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剪纸的内容与题材

中国剪纸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中国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汇集和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见闻和审美理想,反之也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独有的美好情趣。虽然中国各个地区的剪纸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文化差异和审美风格,但就剪纸的内容而言,主要以下述四类为主流。

一、神话传说类

这类题材的剪纸在中国剪纸中占据着较大比重,并且内容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以及传说,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所形成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图腾崇拜。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先民在对自然界以及宇宙的观察中逐渐产生主观意识和创作思维,神话传说就是在祖先们的想象和美好愿望下产生的,也反映出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神话传说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以其精彩丰富的故事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广为流传,中国剪纸便是一种常见的传播形式。

中国先民剪制神话传说类剪纸,通常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为祭祀,或将祭祀对象化为具体的神的形象,这个形象往往是人们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与神话内容所创造出来的,并以剪纸作为祭祀对象的表现形式;或是与祭祀活动有关,例如我国元明之际的浦江剪纸,元末明初时期浦江的大文学家宋濂曾在明洪武年间所作《哀王御史》一诗中写道“剪纸难招御史魂”,就表明了浦江剪纸可被用作祭祀祖先、神仙等所用贡品的装饰物。第二为崇拜,通过在剪纸中表现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情节,以显示对正义、美好的不懈追求,例如《钟馗捉鬼》《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是常见的剪纸题材。第三为吉祥寓意,即通过剪纸将生活、个人喜好与现实当中的物象相结合,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例如剪纸作品中常有“龙凤呈祥”“葫芦生财”“牛郎织女”“麒麟送子”等内容。剪纸作品中对于神话传说题材内容的应用也使得神话故事与传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流传,这些传统民间故事通过剪纸这一表现手法,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方面,剪纸艺术通过巧妙的构图、多变丰富的线条以及绚丽的色彩表现出了人们想象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仙境,一些作品则力求画面的变化和动态,《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另一方面,神话传说题材的剪纸作品在叙述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对个人精神和意志的表现,以彰显剪纸艺术作品的道德训诫和教化功能。优秀的剪纸作品在充分展现剪纸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极大程度上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剪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被迫分离,但他们的情谊最终感动天地,二人相继化为彩蝶翩翩自由飞舞,也表现出人们对于忠贞美好爱情的向往;《精卫填海》更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民俗民风类

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风是自然和时序的统一,是中国习俗文化与生活日常的展现。它既是人类生活生产经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积累与传承,又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与规律的认识及其应对方式的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我国的民俗民风伴随着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和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剪纸艺术作为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在我国的民俗以及日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俗民风类剪纸涉及内容广泛,主要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方面,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生产生活类题材是剪纸艺术最长于表现的题材。自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开始,中国的先民们便创作了一系列有关当时生产生活的作品。至魏晋南北朝,在岩壁、画像石以及画像砖上更是留存有大量的以采桑、耕地、播种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为创作主题的绘画内容。虽然,我们对于最早表现生产生活场景的剪纸作品已无从考证,但诸如石器、陶器、岩画、壁画等远古的艺术形式为中国剪纸的延续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使得剪纸对生产生活内容的描绘成为可能,最终,现代剪纸中对于生产生活题材的描绘已经屡见不鲜。例如位于辽西走廊东北端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剪纸作品中展现的打铁、下大酱、做豆腐、编炕席、拧麻绳、打太平鼓、行见面礼等内容就如实反映了满族人民传统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第二,岁时节令方面的内容。岁时节令主要包括四季时令、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生肖等方面的内容,反映出中国民间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四季时令作为古代的物候历法,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人民将剪纸与四季时令相结合,不仅用剪纸记录了与四季时令相关的活动,也使得剪纸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以立春为例,我国魏晋时期继承汉代遗风,便有在立春日剪彩做幡的习俗,南朝梁宗懔曾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或错缉为幡胜,谓之春幡。”后来也以“剪燕”作为咏立春日之典故。到了唐代立春时节,剪春胜的习俗就更为普遍,样式也逐渐丰富,还增加了很多诸如枝叶、花朵等植物剪纸图案,贴于屏风、缀于花下或戴于发髻之上,用作消灾除邪。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剪纸涉及春节窗花、门笺、元宵灯花等。作为中国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春节,时间从农历腊月二十八持续到来年正月十五,在这期间要贴窗花、挂春幡,民间谚语也写道:“二十三扫房屋,二十八贴花花。”“花花”便是窗花剪纸,人们将剪好的窗花贴于窗格、灶花贴于灶台墙上、门笺贴于门楣,象征一年的开始和喜气。除此之外,人们也会在其他节日剪纸,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剪纸贴彩灯;清明节剪纸钱样式,以贡品和祭品上的剪纸装饰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端午时节剪葫芦花为祝福,贴于水缸边缘或门栏之上,并以“五毒”(蜈蚣、蟾蜍、蛇、蝎、壁虎)剪纸窗花寓意灭虫消灾、辟邪祈福;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们便会聚到一起,剪牛郎织女、鸳鸯等成双成对的剪纸形象以供奉牛女星神,祈求美满姻缘;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会剪月宫蟾兔、嫦娥奔月等形象供奉月神,祈求安康团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会剪重阳旗以及彩花互相馈赠,或佩戴或插于发髻,以驱邪祈福。

