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汉,又名李森、李志生,字仙槎,奶名祀生,1898年3月28日出生于江华县锦田乡朝阳洞李家大屋(今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朝阳村)。
锦田自古多敢于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侠义之士,在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剥削斗争中均有突出表现。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领600余人在锦田乡长塘冲起义,反抗封建统治者对瑶胞严酷的压迫剥削,起义队伍一度壮大到上万人,屡败清军,影响波及永州、衡阳瑶区,清廷为之震动。虽然这次瑶民起义被清廷镇压下去了,但瑶民反抗压迫剥削的精神永存。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锦田乡黄竹寨人王德榜率永州子弟组建的“恪靖定边军”赴中越边境守卫国门,在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中击溃法国侵略军,被誉为晚清“中兴将帅”。李启汉的曾祖父李泮就是跟随王德榜鏖战镇南关的一员武将,因战功被封赏,家道殷实。但李启汉的祖父李枝高早逝,到李启汉的父亲李士藩一代,家境已逐渐没落。
李启汉故居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启汉,自幼尚义任侠,六七岁时就在村武馆习拳练武,并跟草药医师学习医术。在锦田小学(现码市镇启汉小学)读书时,课余经常帮家里放鸭牧牛、砍柴采草药,帮母亲挑粑粑到街上卖,补贴家用。他口才很好,又平和待人,常常免费帮乡邻治病,在同学和邻里间人缘极佳。平时喜欢打抱不平,一次看到街上商店老板仗势欺压农民,立即上前评理,把商店老板说得哑口无言。锦田小学毕业后,李启汉因家贫辍学,在家劳动,空闲时仍手不释卷,勤学不懈。后来父亲李士藩在任经济征收员时,江华县知事石福田来锦田检查工作,碰到在公所代父工作的李启汉,见这孩子躬身迎送,言语清捷,应对自如,觉得是可造之才,非常喜爱,就认下李启汉作干儿子,并送入江华县立高等小学就读。
1911年至1914年,李启汉在江华县立高等小学日夜勤学,文冠全校,成绩优良,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在此期间,李启汉迅速从懵懂的乡村少年成长为励志超群的新青年。至今江华县档案馆珍藏有李启汉在江华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写的作文本18册共267篇作文,从酣畅的笔墨和激扬的文字间,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治国安邦的长远构想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革命少年的生动形象,其思想之进步、哲理之深刻、文笔之清新,令人叹服不已。国文教员十分欣赏这名学生,在作文本上用朱笔写着评语:“一线清气”“思想最高”“心地甚光明,故每出一语思想与众不同”“理明词顺”“议论通明”……
在一篇题为《天下之大匹夫有责说》的作文中,李启汉激扬文字:“天下事非一人所当担任,同处国中,人人皆有一己之分子责任。……国家之休戚荣辱与我之休戚荣辱无异,视国事如己事,国强则喜,国弱则忧。……既为国民,即有保国家之责任。”另一篇写于1914年的拟儿子由前线寄给母亲的一封信,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少年李启汉的家国情怀:
亲爱的母亲:
揩掉我悲哀的热泪,来写这封和你诀别的信,为的是要挽救中国独立于世界,我就是死在战场上也在所不惜的!亲爱的母亲,请你不要伤心,当要引以为荣。你的儿子当要见看国家将亡,不得不丢掉了慈爱的母亲,去与压迫者拼个死活,恢复国家的地位。假若中国一般的青年只知道图享乐,谈恋爱,把救国置之度外,那么国家必定受异族的欺侮与虐待,甚至于还要亡国灭种。那时看看自己的骨血,在异族的铁蹄下宛转呻吟!亲爱的母亲,我希望你作一个爱国甚于爱儿子的母亲,勉励你的儿子们上前吧!为了你的祖国,虽死在战场上,我亦是很快乐、很光荣的。
儿△△
八月十五日
李启汉在江华县立高等小学的作文《拟儿子由前线寄给母亲的一封信》
1914年李启汉从江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因父亲坐冤狱辍学一年,独自赴长沙到湖南省高等法院为父申冤,使父亲得以被改判无罪获释,显示他不凡的胆识和学识。1915年,李启汉考入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两年后转入长沙岳云中学(由南路公益学堂发展而来,为三师前身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在省城增设的学校)就读。
李启汉的父亲李士藩是清末秀才,1920年初,曾因李启汉写白话信而予以斥责。李启汉写信给父亲解释,自己学习白话文是“顺时势之所趋,潮流之来,莫之能御,若狂风之卷草原,所向皆靡也”。其实,此时的李启汉,顺时代潮流而为,接受的不仅仅是大众的白话文,更有先进的革命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