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匾额的起源,当论及匾和额的字义本源。
查阅文献,“匾”字、“额”字分别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字字源》等都有过解释。
1.“匾”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
解释为:“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康熙字典》第155页第11个字,解释为:“通作扁。”
《中华大字典》
第156页最后一字至157页第一字,解释“匾”为:“本作扁。”
“匾”在《汉字字源》中的解释为:“扁biǎn〔附〕匾biǎn。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说文》:‘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后汉书》:‘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写作‘匾’。现代汉语有‘匾额’‘牌匾’等词语。”
“门匾”就是安置在门额上的匾。如今楼堂馆所都可以在门额上置匾。一般来说,餐馆居多。“墙匾”就是墙体牌匾,在墙上的匾额,比门匾范围广些,现代使用居多。
综上,“匾”(biǎn),古作“扁”字。“匾”字作名词解释时的意思基本统一为:一种有字的牌匾或招牌,悬挂在建筑物上或室内堂壁上,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2.“额”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解释为:“頟,顙也。从頁各聲。臣鉉等曰:今俗作額。”
頁,人的头面部;各,脚趾;客,各自居住的人,此处引用“各自”的引申义。以冠状缝为界,头面部方向相对独立的区域即指额。造字本义是“头面部(相对)独立的区域”,特指额骨区域,如额颅(前额);引申为“顶端的部分”,如碑额、匾额等。
頟,《康熙字典》第1403页第6个字,解释为:“[廣韻]五陌切[集韻][韻會][正韻]鄂格切,
同額。[說文]顙也。”
額,《康熙字典》第1406页倒数第2个字,解释为:“[廣韻]五陌切[集韻][韻會][正韻]鄂格切,
音峉。[說文] 頟,顙也。詳頟字註。”
顙,《康熙字典》第1408页第1个字,解释为:“額也。”
《中华大字典》第2675页第16字,解释“额”为:“頟,同‘额’。”
“额”在《汉字字源》中的解释为:“形声字……本义是额头……牌匾……”
综上,“额”(é),“額”的简体字,本字作“頟”或“顙”。“额”字的意思基本统一为:脸部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分,通称额头,引申用于“牌匾”。
匾额在历史上有许多名称。比如:白榜、扁榜、扁额、牌额、榜额、署书、扁书、榜书、匾式、牌面、牌匾、题额等。
白榜,语出唐代杜甫《白盐山》:“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
扁榜,语出宋代陆游《今上皇帝赐包道成御书崇道庵额》:“于是皇帝闻而异之,故有扁榜之赐。”
扁额,语出宋代岳珂《桯史·卷十·刘蕴古》:“初,吴山有伍员祠,瞰阛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扁额,金碧甚侈。”
牌额,语出宋代陈善《扪虱新话》:“前世牌额,必先挂而后书,碑石必先立而后刻。魏凌云台至高,韦诞书榜,即日皓首,此先挂之验也。”
榜额,语出宋代彭乘《墨客挥犀》卷三:“钟弱翁所至,好贬剥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
署书,语出明代费瀛《大书长语》:“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曰署书者,匾额也。署书用之于扁,后世因以俗称为扁书。又以扁板用于张挂,形式与张榜同,故或名榜书。
翻阅众多资料,综合多家之言,匾额概括理解为:一块写上或者刻上文字(通常是大字)的牌子(通常是木板),悬或凿于宫殿、宫室、殿堂、楼阁、亭榭、客厅、书斋、商铺、庙宇、寺观、陵墓、塔碑、牌坊、洞窟、摩崖或者园林大门等建筑物或室内堂壁的上端,一般挂在门正上方、屋檐下。
匾额起源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众说纷纭。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一般认为匾额之用始于先秦。
1.从匾额产生的理论基础看,先秦“正名学”指导产生了匾额
匾额的生成是以孔子“正名以正政”和“名正言顺”的正名学思想为核心的。“正名”具体指的是什么?“名”就是名分,即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中,都应做好分内之事,不要越位,不要做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用‘名’来识别万物,以‘名’来区分贵贱尊卑,用‘名’来褒扬良善。”
这三个基本点被应用到匾额形式之中,直接影响了匾额的产生。“匾额长方形用以显其正,而必须悬于门首之额,也是取其正中之意,表示着正统、正宗、正气和正派。”
在当时,匾额常常以其题名而出现。据说后来秦汉时期建成的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中,殿阁宫舍门阀等建筑上的门匾就有80余处。
2.从悬帜广告的发展方向看,招牌广告是匾额的萌芽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县,同“悬”。帜,标志。这段记载翻译为:(周朝)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酒给的分量非常足,招待顾客也非常殷勤、客气、有礼貌,酿制的酒又香又醇很好喝,卖酒的标志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时间一长,酒都发酸了。这里面有几层意思,一是表明“悬帜广告”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二是此为坐贾出现以后采取的一种悬帜的广告形式,以后也出现悬挂如葫芦等标志性形状物件;三是悬挂旗等招牌广告逐渐萌芽成为固定的匾额。
3.从“扁表其门”的历史作用来看,“表闾”成为匾额起源于先秦的铁证
