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永州境内第一个党组织创始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永州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韦汉,壮族,字首经,原名代仁,曾化名黄子英,1892年2月19日出生于江华县小圩乡新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蒙馆,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衡阳师范学院)。
三师校址在衡阳,位于湘水、耒水、蒸水汇合之处,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是湖南省创办最早的3所师范之一。辛亥革命后,先后于1912年和1914年改名湖南公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主要面向湘南衡阳、零陵、郴州三地25县招生,是“湘南最高学府”,更是“湘南革命摇篮”。
1920年6月,韦汉(后排左三)在衡阳三师合影
三师首任校长段廷珪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民主教育思想治学,学校政治气氛比较活跃。五四运动前后,蒋啸青、屈子健(屈天壁)等一批进步校长、进步教师在学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湘南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在三师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进步教师彭粹夫是中共早期党员,仅他教的学生就有20多人加入党团组织。据屈子健后来回忆,到1922年底,“衡阳有党员50人左右,团员300多人,以三师同学为最多。三师成为湘南革命策源地,实非偶然。”
在三师,韦汉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和蒋先云一道创立学友互助会,组织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开展学生运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韦汉不怕反动派的恫吓,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参与组织衡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与蒋先云、贺恕等书写宣言、电文,散发传单;以湘南各界的名义,通电全国,坚决要求惩办卖国贼,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在湘南学联,他多次聆听毛泽东的报告,深受启发,在书本上写下“昏人难解天下心酸事,民族痛苦世代忧”,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1920年三师毕业后,韦汉回到江华凝香小学任教一年。1921年秋,韦汉再次来到衡阳,在新民中学任教,并参加了贺恕、蒋先云组织的革命团体“心社”。1921年中共一大后,毛泽东于当年10月来到衡阳发展党组织,在三师创建了湘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党小组(1922年10月发展为支部)。当年冬,经蒋先云介绍,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湘南第一党支部”最早的党员之一。据1984年屈子健(时年91岁,韦汉在三师求学时,屈为教务主任)回忆:“韦汉是个好学生,是革命的,他1921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我在长沙会见毛主席,汇报了三师的革命情况,要求他来衡阳演讲。1921年10月,毛主席来衡阳发展了韦汉等人入党。韦汉很会作文章,以他为主办起了《先锋》刊物,还组织了‘心社’和湘南学生联合会,当时三师党团负责人是蒋先云,韦汉也是一个。”
湘南学联旧址
从1921年冬开始,韦汉响应毛泽东“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丢掉长衫,到农村去,到工矿去”的号召,受组织派遣到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开展革命活动。这年寒假期间,黄静源、韦汉、夏明翰等人扛起背包,带上革命书刊和宣传资料,住进水口山矿区的简易工棚,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他们开办工人识字班,为工友们代写春联,在康家戏台演文明戏(话剧),与工人的感情很快融洽起来。他们告诉工人们要团结起来,形成真正的力量,为开展工人运动打下思想基础。1921年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水口山支部成立,韦汉任书记。1922年底,水口山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委员会成立,有团员70多人,韦汉任书记。这是当时湖南省10个地方委员会之一,全省团员仅800人左右。
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会旧址——康家戏台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11月下旬,根据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安排,易礼容、蒋先云、韦汉等来到水口山成立党小组,领导组建水口山工人俱乐部。蒋先云任俱乐部主任,韦汉任文书股长,以筹备处名义向全矿工人发出《俱乐部传单》,呼吁:“一人的力量很小,大众的力量无穷,我们已经觉悟了!醒来了!……工友们呀!快来!快快来!”工人俱乐部成立后,韦汉与蒋先云等于12月5日至27日共同领导发动了历时23天的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大罢工,3000多工人无一上工,矿山处处是“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坚持到底,静候解决”等各种旗帜、布告,表达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共同心声。经过艰苦斗争,矿局不得不答应工人提出的争取工人自由,维护工人利益,改善工人生存待遇等18项条件,罢工取得胜利。在复工协议上,写着:“从前是‘工人牛马’,现在是‘工人万岁’!……工人俱乐部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万岁!”
水口山工人在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前,曾举行过一次又一次的自发斗争,均无果而退。这次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取得罢工斗争的胜利,是衡阳的工人阶级与湖南军阀统治的第一次搏斗,打掉了官办矿局的威风,壮大了湖南工人运动的声势。它是湖南第一次工运高潮中产业工人罢工的高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毛泽东在其早期文稿之《省宪下之湖南》写道:“水口山铅矿工人俱乐部有人数3000,组织完备颇有力量,罢工廿三天,全胜利。”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中国工运领袖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史略》中评价说:“中国矿山虽多,唯有全部组织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水口山二处,而水口山铅锌矿罢工,其雄壮不亚于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