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篆刻的形制与分类

篆刻的形制,顾名思义就是印章的外在形式,其中包括印章的印面,就是表达文字的部分,也就是拓印之后在载体上所表现出的外在的内容,这种载体可以是陶坯、泥、纸张、绢、帛、绫等,以示印章文字或图案的内容。其次就是印纽,俗称“印把子”,便于手握、悬挂绳结或装饰印章实物的外部形态雕刻而成的不同的形体;古代的印纽大多是动物的造型。再次就是印章的边款,用于记录印章制作时间或者制作目的的文字,关于边款其实是唐宋以后篆刻普及才有的事。另外按照印章制作的不同技法、社会应用、表现内容以及印面造型等,篆刻又表现为不同的种类,如姓名印、肖形印、花押印、官印与私印等。印章的形式多样,有方章、圆章、椭圆章等不同形状,还有各种不同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如石章、木章、铜章等,每一种印章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1.印面

印面,就是印章上刻有文字或图案的那一面,印面的形状与大小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印面大小与形状又呈现相应的时代特色。通常情况下,印面呈现正方形的居多,但也有长方形规制,比如目前留存下来的秦代印面多为长方形。也有一部分不规则形状的,如亚字形、葫芦形等随形(不规则,任意形状)印章。

●《不忘初心》,王亚杰2021年刻

●不规则形印面《偶然间》,王亚杰2016年刻

从印章印面的表现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官印,这类印章通常由官方统一制作,有统一的标准。其二姓名印,印文刻人的姓名,或者字、号、别名、笔名等,以表明识别身份的印章,如“皇帝之玺”“某某印”“某某私印”“某某印信”“某某之章”“某某印章”。邓散木先生曾说,有姓名印加官爵者,但这类印不常见。其三斋馆印,即将某人书房斋馆的名称制作成印章,其实也是其身份的标识。其四收藏鉴赏印,这类印章多应用于书画文物,内容多为“某某收藏”“某某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印章多加“鉴赏”“珍赏”“清赏”“过目”“眼福”等字样。其五为吉语印,内容主要为表达吉祥的语言。比如汉代印章中常见的“大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都属于吉语印。还有成语印,属于闲章一类,印面主要刻成语、诗词、佛道用语等,一般用在书画上或者用于珍藏。此外还有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泛指刻有图案的印章,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的图像,取材比较广泛,有龙、凤、虎、马、鱼、鸟等。

●吉语类印章《七一颂》,王亚杰2001年刻

●朱文印面,姓名印《黎金秀》,王亚杰2021年刻

按照印面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这三种。元代吾丘衍《学古编》说:“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

具体而言,白文印从制作方法上而言又称作阴刻。即在制作的过程中,先把文字写在制印的坯胎上,之后对文字进行凿刻,剔除文字使文字凹进去,进而拓印出来的内容呈现红底白字,文字在印章材料上呈现出“凹”状,这一类印章我们统称为白文印。当然,这是今天我们制印的方法,在秦汉时期,这类白文印多数为铸造而成,即制作模具用青铜浇铸而成,其模具即为制作印章坯胎的“范”。其次是朱文印,从制作方法上而言又称作阳刻。在制作的过程中,把文字写在制印的坯胎上,保留文字部分,剔除文字以外的部分,文字呈现凸起状,盖出来的内容形成白底红字状,这一类印章我们称作朱文印。再次就是朱白相间,也就是说,印面呈现出的既有白文,又有朱文,此类印章在汉印中也有存在。印章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选择到设计、雕刻、打磨等,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的操作和细致的处理。制作出来的印章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一种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品。

印章从印面的布局表现上来讲,还有边栏和界格,边栏也就是印面文字的边框,在秦印中较为多见。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 第十卷言:“印有边栏,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覆恶也。”意思是印章的边栏好比家的院墙,可以使其聚拢,当然这是从视觉审美的角度来看的。有的字的笔画恰如院墙,也可以省略,这些要根据印章文字的笔画来确定。比如朱文印章如果没有边栏,有时会显得比较散,当然有时候白文印章,虽然没有边栏,但是有红底相依托,就不必用边栏。具体到何种印章用边栏,何种不用,这就关系到印章文字布局的问题了,我们又称作印章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假如朱文印章刻了边栏,我们盖在纸张上之后觉得边栏不太合适,也可以把蘸了印泥的边栏用纸擦除,然后再盖在纸张上看它的效果。如果在刻的过程中朱文字体没有设计边栏,但是刻好后又觉得盖出来的印章太散,我们也可以用刀蘸取印泥,加于文字四周使其形成有边栏的感觉,当然这些都是关于钤印 的技巧问题了。如徐上达所言:“假于无栏者,篆刻已无不当,乃印纸上,犹有不悦目处,便是少栏,当用刀口取涂,试加栏于纸,与前无栏者较胜,即须逼边微留一线,重刻,或边有余地可加,则加之。其栏之用刀,最忌深阔,比字之分数宜减。亦有有栏不悦目者,又将印栏去涂署纸,亦较观之,宜有宜无,相形自别。倘不宜栏,亦须逼边落墨,各求古意。”这是明朝人所总结的钤印的技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钤印这一过程也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印面效果的美感。

