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第一章从探究宋代以前的狐仙信仰的历史开始。萨满教、儒教、道教、佛教等思想之间的激烈互动丰富了狐精模棱两可的形象。唐代(618—907年)晚期大量与狐精有关的志怪作品将唐代文人对于自我认同和其生活中的外来元素的复杂情绪具象化。宋初,官方和宗教人士企图压制狐仙信仰,结果证明是无效的。
第二章研究的是中文里指称狐精的“狐仙”这个词的多重意义,寻找狐精在华北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遍及全国的信仰根源。“狐仙”这个词,让人们将狐精视为各种不同的生物:从道教的观点来看,是修炼成仙的灵物;而从萨满、灵媒的观点来看,则是专事魅惑的年轻女性。“狐仙”一词的历史显示出狐狸在信仰传播过程中寓意歧出的特征,而且彰显出大众习俗和以狐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三、四、五章探讨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华北狐仙信仰的不同面向。第三章处理的是家庭场域中的狐仙信仰,讨论狐仙如何跨越此世和彼世、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界线,充当家庭生活中另一种权力的来源。第四章讨论灵媒在狐仙信仰中担任的角色和士人面对这些习俗时的矛盾情绪。第五章聚焦于理解狐精在华北和地方信仰系统里与其陪祀之主要神祇的关系。这三章处理的都是人类代理人操纵狐仙信仰的边缘性去协调公与私、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权力的问题,尤其显示人们为了追求日常生活中的神性力量而如何诠释男女间的性别特质和两性关系。
第六章研究的是狐精、当地百姓和官方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于政府衙门的狐仙坛,表明该信仰在阶级上、地域上的扩张,反映出封建王朝晚期人们对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观念上的变化。
最后,笔者在中国宗教研究的层面,以及在比较的视野上,讨论中国狐仙信仰的重要性,以为本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