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李启汉在岳云中学毕业前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学生运动,发动校内外同学参加罢课,走上街头游行宣传,反对军阀卖国贼,抵制日货,积极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他还积极参加毛泽东等发起的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运动,结识了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当年12月,他作为岳云中学的学生代表被选为湖南学生请愿代表团成员,在毛泽东的率领下赴京请愿“驱张”。1920年1月28日,李启汉与湖南各界请愿团、湖南教职员代表团和湖南学生代表团三支队伍1000多人高举大旗,一起向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进发,代表3000万湖南人民“请政府速即撤惩张敬尧”。后李启汉又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发快邮代电,向全国揭露和声讨张敬尧等人的罪行。6月,张敬尧逃出长沙,驱张斗争获得胜利。
在此期间,李启汉参加了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前辈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回忆:“新民学会由一部分中等学生所组织,李启汉同志很努力宣传学生的结果,他们第一注重新青年,并努力社会运动,此会二三十人。”新民学会先后发展78名会员,后来有3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包括李启汉在内的8位会员为早期共产党员),10人成为中共中央委员,7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被誉为“建党先声”。
经过五四运动和驱张斗争的实践,在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李达等人的影响下,李启汉深入思考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0年2月初,李启汉在湖南老乡、北京大学国文门(中文系)学生邓中夏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通过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启蒙,李启汉、邓中夏等一批进步青年逐步成长为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5月,经邓中夏介绍、李大钊推荐,李启汉从北京来到上海陈独秀身边工作,住在法租界的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这里与陈独秀租住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相距100多米,是共产国际东方局派遣来中国帮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代表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维经斯基翻译)的住所。维经斯基以俄文《生活报》记者的身份在沪筹办华俄通讯社,作为革命的据点,李启汉的公开身份是华俄通讯社工作人员,实际从事建党工作。
新渔阳里6号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接着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共早期党员俞秀松担任书记,团的机关即设在李启汉居住的渔阳里6号,李启汉参与筹建青年团并成为最早的团员之一。有一段时间,俞秀松回杭州,李启汉代理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一职。据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回忆,1920年“党的上海发起组将各地来沪的青年挑选了20来人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党的发起人之一的俞秀松主持,意思是准备从中培养挑选预备党员。罗亦农、任弼时、李中、李启汉等都是这一批参加的,后来他们都加入了党组织。”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回忆:“李启汉身材不高,个子较小,面貌白皙,头上留着不短不长的头发,蓬松在额头上,对人总是面带微笑,发言时口齿伶俐,很能抓住问题的重心。”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培养干部,又在渔阳里6号创办外国语学社,李启汉在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当年9月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是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最早的50多名共产党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