●田字边框形印章《黄氏大吉》,王亚杰2018年刻

在边框的应用中,也有不拘泥于边框大小宽窄的,比如在玉印的制作过程中,要根据印章所表达的文字来确定边框。边框有宽有窄,也有单栏或者双栏,这些都是根据设计印章的需要而斟酌确定的。比如有的印章一半是阴刻,一半是阳刻,那么这类印章,阳文字的旁边就有边栏,这种我们称作半栏。在边框的处理中,今天我们刻印有时候会对边框进行敲击处理,使其残缺,追求“笔断意连”的古意,如右图《李思颖印》。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印章都需要这么处理呢?事实上,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文字的需要、印章所需或者个人喜好来处理。如果追求古玉印的感觉,那么就不能进行残破敲击的处理,否则恰恰失去了玉印端庄典雅、整齐工整的风貌。

●《李思颖印》,王亚杰2013年刻

在刻朱文印章的时候,如果刻边框,一般情况下边框不要过多大于字的粗细。在钤印朱文印的时候,蘸取印泥以后要将印的四面擦拭一下,以免钤出的印章边框因四周以外的印泥盖到纸上,使得边框变得肥硕而臃肿。这也是前人制作印章的总结,边框有边框的作用,它可以使字与字之间有一个“聚”的感觉。古人制作朱文印章所刻的边框,又称作“边栏”“格眼”。通俗地讲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分界线,这种分界线有竖分界者,有横分界者,有横竖“十”字分界者,也有不均衡分界者等形式。但是也有不分界的印章,分界有分界的审美取向,不分界也有不分界的审美趣味。如下图所示,笔者所制作的两枚印章,分别为带十字界格者(大小2厘米见方)与不带十字界格者(大小3.5厘米见方),两者因取字不同,所以采用分别有界格与无界格。分不分界不仅仅取决于印章制作者根据文字安排的需要,有时也因藏印者的审美需求而决定。有时没有界格的限制也能促使创作者更自由洒脱地制作,比如汉代凿刻的“急就章”,就有一种率真、洒脱之美。

●《锲而不舍》,王亚杰2023年刻

在印章文字的布局方面,有些时候我们也要注意疏密,保留印面文字以外的地方,犹如绘画中的留白。比如右图笔者临刻的《军司马印》,中间有一个类似“十”字形的红地,竖粗横细且不均匀,这个就是由于“马”字下方笔画较多而故意形成的“红底”较少,形成满白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印章都要如此,有时候要因字而确定,这个就牵涉到文字布局即章法的问题了,我们后面会谈到。

●《军司马印》,王亚杰2000年临刻

2.制作技法

印章制作的技法分为铸造印、凿刻印两大类。元代以前的印章大多由金属制成,铸造工艺单指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工艺相对复杂,通常在预制好的印模上先雕刻成印,然后用泥作印范,将熔化的金属溶液注入泥范中浇铸而成。凿印则是用刀直接在印材上镌凿而成。琉璃、玛瑙及玉石这些比较坚硬的材料,则需要碾琢(用硬质材料碾压雕琢)成字,或者用刀慢慢雕琢。无论是浇铸还是凿刻都离不开刀与字,刀的凿刻、雕琢都是为了表现印面的文字或图案,因此对于印面文字而言,往往具有文字书写的笔意。铸造印在铸造之前,往往先用篆书书写在模具上再进行雕刻,通常为蜡质模具,然后再制作成“范”。从制陶工艺的流程我们可以判断,铸造印是将刻印的内容先书写在泥范上,然后刻模,进而烧制成陶模,最终浇铸成印章,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翻砂铸造。还有就是采取青铜器制作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失蜡法。即用蜡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印,印面上刻制好所需的文字,印顶(与印面相对应的顶面)可制作各式各样的印纽,然后在蜡模上糊上黏土,四周密封,加厚到一定程度,在上面钻一个小孔,之后放在火上烧制,蜡模熔化从小孔流出,就制作成了一个内空的模子,最后把熔化的金属溶液通过小孔注入,待冷却之后,将印模取下,所铸的印就出来了,取出后加以修整,铸造的印章就制作好了。铸印由于使用的是翻铸,就会使笔画的转角处变得比较圆润含蓄,失去了刀的痕迹,恰好与毛笔书写的篆书产生相似的笔锋,形成了一定的笔墨书写趣味。

