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一生中创作了众多文学精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游记、随笔等。凭借精湛出众的文笔,吉卜林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出生于印度,并于此奠定了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根基。异域的生活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894年,他的笔下诞生了一部以印度丛林为主要故事背景的儿童读物《丛林之书》,该书在伦敦由麦克米伦(Macmillan)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不仅描绘了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还通过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物角色,为青少年读者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正是基于本书卓越的文学价值,吉卜林逐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享誉国际。瑞典文学院曾对此书评价道:“书中有很多恢宏的自然情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叙述水平,绝对是吉卜林的登峰造极之作。”时至今日,这部文学著作仍在动画、电影等领域焕发着勃勃生机。历经百余年时光洗礼,它仍在当今的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纵然全书七个章节均聚焦于动物们的生活故事,但细细读来,你会发现看似凶猛无情的野生动物心中,实则潜藏着值得人类学习借鉴的美好品质。收养狼孩莫格里的狼爸爸一家,并未因莫格里的人类身份而区别对待,反倒是用满满的爱,一路呵护着他直至他长大成人;棕熊巴鲁虽然愚钝憨厚,但他身为莫格里的老师,恪尽职守,将毕生所知的丛林知识悉数详授;作为肉食动物的黑豹巴希拉,在陪伴莫格里成长的过程中,从未展现过一星半点的凶残本性,而是怀着一颗温柔善良的真心,为莫格里答疑解惑,引导其成为丛林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看似狡黠的岩蛇卡阿信守承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及时向莫格里伸出援助之手;狼王阿克拉知恩图报,在被莫格里救下一命后,将这份恩情牢记于心,并在日后的战斗中成为莫格里的坚实后盾;白海豹珂提克不顾周围的异样眼光,勇敢逐梦,即使面对再多的艰难险阻,也毫不气馁,最终为海豹一族开辟了崭新的生活天地;名为里奇-提奇的獴足智多谋,凭借自身的英勇与智慧,守护了花园的和平……在吉卜林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人类不再是独享心智的至高王者。放眼大千世界,万物有灵。即使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动物,也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我们的成长导师。我想,吉卜林或许正是希望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传达给读者一种“万物为师,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棕熊巴鲁教莫格里的,你和我,我们都是血脉相通的一家人。人类和动物本就是共同生活在自然界大家庭中的成员,何不敞开胸怀,接纳彼此的闪光点?倘若我们能将视野放得更宽广,学会聆听大自然的每个心跳,感受不同生命绽放出的每份精彩,定能愈发接纳、拥抱我们生活的美好世界。
除却鲜活饱满的角色形象外,作者的叙述功力也可谓精妙至极。吉卜林擅长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精准描绘故事细节,为读者开启通往十九世纪大自然的时光隧道,营造身临其境的阅读感。细品全书,你会感到耳边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鸟兽叫声,象吼、虎啸、狼嗥、鸟鸣……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交织成一首首动听的原生态乐章;与此同时,你还会感到鼻腔中涌起海盐腥味、清爽木香、花朵芬芳等气味。这些多元化的感官体验无一不让读者在大饱眼福之余,更能全方位地感知大自然灵动的生命力。跟随吉卜林的脚步,我们有幸领略到狼群大会、猴群集会、智斗恶虎、海豹冒险、花园之战、大象舞会、部队阅兵式等多种大型场面的别样风采,从而丰富自身的自然知识储备。一个个记录在白纸黑字间的故事,不仅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想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图景,更借由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的细节呈现,增强了全书文字的承载力与表现力。这般多维度、细致化的写作风格,堪称吉卜林作品的一大亮点。
为了给读者带来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仔细查阅多方资料,多次雕琢、完善遣词造句,力求在中文语境中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含义。此外,我也十分感谢各位文坛前辈的译著像指路的明灯一样,为我照亮前行的方向。
那么,就让我在接下来的七个篇章中带领各位读者,随着吉卜林的文字踏上一场重返自然的探险之旅。在这趟旅程中,你可以不用长大,尽情用孩童般的单纯视角感知每个故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只要你愿意相信,就定会有一座生机盎然的葱郁丛林在你的心灵深处扎根繁茂,那里百花似锦,开出一片向阳的绚烂。
余金航
2023年于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