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又称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制作和使用。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大多采用篆书这一字体制作印章而得名,它是将书法艺术和镌刻相结合而制作出的产物。就印章的制作工艺而言,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文字或纹样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进而形成一枚实用物品,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国艺术史与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随着当今许多出土文物的出现,我们可以把印章的使用追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与传承,它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发展中,篆刻由最初的实用物品演变为艺术品,历史丰富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进而赋予了其艺术的生命力。早期的篆刻并不是叫作篆刻的,而是被称作印章、印、玺、宝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篆刻”一词似乎有些许陌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元朝时期人们才逐步赋予了它“篆刻”这个名字,但也仅仅是在文化艺术圈内使用。所以本书中有时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实际上都是指篆刻或印章这一艺术形式。即便如此,我们在日常表达中也还是主要称它为“印”或“印章”。具体到对篆刻这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篆书与镌刻的结合,但是它是存在于相应的载体之上的,这个载体可以是多种材料,比较常见的是金属与玉石。对于古代印章而言,它是属于实用工具的,属于手工业生产的范畴。古代印章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多个工种相互配合。从制作的技术方面而言,首先是篆书书写印稿,也就是印面文字的书写与设计。其次就是需要专门的铸造印章的人来制作坯胎与模具,或者交由雕刻的工匠进行雕刻。
在整个印章发展的历史当中,篆刻艺术在秦汉曾经出现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气象,秦汉印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到了宋金元这一时期,镌刻群体由工匠扩大到文人,印章进入篆刻艺术时代。元末王冕发现花乳石并以花乳石刻印,为篆刻艺术的广泛普及提供了新的镌刻载体。松脆的石质印材替代硬质印材,使得文人们能够自篆自刻,自此使得明清文人印章火热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印章史上再一次的辉煌鼎盛期。
历史上我们常常把秦汉印章的繁荣发展归为印章史上的第一大高峰,把明清印章的繁荣发展归为印章史上的第二大高峰。自此,篆刻艺术形成了历史上的两座高峰,所以我们谈起印章艺术的成就,首追秦汉印章,其次乃是明清印章,这也是我们学习篆刻必须拜读的经典。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与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许多辉煌灿烂的篆刻艺术作品及印学著述,也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与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广泛的途径。这是一项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是对中国篆刻艺术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如何传承与发扬这一艺术形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那么,中国篆刻艺术如何在这个时代践行“守正创新”的理念,如何在篆刻这一小小的“方寸之间”发挥其文化创新的作用,正是每一位篆刻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的我们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一个使命。因此,对中国篆刻知识的了解与认识,不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篆刻艺术普及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不断涌现及人类对前有知识的认知不断深入,篆刻这一艺术形式也出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机器篆刻的出现。在机器篆刻与手工篆刻并存的时代,是坚持以“情”为主的艺术创造,还是接受机器制造的方便快捷,也成为当下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对篆刻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以及对篆刻文化的了解成为我们今天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当代中国篆刻文化经过传承与创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又一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