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篆刻的起源

关于篆刻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制陶工艺,甚至可以说,从原始人在岩石上刻画那些符号开始,篆刻艺术所承载的“记事”功能与“实用”功能,已经在这一行为活动中出现了。从现有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已经发现,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印制陶器花纹的模具,但它还不是篆刻,只能说是制作陶器纹饰的辅助工具。这种工具的制作,如同泥塑模具的翻制,首先制作一个陶器的实物——陶坯,待陶坯干燥后再利用黏土覆于表面,制作出陶坯的模具,以便于后期大量的复制。当陶坯的模具制作好以后,在火中进行烧制,制作成陶制的模具。当然,这其中也有泥制模具,比如宝鸡凤翔泥塑的模具大多就是泥和棉絮经过捶打揉搓而成的泥制模具。

随着人类审美思维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在陶器表面增加印制式的图案,进而形成了带有图案花纹的凹凸有序的模具,这种模具我们称之为“范”。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制作陶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在进行着雕刻与图案布局这一审美活动了。同时,由陶制的“范”到制作而成“器”的这一活动过程,与篆刻出现以后,“泥封”的这一行为如出一辙。这种内在的不自觉的行为活动,为后期篆刻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相应的实践基础。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而制作陶器的这个“范”,也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种实物证据了,毕竟制作陶器相比制作玉器和青铜器早了几千年。尽管我们认为篆刻艺术从陶器的“范”的制作开始已经有所萌芽,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想。

篆刻的萌芽或许也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与经验的积累,以及自我“领地意识”或者“私有观念”,抑或是“审美意识”的觉醒,使人们觉得应该做一个标记以分辨不同的所属物品,进而演变为刻符记事的这一行为活动。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带有刻符性质的陶器(见下图),上面就刻有女性人物的形象,此形象或许为装饰,但也可能是一种标识,表示这一器物为某人或某阶级的人所拥有。

●裸体人物纹高足镂孔灰陶盆,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4000~5000年),2023年8月拍摄于河南博物院

但不论怎么去解释,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活动的出现,都离不开人们内心“审美意识”的产生,或许正因为这样,这种刻符记事的行为活动和印章所依附的文字是起源于同一行为活动的。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甲骨文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刻划字符的这一行为活动已经得到有力的印证。甲骨文的出现,可以说是向印章的雏形迈进了一大步,奠定了印章艺术产生的文字基础。因为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虽然它的作用是占卜,但是在制作过程上,我们可以说它已经是在进行刻制的这一动作了。因为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刀法和字法(又名章法),篆刻作品的刀法要求力度适中,刻出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可辨,而字法要求字形端庄,笔画有力,整体布局美观大方。因而,无论是从制陶的“范”及陶器的刻划或是甲骨刻辞的遗物来看,这些都与后期出现的印章存在着类似的“刻划”技艺流程,与印章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可以说篆刻与制陶工具的“范”及甲骨刻辞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泥质簋 (ɡuǐ)范,西周(前1046—前771年),洛阳市北窑冶铜遗址出土,2023年摄于河南博物院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商代早期人们便能够用“火炼法”炼制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掌握了冶炼青铜技术,青铜器的造型借鉴了陶器的模型,花纹装饰则借鉴玉器上的纹样。到了商代后期,青铜器在冶炼、铸造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这种成熟也必定是建立在“范”的成熟发展及“范”的精致工艺基础之上的。就考古发现而言,关于早期青铜器,西方是以锻造为主的技术传统,而中国是以铸造为基础。制作青铜器,更需要相应的模具,而这种模具与制作陶器的模具相比,其“范”的分割数量更多。作为铸造铜器的介质,常见的有石范、金属范和陶范。考古发现显示,中国以陶范为主流,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以多块陶范组合铸造的青铜器。在中国甘肃西城驿、陕西石峁等早期遗址中,也有较多的石范出土。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就出土了较多的陶范。我们可以坚定地推断,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镌刻技术。商周青铜器的出现,使人们镌刻雕琢技术进一步提升,为印章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印章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向来说法不一,始终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类似印章”的三件实物,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古印章,印面只有类似图案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商玺印

这也是目前我们见到的类似玺印的印章,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制作铜器的母范,然而从这三个印的形制来看,又具备印章初步的雏形,其中的鼻纽就是印章后来流行的一种形式。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三枚铜质印章,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难题提供了契机。1998年,考古人员在殷墟东南部安阳市水利局院内的夯土基址内清理出一枚兽面纹印章。2009年,在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贞人墓出土文字印章。2010年,在殷墟南部刘家庄祭祀坑发现一枚文字加夔龙纹印章。报告记载,三枚印章出自三种不同类型的遗迹,都是青铜铸造,呈方形或者近似方形,背面平,加鼻纽,一枚为阴文,两枚为阳文。 殷墟发掘出土的这三枚印章使我们确信,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印章了。印章作为陪葬品的出现,更说明当时的印章已经具有标识、铭记的功能。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印章,将中国印章的历史向前推到了商代晚期。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印章均为青铜制作,由此可以认为,印章的制作与青铜器的制作具有同质性的特点。

●商玺印面

中国的雕刻文字,有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钟鼎、秦汉的刻石,凡是在金、银、铜、玉、牙、石等材料上雕刻的文字统称为“金石”,而篆刻作为以汉字为表象的艺术形式,也被包括在“金石”里面。虽然篆刻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晚商时期,但殷墟考古发掘的发现,奠定了印章始于商代晚期的这一观点。也许这仅仅是以族徽为标志的印章,虽然现存考古仅发现殷商时期的这几枚,但也足以证明这一时期印章已经被人们所使用了,这也使印章拥有了“标识性”这一最原始的属性。

而古玺印作为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以前官私印的总称,有一部分在艺术表现上已经相当精致纯熟,更多的则是在拙稚中流露出一种纯真自然、无拘无束的神态,这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启蒙阶段,是奠定中国印章风格的基础时期。李刚田老师在所著的《篆刻学》一书中,把殷商至春秋时期定为萌生期,把战国时期称作“定型期”。从已知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篆刻的起源大致也就在殷商这一时期。从已有的考古材料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印章最初的雏形由制陶工具的模具演变至甲骨刻辞,再到青铜器制作的范,最终萌生了印章这一艺术形式。当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印章又增加了它的另一属性,成为证明统治者权力的法物,为当权者所掌握并被视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被普遍使用。

这种实用功能性质的印章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一种权力的象征,为印章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奠定了相应的社会基础,成为历史演变过程中规定性的实用物品。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篆刻皆为从古代玺印发展演变而来的印章艺术形式。因此,篆刻的起源也决定了它自身所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及其所负载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人们思维领域里面所认为的“印章艺术”的审美范式,而这种审美范式似乎也成为规定化的格式指引着后世印章的制作。 WYL8an1txYRqYTvYsAHWnOXbw+EfQzSQ7nld8BG4xHMmVNWdpBGj/wuXqNIOpN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