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好。
听朋友说,这一次你作为摄影指导与导演合作得有些吃力。以我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导演对你不满意,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你在摄影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是你作为一个摄影指导资历不深,不能给导演更多的安全感。你在导演那里没有赢得足够的信任,这是没有办法的。随着你的经验不断积累,尤其是当你拍出更多经典的、被业内认可的作品时,这些问题自然就会消失,你不用太过焦虑。值得肯定的是,你这次在合作不顺利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下来。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接着上一次谈到的构图问题,今天我们再聊一聊关于构图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我尽量详细地阐述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个人看法,供你参考。
做摄影工作的人都知道黄金分割线、对称构图、非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概念。然而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构图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心流状态下的选择。比如,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一个感兴趣的目标上,然后把这个目标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或者我们认为突出的位置,这就是构图的过程。
在学生时代,我们对构图的理解是这样的:它是我们拍照的一种手段和规则。但是现在,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够的,构图应该成为我们的生理反应。
虽然眼睛对景物的取舍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但是追根溯源,这些无意识的取舍都源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内心的兴趣所在。因为不自知,所以这个从内心到眼睛的反应过程往往被我们忽略。如果把构图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由内而外的生理反应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影像向现实投射的过程。
图1-12 如火烈鸟般的椅子
这张照片是我在散步的时候拍摄的。当时我路过一个橱窗,忽然眼前一亮,在绿植中,粉色的椅子如同一群火烈鸟,我拿起手机就把它拍了下来。我想和你分享一下我对这张照片的分析。
我的大脑中肯定有关于火烈鸟的信息储存,这包含了图片印象和实景印象,这些印象大都来自纪录片或是综艺类节目。所以,在记忆中的火烈鸟形象的刺激下,我对这些椅子产生了联想,似乎眼前就是一群站在橱窗边的火烈鸟。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种感受,我特意找出一张真实火烈鸟的照片。
图1-13 湖水中的火烈鸟
对比一下,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那请你想一下:假设我从没有见过火烈鸟,也没有在各类媒体上获得过关于火烈鸟的知识,我的大脑中压根儿没有相关的信息储存,我还会对眼前的这堆椅子产生这样的反应吗?
图1-14 没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年——尚龙
再比如,这张照片定格了尚龙回眸的瞬间。当我看到它时,一下就联想到一幅世界名画,二者太神似了。然而,我当时没想起来那幅画叫什么名字。事后我向美术系的同学咨询,他马上就告诉我,那幅画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家的名字是维米尔。我马上上网搜索了这个画家,并轻松找到这幅画。这种对比效果太有意思了。
听我介绍完这个过程,你再去观察那两张照片,是不是觉得这种联想绝对与我们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和一个人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15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我曾经拍过一只正在睡觉的猫,它的睡姿让我想到了画家克里姆特的作品。
在大学期间,我曾经用白描的方式临摹过这个画家的几幅作品,所以潜意识中存有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尽管扎根在记忆深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被唤醒。
你看看克里姆特的原画,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大脑都自带一种“超级复制感”?你不得不承认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图1-16 蜷缩的猫
图1-17 克里姆特《达那厄》
所以说,我如果不曾见过火烈鸟、没有看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脑海里没有留下对克里姆特绘画作品的印象,没有相关的影像记忆,那么我在现实中就不会对类似的画面产生联想和冲动,当然也不会对相似的景物有反应。换句话说,我就不会把照片拍成我“心中的那个样子”。
