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艺术起源的具体时间,现有的史书资料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据考证,自我国商代开始,便有人在皮革、金银箔、丝织品、树皮甚至树叶上镂空剪刻装饰品,《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即成王以梧桐叶剪成“圭”赐予其弟叔虞,封其为诸侯。这一时期,这类剪刻虽以树叶等为材料,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已经算作中国剪纸的前身,也是中国剪纸的雏形。
一般认为,中国剪纸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汉代时期,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卷二中也曾记载:“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
叙述的即为西汉方士李少翁以麻纸剪出李夫人影像,以灯影投射方式慰藉汉武帝的故事。但因以上记述或为民间传说,其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另外,虽然纸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文明的进程,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是在纸的发明以及普及之后才得以产生的。东汉蔡伦以渔网、树皮等原料造出了质量较高的“蔡侯纸”,但中国剪纸是否起源于汉代仍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截至目前,中国剪纸是否真正始于汉代仍旧缺乏确凿的实证依据。
1960年前后,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三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五幅团花剪纸,它们均是以多次折叠的方式剪成,工艺已经较为成熟,表现内容生动形象,这些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作品。由此可以断定,剪纸在我国的起源应远在南北朝之前。
中国剪纸深深根植于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珍品。在对中国剪纸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我们也能感知中国古代人民在生命崇拜、巫术信仰、礼制观念等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