●元宵灯花

生肖亦称“属相”,我国古人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结合用于纪年,十二生肖分别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动物纪年的方法可追溯至黄帝时期,《事物纪原》中记载:“事始曰: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兽属之。”生肖图案自古以来便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等上作为纹饰被传播,在这其中应用最普遍、流传最广泛的传播载体当属中国剪纸。以十二生肖中的兔子为例,兔生肖与月亮有关,“兔辉”就是指月光,因一天中的凌晨五时至七时为卯时,这一时间段月亮仍挂于天边,因此古人便将卯时与兔子结合称为“卯兔”。《说文解字》中也记载:“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因此卯兔剪纸也代表无限的生机,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生肖剪纸应用广泛,常被运用于婚庆、寿庆生日以及贺岁祝福场合。当然,随着生肖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生肖剪纸的纪年功能已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它的吉祥意蕴,这也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剪纸艺术家们对生肖剪纸情有独钟,进而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

第三,民间信仰方面的内容。民间信仰又被称作“民俗信仰”,是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民间信仰包括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鼠文化剪纸就集中显现了中国老百姓对于老鼠这一生物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民俗剪纸中,鼠文化是非常常见的主题。根据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我们所生活的天地最初是被老鼠所咬破,因此气体得以开始流动,阴阳分开,民间俗称为“鼠咬天开”。又因老鼠繁殖能力极强,并且后代成活率高,因此在剪纸作品中老鼠也常常被当作繁衍子孙的代表,例如我们在剪纸作品中常见有老鼠娶亲、老鼠联姻、老鼠嫁女等内容。

在我国的西南以及东北地区的民俗信仰中,神秘而又古老的巫俗传统文化尤为普遍,这也成为当地剪纸的重要内容。以南方的傩戏文化为例,由于傩事活动包括纳吉驱鬼,傩剪纸被赋予神圣的力量,成为巫俗仪式中送病、招魂以及辟邪的重要道具,因此,该类剪纸作品也常常用于某些地区的民间驱鬼、送病等封建习俗中,并且以剪纸小人等形式参与巫术活动。比如,一些地区的民众会以《送病娃娃》《驱邪娃娃》《招魂娃娃》等相关作品表现灵魂崇拜。此外,还有苗族剪纸《蝴蝶妈妈》等作品展现祖先崇拜等。

第四,婚丧嫁娶等人生仪式方面的内容。中国剪纸自形成之初便与中国民俗中的婚丧嫁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类剪纸包括常见的婚庆民俗剪纸,例如婚俗喜花等;孩子满月所用的喜蛋贴纸;以寿字等为代表的祝寿图案剪纸;以及丧葬民俗中的丧俗祭纸剪纸;等等。

婚庆民俗剪纸以喜花为代表,喜花的内容包括双喜图案、喜鹊、鸳鸯、比翼鸟以及其他吉祥图案。喜花作为一种吉祥剪纸,常出现于女儿出嫁场合,尤其在古代,女儿出嫁之时,父母等家人会在其嫁妆箱、红盖头以及鞋面等贴上喜花,祈求幸福美满、吉祥安康,因此喜花又被称为“嫁妆花”。喜花的使用也较为简单,根据个人喜好粘贴或直接安放于日常用品之上。喜花剪纸以丰富的造型图案表现对结婚新人的祝福,既装饰了环境,又很好地渲染出喜庆气氛。婚庆剪纸内容除了形状各异的“喜”字还包含“龙凤”等图腾符号,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以“龙”为图腾的西方部落打败了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族,从而使得中国大地的东西两个部落得以融合,进而产生“龙凤呈祥”等吉祥纹饰。也有说法认为“龙凤呈祥”与我国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有关,据说虞舜时期天下大治,乐官夔谱写《九招》之曲呈献,演奏过程中有金龙和彩凤同时现身,腾云驾雾而来。龙至代表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代表国家安宁、国富民强,龙凤呈祥常被用来形容吉庆之事,后来也逐渐被赋予了夫妻之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的意义。

寿花剪纸大多以寿字为主体,也辅以寿星、麻姑祝寿、松鹤、蝙蝠(福)、鹿(禄)、桃子等图案,象征长寿健康,常用于祝寿、庆贺场合。其中的寿字造型以团寿纹、长寿纹、花寿纹等经由笔画变化而成的图形式样出现,或单独装饰,或搭配其他事物,其中就以与五只蝙蝠组合搭配而成的“五福捧寿”团花剪纸最为常见。

丧俗祭纸剪纸以供花最具代表性。自古以来丧葬礼仪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以剪纸这种形式来祭祀或者装饰祭品,祭奠祖先或缅怀亲人。供花大多取吉祥寓意,有糕点花、聚宝盆、摇钱树等内容。在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在丧葬习俗中,会在冥枕上贴牡丹图样剪纸,在冥鞋上贴莲花图样剪纸,借以象征死者的富贵和清白,也是对死者后代富贵安康的一种预示和祝愿,流传于山西地区的谚语“头枕牡丹脚蹬莲,后辈子孙当状元”便是说的这一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现代生活中除了春节还保留有剪纸的风俗,其他传统的民俗节日已很少涉及剪纸这一活动。另外,随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习俗活动等日渐被冲淡,有着民俗民风元素的剪纸也在日益减少。这也给当下剪纸的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对剪纸艺术进行选择性继承,如何将剪纸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剪纸进行创新,将会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生活实用类

