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篆书与篆刻

了解中国篆刻,一定离不开对中国文字的了解,这种文字就是制作印章所使用的一种文字——篆书,即篆书这一字体。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人类文明意识的觉醒,文字便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了,经历了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到商代甲骨文产生的时候,就已成就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因而也为篆刻的后世发展提供了表现内容的源泉。邓散木先生在其著作《篆刻学》一书中谈到篆刻文字的由来时说道:“印章文字,断自古玺,由周秦以迄魏晋,其中有古籀之遗,有晚周文字,有先秦六国文字,有汉篆隶古文字。不通古籀,即无以识三代之彝器;不辨二篆,即无以鉴古玺之时代,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而欲求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盲夫无埴,莫知所从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若想了解与挖掘中国篆刻的艺术之美,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篆刻所使用的文字的由来,了解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历程与构成原则。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篆刻呢?在解释什么是篆刻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篆”。关于“篆”字,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引书也。” 意思就是说“篆”源自书,这里的书就是指书写的字。书写的什么字呢?使用篆书书写的这一字体。既然是使用篆书书写的这一字体,肯定还存在其他字体。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五上二记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徐锴曰,案汉书注,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即下云鸟虫是也);五曰摹印(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徐锴以为,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应别为一体。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之);六曰署书(萧子良云,署书,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羊欣云何覃思累月,然后题之);七曰殳书(徐锴曰,书于殳也,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徐锴曰,案书传多云张芝作草,又云齐相杜探作,据说文则张芝之前已有矣,萧子良云,藁书者,董仲舒欲言灾异,藁草未上,即为藁书,藁者,草之初也,史记上官夺屈原藁草,今云汉兴有草,知所言藁草是创草,非草书也)。”

●编者翻拍邓散木《篆刻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据《说文解字》以上内容所述的大概意思,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知道,自秦朝以来,就有八种字体存在了,哪八种字体呢?第一种就是大篆,大篆就是周宣王 时期太守籀写的十五篇文字所用的字体,相传这十五篇文字为周朝学童识字的文字,又称籀文。第二种是小篆,《说文解字》所说:篆书即小篆,由秦始皇的一位大臣——程邈所作,又一种说法是南唐徐锴所作,秦朝宰相李斯改写了《史籀篇》 为秦篆,程邈也同时期用秦篆写了《史籀篇》。今天,我们通常认为小篆是秦相李斯所创,而程邈被视为隶(古隶)书的创造者。第三种是刻符,所谓刻符,就是刻在符节上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符信,也就是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这种字体专门刻在符节上,因为符节金属材料的限制,不能婉转如意,因此它所展现出的笔画近似平直,形体近于方正。这种字体的写法类似于甲骨文刻辞,但又与甲骨文刻辞的表现方式不同。第四种是虫书,关于虫书,据南唐徐锴所述,按照《汉书》的解释,虫书就是鸟虫书。今天我们把这一类字体称为鸟虫篆。第五种就是摹印篆,南朝萧子良把刻符与摹印两种字体合为一种,南唐徐锴认为刻符字体应与摹印字体区分开来,二者字形不一样,摹印篆“屈曲填密”,而刻符“竹而中剖”。所以说南朝萧子良错误地把它们归为一类了。第六种是署书,南朝萧子良说署书是汉高祖六年萧何所创,又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署书就是封检题字。这种字体或许就类似于今天的签名字体。第七种就是殳书,南唐徐锴说殳书就是刻于兵器或者觚形物体上的一种文字。觚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一种盛酒的器皿,因为酒器形状的限制,有些时候字体的笔画会循行而书,故而形成应用于器皿或者兵器上的一种字的态式。第八种是隶书,汉代才流行草书,这一时期的隶书应为古隶,与汉代隶书不同,虽然《说文解字》有此记载,毕竟《说文解字》的成书年代已经是东汉了。东汉张芝被称作“草书之祖”,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在张芝之前的时代,草书就已经出现了,因此不能确定是何人所为,这或许也是《说文解字》中把隶书和草书作为第八种字体一并分类的缘故。笔者大胆猜测,这一时期的草书是否就是章草,有待进一步明确,或许要不了多少年,随着出土文物的大量出现,这一谜团便能够破解。

有了对以上八种字体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实际上有些归类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大体的字的结构应该都是相似的,只是个别笔画的转折表现不同而已,如摹印篆与小篆的区别。我们回到篆刻这一命题中来,从上文我们详细地了解了“篆”这一字与字体的来历。那么关于“刻”这一字的理解,我们就容易多了。《说文解字》载:“刻,镂也。” 何为镂?“刚铁可以刻镂。”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刻下去、镂空,用钢制工具雕刻。这个字的意思今天我们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

究竟何为“篆刻”呢?依据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用篆书这一字体写在载体上,且用钢铁镂其下而形成的一种实用印章。为什么说是一种实用印章呢?因为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作篆刻的,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在其《印章考》中记载:“秦以前印、玺通名,汉以来章与印亦分矣。”最初它就是以“印”的形式而出现的一种实用工具。《说文解字》对印也有相应的解释,段玉裁注曰:“印者,执政所持信也。”可见篆刻最早的称呼是印章,它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一种凭证,代表了一定的权力与信用。也就是说,秦汉时期是称印、玺、章,并不是称作篆刻的。“篆刻”二字,因古代印章大多为篆书字体而得名,最初见于西汉时期扬雄所著的政论《法言》:“童子雕虫篆刻。”

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篆刻泛指一切雕琢技法,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为的制印之学。而从印章到篆刻这一称呼的改变,是始于赵孟頫,他对印章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在他总结之前我们称之为印章史,之后就叫篆刻史了。“书法先于篆刻”,对于刻印者来说,习篆又先于练习其他书体。明人甘旸云:“印之所贵者文,文之不正,虽刻龙镌凤,无为贵奇。时之作者,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可见书写好篆书是刻印的基础。不学习篆书的书写,不了解篆书的基本构成及历史,就不可能用好篆书这一字体。不懂篆书的字法,又何谈篆书的章法、刀法?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想学会刻印,就先要认识篆书,学习篆书的书写方法与技巧,方能读懂印章的美,理解印章的制作方法,学会印章制作的基本技巧。

篆刻作为书法与雕刻融合的艺术,是由实用印章发展为与书法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篆书书法为形式,以金、玉、石、牙、角、木等材料为载体,通过雕琢或铸造而制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篆书与篆刻之间是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的,也许没有篆书,篆刻就无从谈起了,但是没有篆书,却会有印章,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篆刻是载体,篆书是形式,篆书利用这个“方寸”载体表现篆书的这一形式,便是篆刻了。 WYL8an1txYRqYTvYsAHWnOXbw+EfQzSQ7nld8BG4xHMmVNWdpBGj/wuXqNIOpN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