《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得胜以后,“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这三件事就是把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给比干的坟墓封土修缮,给另一个商朝老臣商容的家门口挂匾。从司马迁写下“表闾”开始,旌表门闾的记载不绝于史。如何表闾?《后汉书·志·百官五》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这涉及旌表的对象及方式。“扁表其门”,形式并不很复杂,即赐给匾额表彰之意。表闾方式,又见《南史·周盘龙传》:“孝子则门加素垩,世子则门施丹赭。”南朝虽多战乱,但《南史·孝义传》记榜门表闾之事却并不少,受朝廷表彰的人家,除了门加素垩、门施丹赭,还有“义行严氏之门”“孝行张氏之闾”这类的标榜。
《诗经·大雅·灵台》中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此诗中的灵台,就是周文王所建的集纪念、祭祀、观测、决策、动员、教化、封典、会盟、表彰、庆祝、观览、游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这个“灵台”的榜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匾额的雏形”
。
1.从匾额产生的历史原因看,行使治国效能促进了匾额的产生
匾额的发明没有史料记载,而把匾额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并形成国家制度的人,则是秦始皇。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匾额就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得以颁布施行。匾额在孕育形成的过程中,融入国家意志,具有行使治国效能的内涵。匾额“在理念上有从古代‘刊山表木,以定山川’国家标志演化而来的痕迹,也有受殷商天子铸钟鼎铭文的影响,在长方形及竖写文字上,则明显脱胎于竹简木牍,而这些都体现着国家意志”
。
2.从匾额产生的实践意义看,“署书”直接影响了匾额的产生
秦《会稽刻石》记载:“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秦始皇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实践之中,在统一全国文字的同时,统一和规范了形制不一的标名形式,并定名为“署书”。署书是秦朝八种书体
之一,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从此,官方匾额体系开始孕育形成。
3.从对题署事例的文献记载看,秦代已有匾额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题署事例:“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名曰‘昼门’。”
这里的“以大篆勒铭山岭”,即用大篆字体,刻于摩崖之上,匾文为“昼门”二字,属于现代意义上匾额的范畴。注意,此题署因在注文之中,前人容易忽视。实际上这里郦道元的记载要比后面即将讲到的羊欣等人记载萧何题阙之类的传说可信度更高。这表明在萧何之前已经有题写建筑物名称的事例。
苏显双认为:“匾额最可靠的起源在秦汉之际,如李斯、萧何都有过题写匾额的经历,在汉代匾额已经普遍使用,见于汉壁画、明器等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中。但真正具有标识功能或宣示功能的文字起源或许更早。”
他认为:“关于匾额的明确文献记载则在秦汉之际,如李斯书写‘昼门’和萧何题宫阙。”
1.明文记载表明匾额开始于汉代
一是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萧何为汉未央宫题写的“苍龙”“白虎”二阙的宫阙。这里记载有两块匾额,即“苍龙”“白虎”。南朝宋羊欣的《笔阵图》也记载此事:“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
可见,萧相国为了给未央宫前殿题写匾额,竟然深思三个月之久,说明匾额难作。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二》这样描述道:“署书者,户册也。宋景文公云:‘萧何自题苍龙白虎二阙,后世署书由何始。’”又见,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二》记载:“萧何……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便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又题苍龙、白虎二观。世谓之署书,即秦之八体书也。”
二是根据东汉卫宏《汉官旧仪》记载:“丞相门无塾,门署用梗板,方圆三尺,不垩色,不郭邑,署曰‘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显然,这里文献当中的“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寺”就是门上的匾额。
三是根据《后汉书·志·百官五》记载:“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可知“扁表其门”在汉代有明确交代,官方和民间用匾额表彰善行、正风敦俗、教化民众的形式已经流行。在当时能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2.门阀制度印证匾额起源于汉代
门阀制度基本上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三国、西晋,确立并鼎盛于东晋、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沉淀着历史印迹的门匾,昔日芳华虽然已经黯淡了,但是门匾所记录的鲜活故事和所承载的门风家风,通过自然多样的镌刻,而得到代代传承。匾额上的文字大多出自哲人、书家之手,精练凝重,寓意深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本门世家教化的作用。匾额文字所表达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艺术价值。
3.扁书出现反映匾额存在于汉代
扁书是汉代政令发布的重要方式,内容涉及赈灾恤民、奖励处罚、赦免刑徒、参战发兵等。扁书一般悬挂于县乡门亭和津关要道的显眼之处,便于官府倡导和往来行人阅读。简单地说,扁书的形式和功能类似于今之布告,狭义的“扁书”就是写在板匾上的文字。