生活实用类剪纸来源于生活,通常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印记、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的外在显现。生活实用类剪纸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装饰家居类、兽畜鸟禽类以及花卉植物类等。

第一,实际应用类。实际应用类剪纸主要是指诸如鞋花和鞋样、帽花、衣袖花、枕头花、围涎花等绣花底样以及其他用于生活实用目的的剪纸。

鞋花是中国民间用来装饰鞋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剪纸形式,可以作为鞋面刺绣装饰底样使用,其中位于鞋头部分的称为“鞋头花”,鞋头花以小团花、半圆形散花为代表。位于鞋子前面的装饰底样为“鞋面花”,鞋面花常以根据鞋面形状剪成的月牙形为主。位于鞋帮之上的装饰底样为“鞋帮花”,鞋帮花的位置指的是从鞋头花的两端位置延伸至鞋帮的部分。位于鞋垫之上的装饰底样为“鞋垫花”。在鞋花剪纸作品中常常会采用对称的传统结构方法,例如鞋花剪纸作品《二虎争头》便是这样的形式,即鞋花正面为一个完整的虎头,两边为虎身,装饰于鞋子之上,无论从哪边来看,都是一只完整的老虎剪纸,形象生动,充满生气。另外,鞋花剪纸也有满底式,即整个鞋帮被连绵的纹样所布满,寓意情思连绵不断,多用于女性婚后的鞋子。除了鞋花,在中国妇女的剪纸收藏中,鞋样也尤为普及,因为她们在做鞋的过程中需要先将设计的鞋样剪出,再依据鞋样进行剪裁,鞋花和鞋样剪纸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鞋花剪纸的材料多以细腻而富有韧性的白色绵纸为主。

帽花即装饰于帽子之上的一种花饰,在我国的唐代以前已经出现,帽花剪纸是一种用作帽子刺绣装饰底样的剪纸形式。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每当有孩子出生、满月、周岁以及老人贺寿,家人常以做工精美的帽子、鞋子、衣物等相赠并予以祝福,帽花剪纸便应运而生。帽花作为帽子刺绣装饰的最佳范本,其样式丰富多样,生动别致。有寓意生命力旺盛、茁壮成长的老虎、狮子等内容,有除害辟邪、祛病消灾的“五毒”题材,也有五子登科、多子多福、蟾宫折桂、福禄寿喜等祝福内容。帽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体现了中国传统剪纸工艺技术的高超,更饱含了中国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衣袖花,顾名思义,是指用于衣袖部分装饰底样的剪纸形式,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使用在衣袖部位的一种剪纸刺绣艺术形式,有的地区也会将衣袖花缝制于裤脚之上。衣袖花刺绣剪纸多为扁方形,画面构图灵活多变,包含对称、放射以及连续式样等,内容多由花鸟纹饰、吉祥纹饰或者龙凤纹饰构成,画面灵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貌。

枕头花又被称作“枕顶花”“枕花”等,即用作枕头刺绣底样的剪纸,中国老式的枕头多为长方形,两头方形的部分为枕顶,刺绣常在枕头的枕顶部分进行。枕头花剪纸多以毛边纸或连史纸剪成,大多为方形,画面构图饱满协调、舒展匀称,内容多是以人物、祥禽瑞兽、花卉等为主的吉祥喜庆题材。

围涎花也被称作“涎兜花”“围嘴花”等,是用作围涎刺绣装饰底样的剪纸。围涎多用于孩童,常围于小孩脖颈之上,是具有防止幼儿口水玷污衣服、保持幼儿衣服清洁作用的一件实用类物品。围涎花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圆弧状、如意形、菱花状以及动物形等;题材内容丰富,既有荷花、牡丹、艾草等植物花卉,又有猪、老虎、狮子、狗等常见的动物形象,亦有“五毒”“艾虎”等组合纹样。围涎花形象大方、造型简洁质朴,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既充满着孩童的稚趣与天真,又不失艺术之美。

第二,装饰家居类。装饰家居类剪纸是指用于室内装饰的剪纸,在民间剪纸中占据着很大比重。早在我国的汉、唐时期,民间妇女便有用彩帛或金银箔剪成花鸟、方胜等贴于鬓角为饰的传统,经过后来的逐步发展,大家在节日里常以各种色纸剪成动物或者人物贴于窗户,是为窗花;贴于门楣,是为门笺。除了窗花、门笺,装饰家居类剪纸还包括墙花、顶棚花、家具贴花、影灯等,既装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又丰富了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内涵。

