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建筑的空间设计是一种独特、宏伟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工匠在巨大岩石中开凿空间的非凡技艺。其空间结构在设计中至关重要,与宗教体验和艺术表现有紧密联系。通过精确的空间布局,建筑师能够创造出适合礼拜和冥想的环境,例如用高耸的大佛窟与排列有序的佛殿窟增强神圣感并引导信众的视线。明窗和前后室空间的巧妙设计将自然光间接地引入,使得壁画和雕刻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神秘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宗教礼仪的庄重感。此外,石窟的空间形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特征,更体现出各地域各民族对石窟空间的独特理解与地形利用。因此,石窟的空间结构不仅是功能性的体现,更是文化和艺术的深刻载体。
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被学术界称为类型与形制,通过对石窟进行碳-14的测定和石窟内部形制的分析,可以探究出石窟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脉络。不同类型的石窟,有其不同的建筑空间式样和特点。对于石窟建筑、壁画和雕塑而言,石窟的建筑形制演变时间漫长,变化少,相对比较稳定,当然也会出现偶然现象,比如依照山形地貌随机开凿。学者马世长先生认为:“石窟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洞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考古学的研究,则是透过石窟中不同使用功能洞窟的外在形态与其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来探寻佛教石窟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和特征的。……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同时又受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固有文化传统的制约与影响。而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所显示出的诸多时代或地域特点和变化,也是我们在研究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根据宗教归属、用途功能、艺术风格、地理形态、历史时期等因素,石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宗教归属,石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佛教石窟:是最为常见的石窟类型之一,与寺院、佛塔组成大型的佛教场所,也称为石窟寺。佛教石窟是佛教寺院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形式,内部通常雕塑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佛教人物像,以及绘有描绘佛教故事的壁画。这些石窟不仅体现出佛教信仰,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历史的重要资源。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2.道教石窟:较佛教石窟更为少见,但在中国有一定分布,如云冈石窟的部分洞窟中含有道教元素。道教石窟中的雕刻和壁画主要描绘道教神祇、仙人和道教经典故事。3.印度教石窟:主要分布在印度,如埃洛拉石窟和埃勒凡塔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雕刻和壁画主要反映印度教的神祇和神话故事,展现了印度教文化和艺术的精髓。4.祆教(拜火教)石窟:主要分布在伊朗和中亚地区,与佛教石窟相比较为少见。这些石窟通常用作祆教的祭祀场所,反映了古代祆教文化和信仰。5.基督教石窟:在欧洲和中东地区有分布,如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岩石教堂。这些石窟通常包含有基督教的象征元素,如圣像及相关故事的壁画,是早期基督教徒传播教义和修行的场所。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凯拉萨神庙全景
按地理形态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山洞型:这种类型的石窟多开凿在山体或峭壁中,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这些洞窟内部通常雕刻有佛像、菩萨像及绘有各种壁画,且常伴有复杂的结构设计。2.崖壁型:此类石窟多见于较为陡峭的岩壁上,如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的开凿难度较大,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能形成壮观的佛教圣地景观。3.独立型:这种类型的石窟是在独立的巨石或岩块上开凿而成,如麦积山石窟。这些石窟在视觉上往往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和震撼力。4.综合型:综合型石窟融合了多种建造技术和艺术风格,如天龙山石窟,不仅有崖壁型的特点,同时也包含有独立型和山洞型的元素。
以佛教石窟为例,按照其历史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早期石窟:主要分布在印度,如阿旃陀石窟,反映了佛教初期的艺术风格。2.中期石窟: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始兴起,如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随着佛教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如开凿于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3.晚期石窟:出现了规模宏大、雕刻更为精美的石窟,如大足石窟。
按艺术风格石窟可分为以下几类。1.犍陀罗风格:从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东部一带,古代属犍陀罗地区。犍陀罗佛教石窟艺术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动态感,但犍陀罗地区没有现存石窟,只有一些寺院遗迹。其艺术风格多见于深受其影响的中亚和中国西部一些地区的石窟造像。2.中亚风格:佛教石窟受到印度文化和西亚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西域艺术风格,如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造像。3.克什米尔风格:影响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如“古格样式”“西夏样式”。4.中国本土风格:中国佛教石窟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地域特点的汉传佛教艺术风格,如“云冈样式”“凉州样式”等。
按用途功能石窟可分为以下几类。1.修行石窟:主要用于僧侣的修行和冥想,内部结构相对简单。2.礼拜石窟: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和礼拜活动,通常内部雕刻有佛像,绘有壁画,往往对其内容题材和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和限制。3.纪念石窟:为了纪念特定的佛教人物或事件而建造,可能包含特定主题的雕刻和壁画。
