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回想起20世纪40年代,位于北京郊区的老家后院有间小庙,其中奉祀着当地人称为“仙家”的狐精。她小时候每每避之唯恐不及,不得不经过小庙时,总是拔腿快跑,看都不敢看。她怕如果靠得太近,会触犯神明,给她带来伤害和灾难。然而,尽管狐仙可能降临祸害,但是一般人家认为留着这间小庙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妈妈唯一的兄弟,我的舅父在十四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他发着高烧时外婆就准备供品到狐仙庙拜拜。母亲告诉我,祭拜的当晚,外婆便梦到一个灰发白须的男人降临到舅父床边,用他的长袖子轻抚舅父的脸颊。隔日,舅父的高烧便退了,很快恢复了健康。家人相信,那个白须的男人就是狐仙。
1997年回到中国做研究之前,我未曾听过这个故事,也没问过家人狐仙信仰之事。对包括母亲在内的许多华北的百姓而言,这样的事情在家庭史方面是不值得一提的。毕竟,狐仙崇拜常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然而,当我查证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众多的狐精故事后发现,这个有着两面性的狐仙家庭故事,事实上反映了一个曾经深深地影响了华北地方几百年生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