窗花是指一种贴于窗户上用于装饰家居的剪纸,集装饰性、审美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寄托着中国民间百姓辞旧纳新、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较为普遍。另外,窗花也是民间剪纸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也最为普及的一类。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每逢元旦或者春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中国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便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窗花主要有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浮雕窗花三种,其中单色窗花多用大红纸剪刻而成,应用范围较广,也较为常见。彩色窗花有染色和衬色之分,染色窗花色泽艳丽、先刻后染,以河北蔚县所产最为知名;衬色窗花常以金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再背衬以各色彩纸,因而显得绚烂夺目,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知名。浮雕窗花将剪纸中的剪刻技术与纸的折叠工艺融为一体,流行于我国的青海、甘肃以及陕西的局部地区,具有浮雕般的视觉效果。窗花的造型受窗棂多样性的影响而不拘一格,有圆形、方形、菱形、条形、四角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表现题材以及内容也十分丰富,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人物故事、植物花卉、祥禽瑞兽等均有涉及,不仅美化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环境,更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窗花

门笺是中国传统节庆时候张贴于门窗横梁之上的一种剪纸类别,寓意“拒穷”、迎福,在我国各个地区广为流传,因为地域的差别有多种叫法,又被称为报春条、年彩、挂千、挂钱、挂签、吊千儿、吊千、吊笺、花纸、纸挂、门吊、门挂、活门钱、罗门钱、过门钱、过门笺、萝卜钱等。“门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关于贴门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有的认为贴门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来年的期待,还有的认为贴门笺可以驱除瘟疫以及灾祸等,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贴门笺可以增加除旧迎新的欢乐氛围,取门笺吉祥欢乐之寓意。门楣上悬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这种习俗大多被认为是从我国唐宋时期的“春幡”演变而成,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是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以罗为之;近臣皆加赐银胜。” 至我国清代时期,门笺艺术已正式形成,清人周宝善曾题年俗诗云:“先贴门笺次挂钱,撒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笤帚,扫房糊窗算过年。” 门笺形状多为长方形,大多以红纸刻制而成,由左右边框、中心膛子部分和下垂穗子构成。由于门笺悬挂于门楣之上,因此要求边框要宽,以能承受一定的垂力,穗子要飘逸,以求美观和装饰性。中心膛子部分是门笺的主体,剪刻内容多以吉祥用语、祥禽瑞兽、十二生肖等为主,其中吉祥用语常以“万事如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金玉满堂”“风调雨顺”等四字词语为多。在以花木动物图案为主的门笺中,又常见鹿、莲花、蝙蝠、鱼等形象,以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吉祥寓意。门笺的色彩搭配非常丰富,有单色门笺、五色门笺、染色门笺和套色门笺。门笺在张贴时或一张一字,或一张一个内容,一般张贴一张、三张、五张或七张等单数,颜色或单色大红,或大红、黄色、绿色、粉红、深紫色五色门笺搭配张贴。春节时节,门笺常搭配红色春联以及门神画,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彩色印刷以及电脑雕刻技术也被不断运用到门笺剪纸制作中,磁性剪纸材料以及植绒材料的出现也不断丰富着门笺艺术的种类,门笺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也以新的面貌拓宽着自己的应用市场,成为人们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传递美好期望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

墙花是指一种贴于室内墙壁上用以装饰居室的剪纸形式,与上述窗花相呼应。一般来讲,墙花没有固定的位置,因而它比窗花更具灵活性,很少受到大小以及形状的限制,以厚重、粗犷的剪纸居多。并且通常哪里需要就贴哪里,例如贴于炕边的即为“炕围花”,贴在灶边的为“灶头花”,贴于天花板(顶棚)的为“顶棚花”,贴于房屋四周墙壁的为“墙花”。

炕围花又被称为“炕围子”,常见于北方农村地区。为了取暖,人们通常会在屋里墙角两面靠墙的位置修筑土炕,下面烧火以取暖,墙面以“炕围子”装饰,炕围子有的以布料制成,有的以剪纸作为装饰。炕围花的尺寸比较大,高者可达四五十厘米,以方形居多。炕围花既有单色形式,也有彩色形式,内容上多以花鸟虫鱼、民间传说或戏剧人物等图案为主,造型上有的以单幅呈现,有的以组合呈现。炕围花不仅起到装饰墙面的作用,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灶头花即贴在灶边墙上的一种剪纸形式,灶头花内容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纹样,也有“连年有余”“鱼跃龙门”等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字。顶棚花主要用于节日、结婚新房的布置或乔迁的新居之中,在我国西北地区,窑洞顶上的剪纸装饰被称为“窑顶花”,与顶棚花性质相似。顶棚花幅面较大,多为大幅剪纸,其整体布局要求对称,中间多以圆形、方形、菱形等大团花为主,四周以花卉或几何形纹饰进行装饰。由于顶棚花位于室内的正上方,只有仰视的时候才能看到,所以要求顶棚花的图案之间一般要相关联,以起到在视觉上扩大室内空间的作用。剪贴墙花的习俗,最典型的要数山西省西北地区的静乐县农村。农闲时分,静乐县农村的妇女们都会开始剪制墙花,她们结伴串门观赏品评并以此为礼物互相馈赠。每当春节将至,她们就会把准备好的墙花贴于居室干净洁白的墙壁之上,直至正月过后揭下墙花收藏以备来年再次使用。这种剪贴墙花的习俗每年反反复复,也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节日习俗。

