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国剪纸的艺术特点

中国剪纸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民俗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剪纸以纸张为基本材料,以剪刀和刻刀所创作的明快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内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国剪纸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剪纸题材的丰富化、剪纸创作的生活化、剪纸风格的装饰化、剪纸图形的意象化等四个方面。

一、剪纸题材的丰富化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既有反映现实生产、生活内容的具体形象和场景题材,也有情节生动、充满丰富想象力的传说故事。这些丰富的题材使得剪纸艺术拥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以及生活日常,反映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传达出中国民众对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的思考,更体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独特深厚的地域文化。中国剪纸作品历经千年的传承,经由数代剪纸艺人们不断的加工、创造与创新,形成了多样的题材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首先,中国剪纸可以表现自然景观中的动植物,中国剪纸以精巧细腻的技法工艺展现大自然丰富多样的形态,形式更是千变万化,其中动物剪纸就占据了很大比重。在动物题材剪纸中,不仅常见的家畜家禽被表现得生动天真,甚至连狮子、老虎、蛇等也被创作者赋予可爱稚拙的艺术形象,呈现出诙谐质朴的情趣。以动物剪纸中的老虎为例,剪纸中常对其侧面的身体、正面的眼睛进行重点刻画,因为侧面的老虎身体显得更加威风,正面的老虎眼睛则显得更加生动和神气,这种平面加立体的组合使得老虎的形象塑造显得夸张大胆。人们将虎纹剪纸贴于房屋厅堂正壁,以祈求平安。在我国陕北地区,通常由婆婆在产房门上贴老虎剪纸,寓意有老虎把门便能驱赶妖魔,保佑娃娃顺利降生。除此以外,老虎剪纸也会被贴于炕头、室内以及作为刺绣纹样绣于孩子的枕头、玩具、鞋帽之上,被奉为孩子的保护神。除了老虎,鸡的形象在动物剪纸题材中也尤为多见,由于鸡能啼叫报晓,人们常将鸡同太阳相关联。例如剪纸中的娃娃一手抓鸡、一手抓兔,鸡和兔就被认为是“太阳”和“月亮”的象征。鸡与“吉”谐音,羊与“祥”谐音,因此鸡和羊的组合图案也被视作吉祥的象征。除此以外,民间甚至把鸡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例如我国陕北地区的“抓髻娃娃”剪纸,“抓髻娃娃”中的“髻”取“吉”“鸡”之意,“抓髻娃娃”也被称为喜娃娃,有男性与女性之分,亦有男女合一的,陕北民歌中有“当院飞过两只鸡,人家好比配夫妻” 的唱词,而陕北剪纸中抓髻娃娃双手抓鸡的寓意即为“配对”。抓髻娃娃被赋予强大的生命意味,暗含生命繁衍的含义,充满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另外植物题材剪纸也十分常见,因本章第三节已有相关叙述,这里便不再赘述。

其次,中国剪纸可以展现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形象。中国民众用剪纸的形式抒发自己丰富的情感,人们日常的生产以及生活给剪纸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包括现实生活中播种、收割庄稼等劳动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涉及民风民俗的神话传说。除此之外,以民间人物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剪纸也十分重要,它们常以小说、戏剧等为素材库,剪制出的人物和场景都十分形象生动。这些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剪纸,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

这些剪纸形象历经数千年,经由每一代的民间艺人们加工创造,不仅蕴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的劳动智慧,更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虽然中国剪纸的题材繁多,范围也十分广泛,但大都偏向祈福纳祥、驱灾辟邪以及多子多寿三个方面的主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精神需求,更包罗着他们奋斗的理想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北京 白秀娥《山村人家》

二、剪纸创作的生活化

中国剪纸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一方面,中国剪纸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剪纸的发展。中国剪纸与中国民众的生活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剪纸呈现出浓烈、朴素的生活气息,以质朴的风格直接丰富和美化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间接地实现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以及审美娱乐的社会性功能。因此,中国剪纸以其质朴清新的生活化创作实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以最简单的材料和工具承载了中国不同地域民众的理想信念与民风民俗。

剪纸创作的生活化在剪纸内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平常生活中的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象,花草树木、虫鱼、飞禽、走兽等,以及人物造型、生产生活场景、几何图案等创作素材经由剪纸艺人们的处理加工而变得生机盎然,这些剪纸素材均来自现实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剪纸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将他们对于大自然、日常生活的认识或感悟以剪纸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表现,以不完全写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将剪纸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剪纸质朴天真的艺术品格,不仅仅追求形象上的美感,也传递他们的内心情感,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例如常见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鸳鸯戏水”“福禄双全”等剪纸内容,它们不仅具有形式美感,更具有特定的祝福寓意。中国民众将剪纸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以夸张、变形的构图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充满民风民俗、哲学思考、地域文化以及信仰的主题体现出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中国剪纸与中国民众生活的密切关联,使得剪纸艺术反映出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浓烈的生活之美,也体现了剪纸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显著差异。