凿印是用刀在事先制成的印坯上凿刻,如同碑刻文字的制作流程,只不过此时印面的文字是反写在上面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镜像”。一般的金属印材,如金、银、铜都可以用凿刻的方法,与铸造印相比,凿刻的印章,文字刀锋显露,不像铸造印那般圆润饱满,更加具有书法的那种写意性,率真洒脱。在汉代军中,“将军印” 常常采用这种凿刻的方法,因此也形成了汉代别具一格的“急就章”的风格。汉代“急就章”制作多采取凿刻的方法。因为在汉代这一时期,战争中由于时间紧迫,情况危急,人员调动频繁,特别是“将军”“司马”这类职务,来不及为新上任的人员铸造印章,制印工人就只能采取凿刻的办法,这种凿刻出来的印章,我们就称之为“急就章”。通俗地讲就是救急章。由于“军中急于封拜,往往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印文不加修整,刀痕明显,笔画锋利,生动自然,别有一番趣味,有一种自然、直率、豪放之美,但也有一部分印章过于潦草,形体松散。凿印效果是否精美往往也与凿刻师的技术高低息息相关。

●《锲而不舍》印稿上石

●《锲而不舍》去地

雕琢印大多线条较细,粗细匀称。古代玉质印章多为雕琢,这与中国传统琢玉技术直接相关。其印面文字多为阴刻,线条比较纤细,字体略微方正。印面的文字排列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到多字等排列方式。元代以后,刻印的方法广泛应用,所适用的印材有木质的、骨质的,也有质地较软的铜,更多的则是石质的。由于印材的质地不同,所需刻刀的硬度也有所不同。

3.印纽

从印章的外部形态而言,在其上方一般带有“纽”。纽,即可供提携或系绳带的部分,又称作“印把子”,形式比较多样,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橐佗钮;列侯、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千石至二百石,皆铜印,鼻钮,文曰印。建武则诸侯王皆金印”。陈制:“金章,或龟钮、貔钮、豹钮;银章,或龟钮、熊钮、罴钮、羔钮、鹿钮;银印,或珪钮、兔钮;铜印率环钮。” 著名篆刻家邓散木先生在其《篆刻学》一书中曰:“印之有钮,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之有顶脊鸱甍也,制虽不同,其所以装整修饰而适于用则一。钮之种类,可分器具及禽兽虫鱼等若干种。最简者为覆斗,为直钮,为瓦,为鼻,为桥,为环;繁冗者为天禄辟邪,为螭,为龙,为龟,为驼,为虎。三代古玺多为坛钮、台钮及螭虎等钮。秦汉以下官印,多因钮之制作,以别其爵秩,具详前节,私印则各唯所好,并无定制。此外有盘龙钮,两面均作盘龙形。有泉钮,或两面皆泉范,或两面围列小五铢泉,中缀吉语者,亦有两面并环列小篆者,印甚小,纽大倍之,或竟数倍,大抵皆汉代制作。至后世制钮,更多异式,如狮、象及生肖等,其制作精美者,亦足宝贵,不必以其非古而轻之也。” 由此我们便可明白印纽之作用,同时纽也可以有不同的造型,通常情况下今日我们所需的印坯,有直接带纽者,也有不带纽者,也可以自己尝试学习制作自己比较喜欢的纽的造型,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木桶形与竹节形纽,王亚杰2021年制

●不同形制的纽,王亚杰2021年制

4.边款

边款,即在刻好印面以后,在印面的旁侧或顶端刻上一个款识 ,这就叫“边款”。主要是记录印面文字刻于何时何地,何人所刻,或者因何而刻。如果刻后有什么感想,或是印面文字的选择有何出处等,也可以刻在上面,那就成为一段跋文,称为“边跋”。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带有边款的印章可以追溯到隋代官印。其在印背面刻制铸造年月,这或许与人们乐于记载或者说与人们的表现欲有关,因为艺术表现是人本能的反映。比如在秦砖汉瓦中我们也能见到某年某月何地何人造的字样,这既是对制作者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统治者便于追溯何时何地造的一种监督管理方式。

然而,篆刻制作者在印章的旁边题款刻字,则源于元代。前文说过,元代发现花乳石可以刻字,石头印章开始普及,这也是边款与印章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边款有时候不仅刻年月日,还刻一些词句,类似于书画当中的题跋语,如果一面不够用,常常四个面都刻满文字,具体从哪一面开始刻首句,目前也有相应的规则。通常情况下,为便于辨识印面的正与反,常常把印面文字的左侧面称作第一面,印面文字的上方那一面称作前面,印面文字的右侧面称作右面,印面文字的下面称作后面,有“左前右后”这样一个规则。边款文字可以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有时候两种字体同时使用也是可以的。

从社会应用角度而言,印章有官印和私印之分,官印即官方所使用的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同时代名称不同,大小、形状、材质、印文、形式也有差异,官印通常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用以区别官阶。官印一般比私印稍大,文字严谨稳重,大多呈现四方形,印材上方有鼻纽。而私印即是除去官印以外印章的统称,私印体制比较复杂,因为无完整的规范制度,因此从印面文字安排到制作方法、制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呈现出有别于官印的自由洒脱的印章风貌。

●王亚杰刻 tHujcHX8eJ4k6TOoQJdIpdXt1UuH//IdyYQWuzNQ7ZbgzLTcdRht76gsHixw1j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