家具贴花在我国南北方都较为盛行,主要用于室内家具物品以及其他陈设。家具贴花对图案的要求是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并且要有一定的寓意,例如在厨房家具上要贴“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等内容,在梳妆台、衣柜、床头柜等家具上要贴“福”“禄”“喜”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除此之外,水缸、米缸等盛物器皿也常以剪纸贴花装饰,一般情况下以鱼(“鱼”谐音“余”)作为装饰内容,在水缸上贴鱼寓意如鱼得水,取有鱼必有水、源源不断之意;在米缸上贴鱼则寓意连年有余。在我国山东的胶东地区,多用花鸟纹样的连续图案、花蝴蝶等纹样装饰室内摆放的盆、缸等器具,这不仅装饰了器物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室内环境。

影灯又被称为走马灯、转灯,是以纸糊成的、根据热学原理制造的一种灯具,是一种观赏用的花灯,常用于元宵节、中秋节等。影灯上部装有叶轮,叶片立轴上以各类剪纸形象装饰,当下部底板的蜡烛被点燃后,烛火的热气便会上腾,从而带动轮子转动,剪纸的影子也会被映射在影灯之上,如同演绎故事一般团团不休、往来不停、交相辉映,极具美感和意境。影灯剪纸的内容常以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戏剧中的形象和故事为主。

第三,兽畜鸟禽类。兽畜鸟禽类剪纸是指以生活中熟知的动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剪纸类型,由于动物形象多样,特征复杂多变,我们一般会把兽畜鸟禽类剪纸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兽畜类剪纸,二为鸟禽类剪纸。

兽畜类剪纸以猪、狗、牛、羊、马、猫、鹿、虎、兔、狮等为题材,在生活装饰中应用较广,对兽畜类剪纸进行创作设计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四点。

首先是对不同兽畜的基本形的把握。兽畜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一般包括头、躯干、四肢以及尾部四部分,因此在描绘它们的基本形时要把握它们的共同结构。例如,大多数兽畜类动物头部为圆形,躯干为椭圆形,四肢为长方形,尾巴大多呈线状或条束状。此外,还要在把握兽畜类动物基本形的基础之上对它们的头部、躯干、四肢或尾部进行夸张表现,以使它们的形象特征更加生动。

其次是对兽畜类动物不同特征、动态以及外形的把握。在对兽畜类动物进行形象设计时,我们还要关注到不同动物的局部特点和动态特征。以猪的形象特征为例,猪在我国传统剪纸里常被视为富贵吉祥的象征,也经常会有“猪年富贵”“财猪赐福”“肥猪拱门”等题材的剪纸作品,因此在对猪的特征和动态进行表现时,就要关注其硕大的耳朵、特征明显的鼻子和嘴巴、圆滚滚的身体以及憨态可掬的动态。又如牛、羊、鹿的共同特征是头上均有角,但它们头上的角却各有特点,其中牛角相比羊角和鹿角而言更加粗壮,羊角纤细,而鹿角则是分叉状态。兔子的明显特征则是短尾巴、长耳朵,眼睛一般圆而大。掌握了兽畜类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动态,便能够对它们的外形有更准确的表现。

再次是对兽畜类动物身上花纹的把握。兽畜类动物身上的各种花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装饰和强调作用,一般而言,旋纹、锯齿纹、月牙纹、云纹等花纹在兽畜类动物剪纸装饰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兽畜类动物的头部以及关节处以旋纹进行装饰,以强调动物在奔跑时的速度感;动物身上的锯齿纹用来表现它们的毛发、鳞甲以及斑纹特征等;月牙纹则用来表现动物的五官以及皮毛纹路。

最后是对兽畜类动物剪纸所传递出的吉祥寓意的把握。剪纸中的兽畜类动物元素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寓意。以牛为例,作为人类驯养六畜中的代表,牛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一年的时节中,牛在开春之后便下地耕田,因此牛也被认为是“耕作”以及“春天”的象征。立春日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春牛节,这天也会有很多以牛为主题的剪纸出现。牛除耕种之外,也有纳福驱邪的作用,例如端午时节贴于门上的牛剪纸便是这一用途的体现。另外鹿谐音“禄”,也与“六”谐音,寓意高官厚禄、六六大顺;狮谐音“仕”,狮子滚绣球也象征祛祸祈福、子孙繁盛;猴谐音“侯”,相传食以仙桃可长命百岁,寓意长生不老、加官封侯。兽畜类动物在剪纸中经常被赋予吉祥如意、顺遂安康等寓意。

鸟禽类剪纸以鸡、鸭、鹅、喜鹊、鸳鸯、孔雀、凤凰、仙鹤、燕子、鸿雁等为题材,鸟禽类剪纸也是剪纸艺术家们一直以来乐此不疲的创作对象之一。在剪制以鸟禽类为主题的作品时,既可以单独图案呈现,又可以对称的方式来表现,取“成双成对”之意。我们还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不同鸟禽的基本形的把握。鸟禽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主要包括头部、躯干、翅膀、尾部以及腿爪等五个部分,在描绘它们的基本形时要把握它们的共同结构,例如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头部表现为圆形,躯干部分表现为椭圆形,鸟禽的翅膀部分为叶形,大腿部分为半圆形,小腿以及爪子部分为线形。除此之外,在把握鸟禽类动物基本形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适当的夸张,以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沈阳 吴新德《归》