剪纸创作的生活化特点也决定了剪纸艺术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剪纸能够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剪纸创作活动既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出中国民众的生活、情感与理想愿望,也能超越民众生存、生活的自然需求,继而与审美理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相渗透,并以此满足中国民众由低至高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从而使得中国剪纸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剪纸创作的生活化使得剪纸艺术更加能够贴合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剪纸艺术也会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剪纸风格的装饰化

中国剪纸艺术的风格源于民间艺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他们通过剪纸的造型结构、形式构图、装饰纹样、色彩表达等方面对现实生活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与处理,表达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中国剪纸风格的装饰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剪纸造型的夸张变形。相较于其他艺术种类,剪纸造型的主观性更加明显,因此在剪纸的构思和创作阶段,更加注重直观感受。剪纸造型中的夸张技法是在写实省略的基础之上,根据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有意识地对所表现对象的局部特征进行强调变形,例如常见的缩小、扩大、伸长、缩短、加粗、变细等处理方法,使得剪纸主题更加突出、艺术形象更加典型生动、剪纸作品的形式美感更加强烈,重在表现“神似”而非“形似”,增强表现对象的感染力。中国剪纸在造型上一般是以具体可视的形象出现,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但并非完全是现实造型,是忠于现实却不拘泥于现实的真实体现。在对表现对象进行夸张变形处理的过程中,中国的剪纸艺人们化繁为简,结合事物和物体原有的形态进行再创造,使得最终的画面既能体现出现实生活,又具有神话般虚幻的浪漫色彩。例如在动物剪纸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所描绘对象的物象特征,表达创作者的生活理想、精神追求以及审美感受,剪纸艺术家们会以旋涡状的花纹夸张表现动物身上的毛皮效果,这样既使得原本普通的动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又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又如抓髻娃娃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抓髻娃娃剪纸在造型表现上常令人物与鸟、鱼、鸡、兔子、莲花等形象组合,暗示人们的生殖崇拜和生殖意向,其中的鸟、鱼、兔子等形象常与人物大小相当,这样的夸张变形处理方法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中国剪纸的夸张变形手法也是促使中国剪纸艺术由“真”向“美”“善”演变和深化的重要手段,它以真实生活情景为素材,以长期的剪纸实践为途径,最终构成中国剪纸独特的艺术表现。

第二,剪纸构图的平面化表达。受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的限制,剪纸艺术很难表现立体的视觉感受,剪纸构图多以平面化呈现,它不以创造视觉上的真实场景为目的,而把三维空间的物象限制在一个平面之上,多采用最能展示形体全貌以及特征的侧面。中国剪纸的平面构图灵活多变,既有不受时间、空间和物体本身自然形态的限制,将自然中的立体关系表现为不追求空间纵深的平视视角的构图形式,也有结合平视与其他视角的现代立体派构图风格。一般情况下,中国剪纸构图表现中的形象以平视视角为主,这与西方绘画中以“近大远小”表现空间与时间的焦点透视法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剪纸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真实情境中远近和前后的纵深变化,或将剪纸内容中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故事场景均摆在一个平面上,处理为平面排列,或将剪纸作品中的远景、中景和近景放置于同一平面之上,将结构理想化,使其充满整齐的秩序美感。以画面的繁简疏密作为处理构图的主要标准,使得最终的画面呈现出生动而饱满的艺术效果。剪纸构图除较常见的平视视角以外,有时也会将平视与其他视角结合,创造出一种立体化的独特的审美效果。例如在同一个剪纸作品中,人物形象采用平视视角,花卉以及瓜果等形象采用俯视视角,这种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结合,让剪纸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也使得剪纸形象的特征更加具有代表性。剪纸的平面化构图避免了剪纸作品中复杂的透视关系,使得剪纸画面更加清新明快,也更加有利于对剪纸中的内容进行夸张变形,对剪纸中的纹饰以及色彩进行表现。

第三,剪纸色彩的主观性表现。色彩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表现语言,在视觉上造成的冲击力最为直接和强烈,具有极强的情感表现力。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代表形式,其色彩追求鲜艳明快、对比强烈,不受物体本身固有色以及条件色的限制,具有极强的主观表现性。我国的剪纸艺人们最擅长以原色的强烈对比来表现剪纸艺术丰富的内在精神。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受中国传统礼教、习俗以及信仰的影响,具有一套独特的色彩使用标准。一般情况下,单色剪纸在色彩表现上基本为红色和黑色,如若组合,则会按照中国传统趋吉避凶的观念,以五行生五色的方法,对青色、赤色、黄色、黑色、白色等颜色略加以变化。如遇丧事则多用素色,例如白色、蓝色等,具有哀悼的意义。金色和黄色常用来象征尊贵、神圣,源于中国古代农业民族的“敬土”思想,被视作君权的象征,因此剪纸中的金色和黄色常见于仙佛图案或者礼佛敬神的宗教环境及对象。剪纸的基本色彩主要为红色,大多用于礼仪、节庆活动以及器物家居装饰等方面,取其吉祥、喜庆之意,在中国剪纸色彩中,红色最能体现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在视觉感受上,红色所带来的冲击力相比于其他色彩也较为强烈,更容易唤起人们激动、兴奋的情绪。另外,绿色、橙色、紫色、粉色等色彩也会被用于一些礼仪场合、节庆等的布置与装饰中,常与红色进行搭配使用,起到陪衬与呼应的作用。剪纸色彩中的主观性除了体现在用色的要求之外,地域性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一定地区以内的剪纸在其色彩表现方面也相对稳定。

