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推断,纸的发明与创造在我国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从这个方面来说,在真正的纸产生以前,是不存在剪纸艺术这回事的。但是如果从广义的剪纸概念来看,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工艺形式,其诞生时间远早于汉代。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利用多种物质材料,并结合剪纸相关的剪、刻、镂技艺,发明了以物体影像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在石头以及陶器上进行运用,这在原始社会时期的诸多骨器、石器、岩画以及陶器的雕刻纹饰中均有所体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思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发明的骨器、石器钻孔技术,不仅是人类改良工具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更是一种对于平面的突破,是人类艺术、技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人类迈出了雕镂工艺的第一步,钻孔技术也影响到了后来其他制作工艺的发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钻孔技术作为镂空艺术的雏形,已成为后来剪纸艺术出现的肇端。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即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磨制石器被广泛使用,陶器也开始出现并普及,新石器时代书写了人类文明的新的篇章,也孕育出人类早期的艺术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的纹饰图案所表现出的镂空意识和布局美感,是在旧石器时代钻孔工艺基础上的进一步飞跃,与后来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工艺中的剪纸元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陶器的镂空技艺,二为陶器上的纹饰绘制技艺。在陶器的镂空技艺上,山东大汶口文化中的镂空陶豆即是以镂空来进行形象表现的先行者,其中连续的圆孔以及回旋的线条体现了我国的原始先民们在改造、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虚实相补的艺术理念,也说明“影像透空”的造型意识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更成为后来剪纸艺术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剪纸元素在陶器纹饰绘制技艺中的体现示例更是不胜枚举,以彩陶纹饰中常见的植物纹饰和人物纹饰为例,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陕县(今陕州区)庙底沟的彩陶花瓣纹盆线条活泼流畅,图案虚实相生、阴阳相关,构图上以花瓣纹饰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为主,装饰效果强烈,图案具有强烈的现代剪纸意味。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的水器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制有三组舞蹈图案,每组由五人组成,人物造型简洁明快、动态活泼,单色平涂的手法表现出剪影的效果,似是同一画面的多次重复,绘制手法与剪纸手法极为相似,也体现了影像造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彩陶图案中丰富多样的鱼纹、鸟纹、蛙纹、云纹、旋涡纹等几何图案纹饰造型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审美表现和造型意识起源,也成为现代剪纸艺术中主要纹饰的来源。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主要是指绘制或镌刻于岩石上的图画,是崖画和岩刻艺术的统称。我国的史前岩画大多分布于北方、西南以及东南地区,它是我国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的史书,也是最早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史前岩画的内容以动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为主,造型粗犷古朴,以线面表现为主,不使用透视法并且多凭借记忆作画,因此,史前岩画所描绘的动物以及人物形象造型简单朴素,大多为剪影形式的侧面描绘。中国史前岩画与中国剪纸虽然隶属于两种不同的美术范畴,但中国史前岩画独特的平面造型方法、表意的象征性以及夸张的造型特点与中国剪纸不谋而合,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应的审美感。现代许多的剪纸大师也常以史前岩画为创作题材,现代京派剪纸“非遗”传承人张晓林就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为创作内容,将“花山岩画”以剪纸的形式进行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