如前文所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段玉裁注:“署门户者,秦书八体,六曰署书。”是说扁书是题写在门上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扁书即版书,也称板书,就是在木板上写字。
总之,扁书反映了汉代政令的信息传播方式。诏令的制定、发布,从上到下,传抄复制,以扁书的形式广告吏民。汉代政府把需要公示的信息传播给广大吏民的任务,是靠扁书来完成的。
4.从书法角度查证匾额起源于汉代
从书法的角度,匾额的题写属于“榜书”范畴。可以这样说,榜书艺术造就了匾额艺术。榜书俗称大字,古称署书,顾名思义,即题榜之书。其体大醒目,因而古人也称“擘窠书”或“擘窠大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木部曰: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册部曰:扁者,署也。”这其实就是署的本来含义,就是“扁”,即“匾”。在汉代,官署门上题的“扁”(匾),实是一块方木,都是直书的,所以跟书函上的检署,形质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署书的作用有为书函题签和为官署扁牌题名两种。这里的“扁”(户册),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匾”,匾书写大一点,完全是为了远视的效果,虽然形式与题签相仿,但字的大小差别很大,字的大小不同,其书写技术和审美标准肯定随之变化,“署书”应需而生。署书用之于扁,后世因以俗称为“扁书”。又以扁板之用在张挂,形式与张榜同,故或名榜书。
明代费瀛《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汉高帝未央宫前殿成,命萧何题额……此署书之始也。”“署书之始”表明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署书”即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但不是第一位写榜书的书家。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如前文所述,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了李斯题署“昼门”一事。李斯的榜书出现在泰山、琅琊、峄山、会稽等刻石上。
因此,从榜书、署书、扁书、题署等书法的角度可以查证匾额起源于汉代。
5.类似题署实物表明匾额出自汉代
目前发现的最早与匾额类似的实物当出自汉代,出土资料中与汉代匾额直接相关者为汉陶井上的“东井戒(灭)火”题署。东井灭火陶井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长22.3厘米,宽15.4厘米,高11.3厘米,正面有一人形塑像,左右两侧分别为“东井”和“戒火”(一说为“灭火”)篆书题署,可能表示汉代曾有专门用于灭火的消防井。
●汉陶井上的题署
6.根据海外信息反馈并推断匾额萌芽于汉代
据悉,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攒尖顶陶望楼,其上有匾额。基于此,台湾学者张振辉认为:“汉代崇尚厚葬,陪葬用的明器皆仿自民间日常器物为主。据此,汉代的望楼形明器上之匾额的出现绝非事出偶然。此明器必然仿自当时之楼阁建筑,因此可推断以匾额形式明示空间意义在汉代已经萌芽。”
如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绿釉陶望楼,为中国东汉器物,藏品高86厘米、宽36厘米、进深36厘米。
●绿釉陶望楼
关于匾额的起源问题,有人认为不但要查找明文记载,而且要有存世实物。
1.凌云寺
唐代也有明文记载。《佛祖统纪·卷四十》记载:“沙门海通于嘉州(今四川乐山)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即乐山大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扁(匾)其寺曰‘凌云’。”乐山凌云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年),“凌云寺”三字应当于公元626年书就并悬挂。对比下图,后一张图片中“凌云寺”三字当为后期修复时仿刻。
●“凌云寺”匾额
●“凌云寺”匾额
2.大唐兴寺、祖关、逍遥楼
现存最早的匾额文字“大唐兴寺”,目前收藏于湘潭市博物馆。公元765年,唐书法家颜真卿任吉州司马时为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书题“祖关”;公元770年为广西桂林城墙行春门城楼上门匾题“逍遥楼”,落款为“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上述都是石刻匾碑遗存。
●“大唐兴寺”匾额
●“祖关”匾额
●“逍遥楼”匾额
3.佛光真容禅寺、观音之阁
现存唐代匾额的木匾实例,应推及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佛光真容禅寺”匾,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观音之阁”匾。
●“佛光真容禅寺”匾额
●“观音之阁”匾额
佛光寺东大殿的匾额“佛光真容禅寺”,据说文殊菩萨曾经在此显露真容,故称真容禅寺。这是1937年7月5日,由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组成的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据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而发现的,彻底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大地已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看见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的谬论。依照寺成匾立的惯例,该匾当书于大殿建成之时即公元857年之前。
天津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初唐,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年),其正面上层的明间前檐下,高悬蓝地金字匾额,匾为立形,上题“观音之阁”,落款为“太白”。
1.岳麓书院
北宋“岳麓书院”匾,现存为依据明嘉靖四年(1525年)石牌楼匾额仿制。
●“岳麓书院”匾额