每种类型的佛教石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佛教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源。
综合性石窟:一些石窟综合了多种宗教与功能元素。1.墓葬石窟:这类石窟主要作为古代贵族或重要人物的墓葬之用,墙上可能雕刻有入葬者生前场景、仪式活动等。中国的敦煌西千佛洞就包含了一些墓葬石窟。2.居住用石窟:在某些地区,石窟也作为居住之用,尤其是在地形崎岖、建筑材料稀缺的地区。这类石窟可能较为简单,但也有必要的生活设施。3.宫殿石窟:少数石窟被建造为皇室成员或贵族的宫殿,这类石窟通常装饰华丽,雕刻精细。如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的红殿和白殿,这类建筑是政教合一的象征。石窟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的窗口。大量的佛教石窟遗迹表明,相当一部分石窟是和佛教寺院相毗邻的,说明其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似乎暗示出,某些宗教活动是需要在石窟中进行的。如我国新疆库车市东北部的库车河两岸的苏巴什佛寺遗址附近,几座石窟主要是禅窟,它们应是寺院僧人禅修的场所。又如陕西彬州大佛寺石窟,除大佛窟之外有上百个似蜂窝状的僧房窟。再如河南安阳的灵泉寺石窟,礼拜窟仅两座(大住圣窟和大留圣窟),而大量的摩崖龛则是纪念僧尼的影像龛,其功能接近于影窟。如从若干影像塔下或龛内置放僧人骨灰舍利的情况看,影像龛在性质上又近似于瘗(yì)窟。
石窟按其内部布局特点主要有以下窟形。
1.中心柱窟:又称塔庙窟或塔柱窟,源自印度的支提窟形制,其早期是在石窟内凿建一座覆钵形佛塔。随着这一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它逐渐演变为中心四方柱的结构。中心柱石窟是佛教石窟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在石窟中心位置设有一根柱子,围绕这根中心柱布置佛像,绘有壁画,形成独特的宗教礼拜空间。中心柱不仅是建筑的支撑点,更是信仰与宇宙之间的连接纽带。中心柱象征着佛教宇宙观中的宇宙轴,代表着通往神圣世界的道路。信徒在进入石窟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庄重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光线的变化与几何的对称设计相辅相成,增强了空间的神秘感。石窟内部的壁画和雕刻常具有深刻的宗教寓意,展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信仰的具象化,激发信徒的思考与冥想。在这样的空间中,信徒们通过礼拜与冥想,寻求与神灵的连接,体验一种神秘的宗教感受。此外,中心柱的设计使得整个空间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集中与引导的效果,信徒的目光自然聚焦于此,增强了礼拜的仪式感。围绕中心柱的布局象征着宗教仪式与信仰围绕宇宙中心展开,营造出一种神圣而神秘的空间体验,使得每一次礼拜都充满了仪式的庄重感与神秘感。中心柱石窟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建筑与神秘文化交织的空间,丰富了信众的精神生活与宗教体验。
2.大像窟:源自中亚阿富汗地区巴米扬大像窟的形制,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木构前殿、甬道、主室与后室。历史上,许多大像窟曾设有前室,通常为木质结构,大多现已不存。主室通常有甬道,与木构建筑相连,形成一条通往主室大佛的连接通道。这种布局不仅深化了空间的使用,也使得信徒在进入石窟中神圣的礼拜区域时产生秩序感和仪式感,增强了宗教体验的直接性和沉浸感。主室通常是大像窟的核心区域,承载着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巨大雕像或其他宗教雕塑,而后室则常用于存放经文或供奉物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空间。大像窟在石窟寺中扮演着重要的中心角色,是信徒朝圣和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像窟的造像工艺同样令人瞩目,工匠们使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石材转化为栩栩如生的佛像和宗教图案。这些雕像通常具有细致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服饰细节,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宗教内涵。尤其是那些高达十几米的雕像,更是令人震撼,象征着信仰的伟大与庄严。工匠们还善于利用光影效果增强雕像的立体感和神秘感,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灵性,更显得庄重。大像窟的设计体现了对空间和光线的巧妙利用。主室的高度和宽度经过精心计算,以容纳巨大的雕像并创造出一种宏伟的气势。石窟内部的光线变化通过窟口和明窗的反射,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增强了信徒的宗教体验。整体的对称性和几何形状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秩序和美学的理解。除了新疆克孜尔大佛窟和库木吐喇大佛窟,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认为是北凉时期最早建造的大佛窟。“金人丈大”确定了大佛造像的崇高指向,不仅强调了佛造像的巨大体量,而且传达了其崇高的精神象征。佛像的尺寸通常与其所承载的宗教意义密切相关,巨大的佛像能够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激发信徒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在许多文化中,庞大的雕像常常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超越凡人的力量和智慧。佛像的高度与其所传达的教义也有密切关系。佛教强调超越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通过“金人丈大”的形象,佛教徒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佛陀的伟大和教义的深邃,从而激励自己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前行。“金人丈大”描述还可以引发对空间和环境的思考。巨大的佛像往往位于开阔的寺庙或山顶,象征着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在这样的环境中,信徒不仅能感受到佛像的庄严,也能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并产生对更高存在的向往。“金人丈大”不仅仅是对佛造像外观的描绘,更是对其精神、文化和宗教意义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一形象,信徒们得以在巨大的佛像面前沉思、仰望,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智慧。