●安徽 方军化《白鹿图》

其次是对鸟禽类动物的不同特征、动态的把握。除了对鸟禽类动物基本形的描绘,我们还应抓住不同类型鸟禽类动物的局部特点进行表现,例如鹅、鸭子以及鸳鸯能够在水中划行,脚上都有蹼,且嘴部均为扁嘴造型。但不同的是,鹅、鸭的颈部较为修长,鹅的额头部分长有肉瘤,相比于雌鸳鸯,雄鸳鸯的翅膀向上弯的时候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另外,喜鹊的尾巴长,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有了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动态的认识,在对鸟禽类动物进行刻画时就会更加准确了。

再次是对鸟禽类动物身上花纹的把握。鸟禽类动物身上的剪纸花纹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具体要求,但有一些常用的表现方法。例如,它们的眼睛一般以圆形纹或者月牙纹进行表现,身上覆盖的羽毛以及翅膀部分以锯齿纹进行表现,尾巴以柳叶纹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剪刻鸟禽类动物身上装饰花纹的过程中,我们要使设计的花纹能够与它们飞翔、活动时的羽毛运动规律以及身体动态相呼应,增加画面的灵动性。

●云南 樊涌《雨中情》

最后是对鸟禽类动物剪纸所传递出的吉祥寓意的把握。一方面,鸟禽类动物本身能够传递出吉祥寓意,比如喜鹊代表喜事,鸳鸯用来比喻恩爱、志同道合的夫妻,燕子象征冬去春来的喜悦,孔雀开屏则喻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等。另一方面,鸟禽类动物剪纸在造型上常与花卉纹、植物纹以及文字进行组合,比如常见的“喜鹊登梅”“鸳鸯戏莲”“杏林飞燕”等题材,传递出人们祈福纳祥、祈求生活美好的强烈愿望。以“喜鹊登梅”这一组合为例,喜鹊名字带有吉祥之意,民间更是有“喜鹊登梅,喜上眉(梅)梢”这一说法,因此人们常将喜鹊与梅花进行组合,以喻示喜鹊声到、喜事降临。又如“杏林飞燕”是由“杏花”和“燕子”组合而成的吉祥纹样,杏花在每年的三月份开花,这一时期正值古代科考,因此杏花被称为“及第花”,另外“杏”谐音“幸”,“燕”亦谐音“宴”,暗喻幸运美好、状元及第。蝙蝠本身造型并不优美,但由于“蝠”与“福”谐音,于是我们常见的剪纸上的蝙蝠形象便成了“有福”“福气”的代表,五只蝙蝠组合的形象便被称为“五福临门”。

第四,花卉植物类。花卉植物类剪纸是以花卉植物等为表现内容的剪纸形式。花卉植物类剪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它们或以独立形式存在,或与兽畜鸟禽类剪纸、文字等组合。花卉植物类剪纸主要包括花草类剪纸、树木类剪纸和蔬果类剪纸三个类别。

花草类剪纸主要是对牡丹花、桃花、梅花、菊花、杏花、莲花、长春花、桂花以及藤蔓植物等植物纹样进行构图组合的剪纸形式。这些植物大多属于双子叶植物,在剪纸中主要表现老百姓对富贵平安、子孙繁衍以及前程似锦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富贵万代”主题剪纸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由牡丹花和蔓草卷所组成的图案,牡丹代表着富贵,被视为好运和繁荣的吉祥物,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其诗文《赏牡丹》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将牡丹誉为雍容华贵的“百花之王”。而蔓草卷就如丝丝缕缕的蔓带,谐音“万代”,喻示富贵长长久久,绵延万代而不衰,蔓草连绵不绝也象征子孙繁衍,因此也暗含富贵多子的美好愿望。二是在正“万”字上系一条带子,再配以牡丹纹饰,也寓意着“富贵万代”。除此以外,兰花代表坚贞不渝、高洁和典雅,和菊花、竹子、梅花等被称为四君子,《孔子家语·六本》中记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指出兰花象征着人高洁的品质。莲花亦称荷花,与“和”谐音,寓意吉祥、祥和和吉利,佛教中的八宝吉祥纹便以莲花为首,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和合二仙”不仅喻示着家庭和合,更被视作和谐社会、和平世界的象征。莲花也象征清白、高洁,北宋学者周敦颐曾在其议论散文《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赞美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梅花象征着深沉、坚韧和高风亮节,百合象征百年好合,菊花象征高雅淡泊。中国剪纸元素中的花草类纹饰,以其特有的深厚意蕴成为历代剪纸艺术家们喜爱的创作素材。

树木类剪纸以生活中常见的柏树、松树、杨树、柳树等为表现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柏树代表坚韧、庄重和肃穆,松树代表长寿和坚韧不屈,松柏坚贞不屈的品质使得它们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时常赞颂的对象,也成为中国古代画家以及剪纸艺术家们热衷表现的内容题材。《论语·子罕》中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晋代女诗人谢道韫也在其《拟嵇中散咏松诗》中说:“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这些均表现了对松柏坚贞品格的赞美与欣赏。杨树和柳树生长迅速并且易栽种,在中国各个地区都较为常见,因此杨树和柳树也被赋予生命力顽强、生命恒久等精神。柳与“留”谐音,先秦时期《诗经·采薇》中曾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表现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唐代诗人贺知章也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柳树的曼妙姿态。

