曾说道:“章法者,先审文理之多寡、字画之繁简,然后细加斟酌,或分为四行五行,二行三行;于各行中又分为四空
五空,二三空。至其部位之宽窄广狭,或横竖均分
,或计划多少;或一字而占多空,或二字而占一空;长短错综,参伍取便;使多字若少字,使数字如一字;不排挤,不局促;顺其自然之势,得其天然之妙;大印当小印布置,小印作大印安排;则落墨之前,已有成竹于胸中。”
张在辛对章法的总结,是他八十八岁时对篆刻的心得体会,言简意赅。其大意是说,章法对于一方印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寥寥百余字,却抓住了章法安排的要点。首先我们要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布局,一方印章中的几个字,笔画有繁有简,怎样使它在一个印面上布局合理,疏密有致,要细加思考。如何分行和布白,比如一方印章上刻五个字,是排成两行二三字还是两行三二字,是排成三行一二二字还是三行二一二字,这些效果都是不一样的。这里就要考虑到文字疏密的对比,又要注意各个字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字的宽窄,横竖笔画的多少都要细加考虑。有时候可以是一个字占多个空格,也可以一两个字占一个空格,使其错落有致,看起来多个字像一个字,显得不拥挤也不局促,顺其自然,追求天然之趣。因为已经布局好了各个空格,一方大的印章就好比成了多个小小的一字印章的布局,每一个小格子的文字布局要构思巧妙,同时要考虑印面整体的和谐,在落墨之前,应在心中设计好。张在辛的这一总结不愧为经典,值得我们学习与揣摩。
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第十卷“章法”言:“乐竟之谓章,文采之谓章,是章法者,言其全印灿然也。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人,共派同流,相亲相助,无方圆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观,神到处,但得其元精而已,即擅场者,不能自为主张,知此,而后可以语章法。”意思是说:音乐的休止、文章的段落,这就是章节,而印章的章法则是印面的格式布局。因此,他首先提出了在印章中使用的文字,整体感觉要合适,要采用同一种字体,如一家人相互照应,不能自作主张地将各种字体安排在一起,知道了这些,也便知道章法的要义了。
在印文的布置安排方面,有时要看具体的文字,依据文字的书写方式与结构来安排。比如在汉印五字印中,常常会采取二二一(上下左右类似于六字印的布局)式的布置,最后的“一”即一个字占上下两个格子的位子,这种就是因字而布局,也有最后一个位置只占一格的方式,因为有的字不便于拉长。还有一种阴阳文,比如四字印,有三个字是白文,一个字是朱文,或者有三个字是朱文,一个字是白文,这些都是因为某一个字笔画比较少,为了给人一种整体是白文或朱文的感觉而布局,这样的布局在印章中也比较常见,我们称之为阴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