3.涅槃窟:涅槃意指超脱生老病死和轮回之苦后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享受永恒的极乐。涅槃窟作为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涅槃像是涅槃窟的核心,通常体现出体态柔软、神情安详的特征,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这种卧像的形制多为横长方形,象征着佛陀的无尽慈悲与智慧。莫高窟第158窟、张掖大佛寺、安岳石窟中的卧佛都是典型的涅槃像。释迦牟尼涅槃像的设计通常是在高大的平台上,形似睡榻,释迦牟尼安然卧睡于其上,仿佛在沉睡中传递着深邃的教义。空间整体布局也极为讲究,佛像身后雕刻着众多弟子,壁面则绘制着菩萨、罗汉、天龙八部及飞天等,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涅槃像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增强了涅槃窟的宗教氛围,使得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与博大。通过细腻的雕刻和生动的绘画,涅槃窟不仅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4.佛殿窟:又称佛坛窟,其空间形制通常呈现出方形或横长方形,窟内正壁开大龛、设坛,造像集中布置在佛坛上,这种设计使得空间更具包容性与庄重感。其窟顶的样式多样,包括纵券形、横券形、穹隆形以及斗形覆叠式藻井等,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对空间的巧妙利用。特别是在敦煌石窟中,佛殿窟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模仿世俗生活中的帷帐设计帷帐龛的理念。方形覆斗顶的结构不仅与墓葬中的方形覆斗顶墓室相似,更通过装饰与结构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如同身处于帷帐般的氛围,使信徒在此能够感受到神圣与宁静。这种设计意图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中尤为明显,窟顶的帷帐纹饰及四角垂悬的流苏,生动地表现出古人对空间的独特理解与宗教情感。
5.殿堂窟:通常呈方形平面,顶部为覆斗顶,四角略凹进,常绘制四大天王,营造出庄严的宗教氛围。窟中心设有佛坛,上面塑有菩萨像,坛周围留有通道,方便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充分体现了其宽敞的空间设计理念。殿堂窟内部的雕刻和壁画极为精美,展示了丰富的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艺术家在石窟内部结构和外观装饰上均下足了功夫,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特征使殿堂窟不仅成为信仰的体现,更成为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创作的结晶,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
石窟按照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僧房窟:其布局特点体现了实用性和宗教功能。入口通常为长条形的平顶或券顶门道,后壁设有略呈方形的券顶小室,原装木门使空间更加私密。门道后方的左侧或右侧开有短甬道,通向主室。主室内部为券顶设计,顶壁与墙体相接处呈现简单的叠涩出檐,营造出简洁而庄重的氛围。主室一侧设有灶,方便僧侣的日常烹饪,灶对面则砌有矮炕,供僧侣休息。前壁中部开窗,提供自然光线,增强空间的舒适感。功能上,僧房窟为僧侣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生活和修行环境,适合冥想、诵经及其他宗教活动。虽然没有塑像和壁画,但墙面涂饰层次丰富,反映了僧侣的修行生活。这些设计和功能的结合,使僧房窟成为僧侣日常生活和精神修炼的重要场所。
2.禅窟:供僧尼进行禅修的石窟,其性质与寺院的禅房相同。
3.影窟:又称为纪念堂,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比如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是典型的纪念窟。
4.瘗(yì)窟:储藏和埋葬僧尼与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墓葬窟,比如麦积山第43窟西魏乙弗氏皇后的瘗窟。
5.仓储窟:专门用于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水等物的空间。仓储窟一般位于僧房窟附近,便于生活用品等的取用。
6.讲堂窟: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空间。
7.礼拜窟:石窟的主体窟形,是僧侣和世俗信徒进行供养与礼拜活动的场所。
前殿堂建筑与窟檐建筑在洞窟整体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前殿堂通常与后部洞窟同时建造,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空间,这使得前殿堂成为洞窟形制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设计不仅扩大了宗教仪式的场所规模,还增强了石窟的庄重感和整体性。窟檐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审美格调。比如敦煌莫高窟保存有第196、427、444、431、437窟等五座木构窟檐建筑,木构窟檐为三开间四柱结构,和栈道相通。云冈石窟第9、10双窟前石柱石刻门楣,麦积山石窟“散花楼”的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仿木构石雕均为窟檐建筑。这些窟檐建筑和栈道不仅展示了巧妙精湛的技术工艺,而且为石窟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层次和文化内涵,成为其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开窟的基本工序是首先选择洞窟崖面位置,然后是石匠们开挖砂石开凿窟型,再是画工们进行壁画的绘制,并有塑匠们塑彩塑,而木匠们进行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应属最后一道工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妨碍洞窟内的各项工作,也便于窟内采光效果。其实完全意义上的晚唐五代宋时或更早时期修建有同时代窟前殿堂或窟檐的洞窟的建造,只有当各自每间木构窟前建筑竣工落成之时,才标志一所洞窟的完全建成。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洞窟,窟内窟外合而为一均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事先设计规划,相互之间密不可分。这也是佛教石窟在莫高窟不断发展并渐序完全中国化的标志之一。”
修建石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聚合人力、物力、财力种种因素,从多样化的石窟形制和类型可以看出,石窟形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和发展。这些石窟形制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宗教、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示了石窟建筑师对宗教生活和艺术的关注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