蔬果类剪纸以桃子、石榴、柿子、桂圆等为表现内容,传达出中国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桃在中国古代有辟邪焕新之寓意,也象征着长寿、寿运永继。《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据后来考证,邓林即为“桃林”,由于桃林为夸父所幻化,桃便成了追求生命永生的象征。《汉武故事》中也曾记载:“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 更是将桃子与长生不老这一永寿主题联系起来。此外,桃子还有多子多福、辟邪祛灾等寓意,《诗经·周南·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因此桃子也经常被运用于婚礼、祝福等剪纸作品中。剪纸作品中除桃子以外的其他蔬果也有着特定的象征寓意,例如石榴象征团圆和多子多福;柿谐音“事”,象征事事如意;桂圆代表多子多福、早生贵子、团团圆圆;桃李代表门生,“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所培育的学生、后辈遍布各地。

花卉植物类剪纸有时候也与昆虫形象组合,例如蝴蝶与瓜的组合,蝴蝶由于其造型的独特性也成为剪纸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又因蝶与“耋”“瓞”谐音,因此也有长寿吉祥、多子多福、绵延不绝的寓意,蝴蝶与瓜就象征着“瓜瓞绵绵”。

四、文学类

文学类剪纸主要是指以文学作品以及戏剧中的内容和形象作为创作主题的剪纸类型。活跃在民间的鲜活的文学和戏剧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剪纸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文学类剪纸也在中国剪纸艺术中占据着较大比重。北宋时期,随着我国的造纸技术不断改良,纸张产量与生产质量日益提升,纸张价格也日益低廉,这些都为中国剪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学类题材在剪纸中的实践与应用也始于我国的北宋时期。文学类剪纸主要涉及诗词画剪纸、剪字、文学故事剪纸、寓言故事剪纸、纸影戏剪纸、中国戏曲剪纸等内容。

中国诗词画剪纸在我国元代便已有记载。元代诗人岑安卿,字静能,同时又是剪纸收藏家,曾《栲栳山人集》中收录其《题张彦明所藏剪纸惜花春起早图》一诗:“谁将妙意寄工巧,溪藤雪莹金刀小。丹青退舍松煤枯,剪出天真数分杪。” 其中“惜花春起早”出自南宋理学家、诗人林希逸《鬳斋十一稿续集》中所记五言律诗《惜花春起早》。岑安卿所作的这首诗就充分说明了元代剪纸艺术的精妙,更体现出中国剪纸对中国诗句的诗意转化。诗词画剪纸不仅包括单纯的剪刻,也有剪贴等形式。

有关剪字的记载最早见于我国的南宋时期,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俞樾撰写的《茶香室丛钞》记载:国朝吴仰贤《小匏庵诗话》云:杨诚斋诗集中有《赠剪字道人诗》,序云:“道人取义山《经年别远公》诗,用青纸剪字,作米元章,字体逼真。” 并以“宝晋云烟杂海涛,玉溪花月写风骚。一生不倩毛锥子,只倩并州快剪刀”为证。与剪花相比,剪字的难度和要求都要高得多,中国书法中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都各有特点,剪制诗文更是难上加难。安徽省歙县槐塘程家厅内曾发现清代程奂轮的两幅书法剪纸作品,一为黑纸剪刻的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行书六言诗,与黄山谷的原拓片相比不差分毫;一为朱红纸篆书作品。此二幅书法剪纸作品技法精妙、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生动。

文学故事剪纸是指以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故事为剪制内容的艺术形式,故事类剪纸在民间的流传度很广,也是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剪纸。《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均是中国剪纸取材的重要内容。例如浙江省乐清市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邦栋先生创作的《水浒人物108将》就取材于文学小说《水浒传》;河北省蔚县的《封神演义坐骑人物》剪纸就取材于明代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此外还有广为流传的“刘海戏金蟾”,刘海原为中国道教中的一个神仙,道号为海蟾子,是财神。蟾即“蟾蜍”,金蟾则是一只三只脚的灵物,谐音“金钱”,是财富金钱的象征,据说得道成仙的刘海蟾走到哪里便会把金钱和财富带到哪里,因此民间故事中长期流传着“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还有流传于陕西民间的神话“炎帝尝草”。炎帝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炎帝尝草》剪纸描绘了炎帝左手挥鞭、右手采药,鞭药而遍尝百草的故事。除此以外,神话故事还有西王母、女娲娘娘造人以及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养蚕缫丝的故事。