在色彩搭配上,剪纸借鉴了民间美术的配色规律,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有“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等配色秘诀,中国的剪纸艺人们遵循用色少、纯度高这一原则,追求剪纸艺术中色彩的赏心悦目以及适用性,最终形成中国剪纸色彩浓烈艳丽、对比强烈的特点,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中国剪纸艺术在色彩表现上一般不考虑所表现内容的真实色彩,而是凭借生产生活经验以及独特的审美直觉大胆地进行自由发挥和创造,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向。以剪纸中的鱼题材为例,生活中的鱼并不都是红色的,大多为黑色、紫色,但在剪纸艺人的色彩趣味追求下,鱼常常被表现为具有主观意向选择的红色,红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有喜庆、吉祥、红火、幸福等寓意,也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中国剪纸中的色彩随着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主观情感变化而有所不同,剪纸色彩的主观性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重意象、轻写实的创作思想,这是中国剪纸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定式,更是剪纸艺术美的中国式表达。

四、剪纸图形的意象化

“意象”这个词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意象”这一词由来已久,但真正意义上被提出则是在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并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意象主要指的是客观物象经由创作主体的情感创造活动而得到的一种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融合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含义以及意味的艺术形象,“意”即为思想观念,“象”则是事物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运用意象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融合,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具体体现,“物”有形而“意”无形,“物”有限而“意”无限。意象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情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想象最终使得艺术形象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剪纸图形的意象化呈现指的是,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在经过剪纸艺人的情感加工和艺术创造劳动之后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剪纸艺术形象。民间艺术从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萌生到有意识的创制加工,本质上就是民众的情感由宣泄或自然表现向着艺术表现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形式和形式感产生、获得、把握、发展、完善的过程。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一,剪纸图形的意象化表明了中国剪纸艺术的创造者们对于主观情感和主观世界的重视,以及对自然情感选择、改造和修正的关注,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具有东方风格的审美习惯。

中国的剪纸艺人们以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与事物为原型,并将自己的情感意趣、气质个性融入其中,以剪刀、刻刀、纸等为媒介,在剪纸活动中完成直接的主观意象表现。当然,他们在剪纸图形意象化的完成过程中,对于同一种物象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展现。以剪纸作品中的龙形象为例,在河北蔚县剪纸中,龙的形象常作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与“凤”形象组合在一起,“龙凤呈祥”形象出现较多。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地区的苗族认为龙能主宰风雨,牛负责耕地,二者都关系到人类的农业生产以及人的衣食,因此他们认为牛与龙的形象是相通的,可化为一体。在台江苗族剪纸中,龙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牛头龙身,并有着一对雄伟的大角,造型憨厚。且台江剪纸中龙的形象富于变化,附身于蜈蚣为蜈蚣龙,附身于鱼为鱼身龙,附身于蚕为蚕龙,附身于人为人头龙。除此以外,台江剪纸中龙的形象还包括双头龙、蛇龙、水牛龙、盘龙、叶身龙、九翅飞龙、狮体龙、花身龙、花树龙、山龙等,形式多样,充满着浓郁的神秘色彩与浪漫色彩。黄河三角洲地区,龙的形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草龙”,二为“官龙”。“草龙”为当地老百姓心目当中的龙的形象,龙头似人脸,龙身似蛇身,造型简洁,这种“人首蛇身”的造型接近于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形象。“官龙”常以马的脸、鹿的角、鱼的鳞片、鸟的爪子、蛇的身体等为组合,类似于我国汉代时期“九似” 的龙的形象。

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 ,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中国剪纸艺人们的情感意识是剪纸作品艺术表达的根本,加之夸张、变形以及其他技法等的刻意加工,最终,剪纸作品既能展现出表情达意的意象造型,又能将剪纸艺术的技法价值应用至最大化。从剪纸作品的题材选择、技法呈现,到剪纸作品的内涵体现,均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中国剪纸艺术将多种物象以“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标准进行重塑,将生产生活中的自然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出中国剪纸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 utWRyvB0tMJB4C/+DN4+qShiztkqzF+tG4SOhMyQ54AfePqW0O5FNTO9zPJaxF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