我们实际上都是被自己“心中的那个样子”引导,与我们眼睛看到的景物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一旦产生,我们在拍照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什么是被“击中”?就是在按下快门或者观察景物的那个瞬间,你有一种被感动、被吸引,就连呼吸和心跳都改变了的感觉。你心里会有一种声音,类似“我要的就是这个!”“终于被我抓住了!”“太美了!”等。被“击中”就是指你内心的记忆被眼前的景物唤醒,两者之间有了某种重合。重合度越高,被“击中”的感觉就越强烈。
不是在每一个拍摄的瞬间你都会意识到这种联想。但是,事后只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天然地存在一种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断地向你强调积累很重要,积累的过程或许乏味,但是丰富的积累会对你的创作产生长远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会让你更容易获得惊艳的作品。
在拍摄电视剧《启航》的时候,我在北京国二招宾馆的办公楼里拍下了一张照片。当时是拍摄间隙,剧组人员都在休息,我正好从楼上向下看,地毯的图案瞬间让我想起莫奈的《睡莲》——这幅作品太有名了,我完全是为了模拟《睡莲》的画面而拍摄的。这一组对比会更加直观。
图1-18 莫奈《睡莲》(局部)
图1-19 电视剧《启航》摄制现场
图1-20 朋友的书房
这是我的一位编剧朋友的书房,整个装修色调让我立刻想到了电影《教父》的影调。当时我还对她开玩笑说,在这样的书房里如果写不出《教父》那样的剧本,就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了。
我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就是想要表达:在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你对名家名画的涉猎、对优秀电影的观摩,这些记忆都将变成你大脑中的储存信息。在关键的时刻,它们会被激发出来,引导着你对某种特定的景物极为敏感。
如果你在按下快门的时刻感到兴奋,甚至有快感,那无不源于你内心的积累与客观景物的呼应。内心的积累越多,在生活中“看到”的就越多,我们的作品也就越容易显得丰富、生动。
其实,我之前对这种关系并没有太在意,为了向你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特意选了一些我平时拍摄的照片,然后让璇哥帮忙在世界名画中找一找,看有没有感觉相似的作品。搜索的结果让我非常意外,我随意拍的这些照片竟然都能找到感觉相似的名画,而这些名画大多是学生时代我在外国美术史课程或者美术馆展览中见过的。
图1-21 丽江渔村
图1-22 柯罗《牧羊女与有大树的沼泽地》
图1-23 无锡疗养院
图1-24 约翰·康斯特布尔《白马》
图1-25 阿那亚教堂前的树
图1-26 怀斯《审美》
可以肯定的是,我每一个画面的构成,每一处明暗关系的处理,每一个角度的选择,都是受到自己长期积累的影响。大部分时间我们虽然无知无觉,但是潜意识给予我们的引导无处不在,最终对我们的眼光起到根本性影响。
上中学时老师就讲过:“好文章看得多,写文章应该也不会差。”拍摄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要想拍出一张好的照片,关键就在于你大脑中的储备。在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你的眼睛就已经为你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体现着你的审美,也决定了照片的好坏。这与你拿的是什么相机或手机无关。
深厚的积累会持续地支撑我们的创作,就像足球场上拼的不仅是上场球员一样——懂行的人都知道,一流球队之间的比拼,拼的是板凳队员的水平。所以,作为摄影从业者,赏析古今中外的名画,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观摩戏剧和各大美术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当你有了丰富的积累,构图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就是这么简单。到那时候,你再去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关于构图的基本原理,读一些关于构图的理论书,相信你会“秒懂”其中的意思。
我不认为好的照片是死板地按照构图理论拍摄出来的,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一种心流和能量的体现。我认为一张照片的诞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们的眼睛对景物下意识的取舍,另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积累在客观环境中的投射。这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才是构图的基石,所谓的构图法则无非是对这个过程的总结和归纳。所以,我不主张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死读工具书,要在正确的时间去学习有用的知识。好的作品,其创作过程应该是自由的、不受规则约束的。
图1-27 帕米尔高原上的僧侣
这是咱们去帕米尔高原拍摄纪录片的时候,用航拍飞机拍摄的。在这个画面中,人与环境的比例非常合适,既凸显环境的壮阔,又凸显人物的坚韧不拔,前后景层次清晰,纵深感非常好。
图1-28 南非农场庄园
这张照片是在南非的一个庄园拍摄的。湖泊、房子和树木在画面中非常自由、随性,没有刻意的设计感,画面最大的特点就是舒展。
图1-29 北京侨福芳草地怡亨酒店内景
这张照片是在酒店顶层的天桥拍摄的。两边的透视线条把视觉集中在了底部的大堂,视觉效果非常具有冲击力,且画面有种浑然一体之感。
今天我们进一步聊了关于构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想告诉你,积累是多么重要。而且,高级的作品一定不是在所谓的构图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任何一个高级的作品都来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