●天津 景月德《刘海戏金蟾》

寓言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由于其讽刺和教化意义而成为剪纸艺术家们所喜爱的题材。寓言故事类的剪纸作品有很多,内容常取自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寓言。“守株待兔”出自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所作的《韩非子·五蠹》,原文为:“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则寓言故事强烈地讽刺了拘泥于旧制度的守旧派,告诫人们要与时俱进,须因时而变,不可机械地套用陈旧的观念而固故步自封。“猫祝鼠寿”出自明代浮白斋主人的文言谐谑小说《雅谑》,原文曰:“一老鼠避一瓶中,猫捕之不得,以须略鼠,鼠因喷嚏。猫在外呼曰:‘千岁!’鼠曰:‘汝岂真为我寿?诱我出,欲嚼我耳!’” “猫祝鼠寿”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处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不能被一时的奉承和吹捧所麻痹,要认清本质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会上当受骗。“公输刻凤”出自北齐时期思想家刘子所撰写的《刘子·知人》,公输即公输班,也被称为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巧匠。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因凤凰的整体形象还未雕刻完成,所以从局部、片面的角度来看,有人说是猫头鹰,有人说是鹈鹕等,后来整个凤凰雕刻完成,人们才夸赞鲁班所雕刻出的凤凰形象十分精巧。这则寓言故事暗含尖刻的批评,告诉人们看待事情不能只局限于一隅,也鼓励大家不要被片面观察所得出的错误结论所影响。寓言故事类剪纸或以单幅呈现,或以成组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文学剪纸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纸影戏源于中国剪纸,通俗来讲就是能够活动的剪纸,集剪纸、戏剧、表演、民俗等元素于一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中国文化的瑰宝。纸影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影戏,主要是用灯光照射以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半透明的影窗(大多为纸幕)上演出,表演内容以戏剧或者其他文学故事为主,在演出的时候配以民间曲调或者地方的戏曲,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广东、福建、香港以及台湾等地。纸影戏的历史悠久,南宋时期钱塘人吴自牧曾在其《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中写道:“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用以精色妆饰。不致损坏。” 其中的“汴京”指的就是北宋的都城,即现在的河南开封,说明纸影戏在我国宋代就已出现。后来由于纸影戏流行于不同地区,演唱所使用的曲调有所差别,纸影戏也形成了不同的种类。

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式的戏曲产生于宋代,宋代商业、手工业以及文化娱乐的发展使得戏曲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中较为普及的一种娱乐形式。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戏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与地方文化、民俗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的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风格。在中国戏曲的流行之地,剪纸匠人们受戏曲艺术的熏陶与影响,以灵巧的双手,将戏曲艺术中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场景绘制裁剪,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来。这些剪纸作品伴随着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一张张生动形象的戏曲剪纸作品就好像一幕幕流动的戏曲画面,不仅展现出中国戏曲剪纸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魅力,使得中国戏曲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得以延续,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这种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代代传承。中国戏曲剪纸种类丰富,包括山西新绛戏曲剪纸、浙江浦江戏曲剪纸、广东佛山戏曲剪纸、广东潮州戏曲剪纸、河北蔚县戏曲剪纸等诸多代表在内。

山西新绛地区剪纸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建都古新绛,并命能工巧匠将十片薄金片剪制而成的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以象征被晋国征服的十个小国向其称臣,如今“十果鞋”的剪纸花样仍流行于山西新绛地区。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古诗《人日即事》中也说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新绛戏曲剪纸质朴粗犷,具有雕塑的凝重感和版画的明快感,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柜中缘》《空城计》等。浙江浦江戏曲剪纸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剪纸类型之一,“浦江剪纸以人物最为杰出,大多采用农村里流行的戏曲为题材,构图巧妙,人物生动,背景穿插富于情趣” 。浦江戏曲剪纸主要有两种剪制方式,一为单独的人物造型,二为人物造型与戏曲故事相融合。浦江剪纸风格秀丽,表现对象生动,富于装饰性且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内容以浙江浦江地区的民间传说和婺剧剧目为主,代表作品有《荡湖船》《牧童》《梅花童子》等,这一类作品大多没有背景描绘,而是直接描绘人物形象;《红楼梦》《昭君出塞》《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作品则是兼具人物形象与背景刻画,情景交融,具有丰富的内涵。广东佛山戏曲剪纸主要受广东地区粤剧艺术影响,粤剧又被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等,由于其剧目数量之多而堪称世界戏曲之最,也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佛山戏曲剪纸题材内容丰富,工艺高超精湛,在表现方式上更注重人物与故事背景的融合,剪、刻、印、凿、写等多种技艺并用,地方特征鲜明。同样是广东剪纸,相比于佛山戏曲剪纸,广东潮州戏曲剪纸偏向秀丽,人物动态表现生动自然,内容多取材于潮州当地的潮剧剧目。河北省的蔚县素有“八百庄堡,八百戏楼”之称,几乎每一个庄堡都有自己的戏楼,这也足以说明蔚县人对于戏曲的喜爱。蔚县地区流行的戏曲种类丰富,因此河北蔚县戏曲剪纸也是河北剪纸所有类型中最受劳动人民喜爱的。蔚县戏曲剪纸的纸张以高丽纸、宣纸等为主,在剪刻后再以浓郁的色彩进行点染。蔚县戏曲剪纸大多故事剧情连贯、人物众多,常以四幅、八幅、十二幅、十六幅、二十幅等多幅形式呈现,戏曲人物细致精巧、传神生动,色彩艳丽而鲜明,代表作品有《辕门射戟》《秦英西征》等。 fqyzLpaJaZJsTA4Ftglb7ZHL/E7VPGBTDtWcjNVfXOoXQ6M52k7KwaZdjq5SRm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