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赵恒亲自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册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匾额。匾额为木质,黑地贴金。匾下是楹联书法“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山长周式的执掌下,岳麓书院的院舍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显著增长,成了当时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书院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书院的推崇。岳麓书院历经千余年,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匾额在宋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邵氏闻见录·卷一》记载:“帝一日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宋代皇帝对门额题字的内容非常关注,甚至要亲自去理清一字之差,对门额的“之”字品头论足,足见皇帝对匾额的关注。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乃至百姓更是会争相效仿。匾额具有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已经不仅停留在起一个名字而已,而是开始对题字的内容咬文嚼字了。如前文已述的宋朝岳珂在《桯史·卷十·刘蕴古》中记载:“初,吴山有伍员祠,瞰阛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赀为扁额,金碧甚侈。”
可见当时即便在民间,人们也非常重视匾额,捐匾之情、送匾之事已不足为奇,而有钱之人更是己造金匾,相对木匾而言,金匾更能长久地保存以达到青史留名的目的。
2.《清明上河图》
匾额在什么时候用到店铺字号上,已难以考证。今天所见北宋张择端所作长卷《清明上河图》中,给我们描绘了宋时商家牌匾最早的形象。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两旁并列着各种店铺、作坊,其中有酒楼、饭店、旅舍和医药铺等,如“久住王员外家”(旅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王家罗明匹帛铺”(绸缎店)以及“杨家应症”、“赵太丞家”等医药铺,还有“孙羊正店”,“十千脚店
”,“天之”“美禄”酒馆,“神课”“看命”“决疑”算命摊子,“香饮子”饮品店,“王家纸马”殡仪用品店。
●“赵太丞家”匾额
其中“赵太丞家”这个医药铺的横额就是四个大字“赵太丞家”,门柱上挂一竖匾“五劳七伤◇◇◇”。门前竖有三大立招“大◇中丸医肠胃◇”“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赵太丞家医药肆内科”。
3.《东京梦华录》
问世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字号就更多了。其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中,便提到“百种圆药铺”“梁家珠子铺”“张家酒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鹿家包子”“遇仙正店”等。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中,则有“史家瓠羹”“万家馒头”,并有“清风楼”“无比客店”“丑婆婆药铺”“枣王家金银铺”等。尽管《东京梦华录》记载这些茶坊酒店、勾肆饮食时,没有写到它们的匾额,但从其他史料也能得到证明。例如: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写道:“只见汴河岸上,有个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
“牌儿”所写,一是标出“侯家”,二是明示经营的商品是“馒头点心”,这是牌匾与广告合一的所谓招牌,即匾额。话本《福禄寿三星度世》:“(本道)走入城中,见一人家门首,挂着一面牌,看时,写着‘顾一郎店’。本道向前问道:‘那个是顾一郎?’那人道:‘我便是。’……”这是说旅店以店主姓名为字号了。
4.《水浒传》
在《水浒传》里,我们看到了“牌匾”,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题写。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宋江看了,便道:“我在郓城县时,只听得说江州好座浔阳楼,原来却在这里。我虽独自一个在此,不可错过,何不且上楼自己看玩一遭。”宋江来到楼前看时,只见门边朱红华表柱上,两面白粉牌,各有五个大字,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宋江便上楼来,去靠江占一座阁子里坐了,凭阑举目看时,端的好座酒楼。
“雕檐外一面牌额,上有苏东坡大书‘浔阳楼’三字”这一句,不但把匾额写出,还写出了匾额悬挂的位置。
由《水浒传》中酒楼推想,《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酒楼,便有:白矾楼、欣乐楼、和乐楼、铁屑楼、清风楼、会仙楼、时楼、班楼、潘楼、千春楼、玉楼、状元楼、看牛楼等,还有以园子为名的诸多“正店”,如中山园子正店、蛮王园子正店、朱宅园子正店、邵宅园子正店、张宅园子正店、方宅园子正店等。所有这些酒楼,号称东京72楼,家家有匾额,家家匾额书法各异,又该是怎样一种风光!可惜,孟元老没有给我们留下匾额的述说。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宋代匾额用于商铺酒肆,已经相当广泛且完备。看到匾额及其附带的文字,既知字号名称,又能了解其经营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得知匾额的起源。根据现有文献,笔者认为匾额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魏;完善于隋唐,普及于宋元;繁盛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创新于当代,展望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