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第三节有关剪纸内容的论述中,我们从多个方面谈到了剪纸的具体用途,并且得知剪纸除了被用于敬神礼佛、庆典仪式之外,也被广泛用于祭祀、祈福纳祥、窗花、鞋花、节日以及民风、民俗活动等方面,用途极其广泛。剪纸的功能虽然多样,但总体而言主要涉及两个大方向:第一为满足功利性的心理需求,第二为满足非功利性的精神需求。我们接下来也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剪纸的功能。
第一,中国剪纸功利性的心理需求主要指的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驱灾祈福、多子多寿等功利性的愿望和期待,这种期待往往带有虚幻的想象。中国民众主要以三种方式表现功利性的心理需求。
首先,通过寓意剪纸进行表现。寓意剪纸大多是借助某些动物、植物、人物故事,甚至于器物的部分属性以及特征喻示人们长寿多福、避邪祛灾的美好愿望。例如葫芦浑圆的形状犹如母亲生育的肚腹,因此,葫芦成为能够孕育繁衍的母体象征,葫芦剪纸也成为喜花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来与其他象征生育的元素相结合,表达美好的寓意。婚房里的凤凰与牡丹、葫芦的组合,寓意着新婚男女的相亲相爱;盛开的牡丹花和葫芦的组合寓意新婚夫妻能够早生贵子、多子多福;而被蔓叶包围着的葫芦与送子娃娃的组合,则代表着瓜瓞绵绵、子孙昌盛、人丁兴旺,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在山西省西北一带,如果生产当天门上贴一对红葫芦剪纸,即代表着生了儿子,女儿则是以一对红梅花剪纸代表。葫芦除了有多子的寓意之外,也有辟邪之意。根据民间传说,葫芦聚集着天地之灵气,为天地之缩微,可以用来镇妖驱邪。因此在家中有新生儿诞生或有人生病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便要在门上张贴葫芦剪纸,用以辟邪除恶、保佑平安。在河北省丰宁地区,每到春末夏初的五月初一,正值百虫复苏之际,也是易患瘟病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葫芦形剪纸,它们以葫芦为外形,有的也在里面辅以剪刀、扫帚等图案,寓意除灭“五毒”。葫芦形象也常与“五毒”形象组合,传说在端午时节,神仙吕洞宾要下凡间为老百姓送药驱毒,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大门上悬挂张贴葫芦剪纸,这种葫芦与“五毒”图案的组合,要把毒蛇、蜈蚣、蟾蜍、壁虎、蝎子等“五毒”图案置于葫芦图案之中,寓意驱走灾祸,保佑全家平安吉祥。“五毒”图案除了与葫芦组合之外,也会和剪刀图案组合到一起,意即“除五毒”。在寓意剪纸中,太阳、鸡、鱼、蝶、猴子等形象代表男性,而月亮、莲花、瓜、兔子、牡丹等代表女性,因此“鱼戏莲”“金鸡探莲”“蝴蝶扑瓜”“蝴蝶戏牡丹”等图案均有男女相合、婚姻美满之寓意。
其次,通过谐音剪纸进行表现。谐音剪纸主要是取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器物等的谐音,用以象征多子多寿、祈福平安,相较于寓意剪纸,谐音剪纸更直接和容易理解。例如扇子谐“善”音,寓意善;鸡谐“吉”音,寓意吉祥;鱼谐“余”音,寓意年年有余;鹿谐“禄”音,寓意福禄;蝠谐“福”音,寓意多福;羊谐“祥”音,寓意吉祥;猴谐“侯”音,寓意高官厚禄,仕途一帆风顺;猫谐“耄”音,蝶谐“耋”音,二者谐音“耄耋”,寓意高寿;瓶谐“平”音,寓意平平安安等。中国剪纸通过谐音的方式,直接表现特定的主题,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功利性期许。
最后,是以符号的抽象化进行表现。中国剪纸中的抽象符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具有一定象征意蕴的符号系统,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不断积淀下所形成的产物。抽象化的符号也是中国剪纸的一种语言表现,它是语言的社会部分,个人既不能自己创造它,也不能自己改变它;它根本上是一种集体的契约,假如一个人想要表达的话,他就必须遵守它的全部规则。
抽象符号除了常见的吉祥动植物以及人物符号、自然崇拜符号、祖先崇拜符号、巫术符号、色彩象征符号、吉祥图形符号、吉祥数字符号、吉祥文字符号等之外,也包含数字与图形、文字与图形、综合符号等两者或多者的组合。以文字符号为例,在剪纸中文字符号多为“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帆风顺”等吉语。除此以外,文字符号有时候也会和相应的图形符号以及吉祥动植物符号等进行组合,例如“喜”字同“喜鹊”,“寿”字与“桃子”“松柏”等,同谐音一样,直截了当地表达特定主题。
中国民众千百年来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源于他们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现实的生活需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剪纸才得以世世代代地长久流传,并且能够长盛不衰。中国剪纸中功利性的心理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民众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他们勤劳、善良,敢于和邪恶抗争,勇于追求美好。
第二,中国剪纸非功利性的精神需求指的是,中国的剪纸艺人们可以在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去创造剪纸作品,中国民众再根据他们的审美评价标准、审美习惯去欣赏。这与上述提到的功利性的心理需求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即前者是以功利性的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后者则是以非功利性的自身的审美需求为主要目的,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截然不同。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剪纸能够唤起人情感上的一种审美愉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日常的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除了衣、食、住、行以及功利性的需求之外,也有着审美上的追求。中国民众对于剪纸的审美创造以及评价保留了艺术发生时期原本的现实面貌和思维观念,更反映出生产生活过程中人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探索与追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的剪纸艺人们通过创造性劳动,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将中国民众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渗透至剪纸艺术作品之中,变“真”为“美”,变“善”为“美”,反映出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审美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剪纸非功利性的精神需求也并不是被单独割裂的,而是和剪纸功利性的心理需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国剪纸的创作源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与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剪纸的非功利性的精神需求也带有朴素的生活气息,它是将剪纸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审美功能、情感表现、心理需求等方面相互融合,使剪纸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需求的同时得以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剪纸功利性的心理需求在逐渐地减弱,而非功利性的精神需求则在不断地加强。例如,能够体现中国剪纸功利性心理需求的一些民俗剪纸、节庆剪纸等越来越成为百姓生活中的装饰品,其现实的功利意义在慢慢地消失,审美意义则在逐渐增强,在逐步朝着不具备功利作用而具有审美意义的方向转变。另外,伴随着中国剪纸文化的不断传播以及剪纸的不断发展,剪纸的功能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剪纸工艺也被运用到旅游业以及建筑业等领域,向多元化定制的方向发展。剪纸工艺的现代消费者们也不单单追求只有使用功能的剪纸产品,而偏向于注重设计美感与艺术美感的“精品化”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