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江华的家乡,江华深深地爱着这片养育过他的土地,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革命战争时期,他离家近40年,思乡而无法返乡。新中国成立后,江华先后于1965年、1982年、1985年、1988年四次回到家乡。每次回乡,他惦记的是家乡的建设,勉励家乡干部群众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江华与乡亲们在一起
1965年6月下旬,经请示毛泽东主席同意,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江华携夫人吴仲廉,从杭州送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到广西南宁后,途经桂林、钟山,特地回了一趟阔别40年的家乡,考察了大石桥、涛圩、水口等地,在鹧鸪塘村住了三晚。他看到全县的水田都是白板田和冬水田,没有培植绿肥的习惯,就建议江华与浙江用粮食换草籽种植作有机肥。后来,他从浙江调集了10万斤草籽种,并请来技术员作指导,江华自此开始大力种植红花和蓝花草籽,土壤得以改良,粮食大幅增产。当时江华县城已从沱江搬到水口大山中,江华对县里陪同的领导说:“走路要抬头往前看,看远点,不能埋头看脚趾。一个县城,原来就很开阔,现在放在大山里,没有发展前景,影响将来的发展啊!”他嘱咐县里的领导要着眼长远发展,考虑县城搬迁的事。
1982年3月3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二次回到故乡。零陵地委书记邓有志请江华到水口,江华对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说:有志同志叫我到水口,我想,把水口作为县城来建设没有发展前途,下次回来我就不到水口来了。毛致用表态,省里要资助江华搬迁县城。3月7日上午,江华听取县里汇报后,再次讲到县城搬迁问题:“水口这地方像一条狗舌子。县城建在水口,太偏僻太闭塞,对地方工业的发展和县城的建设都不利。从改革开放的今天看,就更不行。”在江华的支持下,省地县多方努力,1984年6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江华县城在较短时间内从瑶山深处的水口镇迁到现在的沱江镇。
1985年11月24日至25日,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江华从北京专程赶回县城沱江参加江华瑶族自治成立30周年庆典,这是他第三次回到家乡。他在沱江转了一圈,对县城搬迁这么快,感到很满意。他提出:县城的架子有了,但街道要好好规划。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的布局和建筑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还要搞好绿化,把县城建成公园化城市。在考察中,他发现江华是烤烟种植大县,烟叶质量好,提出创办江华烟厂。
1988年1月7日,江华第4次回乡时,再次提出,江华的烤烟很出名,要发挥这个优势办个烟厂。并鼓励说,看准的事情,要抓紧办,胆子要大点,要敢于冒风险。在他的多次过问下,一年后,零陵卷烟厂江华分厂正式建立,成为当时全县民族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并带动了印刷、嘴棒、烟叶等相关产业发展,每年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虽说后来烟厂按政策关停,但全县烤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每年5万亩以上,是全国高端卷烟原料定制化生产基地,是浙江中烟公司、湖南中烟公司的生产基地。
江华在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家乡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每次回家乡时,总不忘到母校去看看,并多次从自己的存款和稿费中拿出钱来,帮助家乡办学,支持家乡教育事业。1988年1月,江华第四次回到家乡,专程到昔日的母校江华二中(原县立高小),饶有兴趣地走进一间教室,坐到学生座位上,与正在上自习课的同学们一起朗读了一段课文,亲切地对同学们说:“这里是我的母校。你们是新同学,我是老同学。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满怀深情地告诫家乡的领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瑶山最缺的是人才。抓教育与抓生产有密切关系。生产上不去,教育就上不去;教育上不去,生产也上不去。”在他的督促下,全县勒紧裤带办教育,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教师”的目标,江华的教育工作跨入全省、全国民族教育的先进行列。
1991年,《追忆与思考——江华回忆录》出版发行。江华将稿费全部捐给鹧鸪塘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并给村党支部写了一封信,指出:要使农村富裕起来,“只讲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是不够的。要有具体的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使县和乡村都富裕起来才好。”
199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年近九旬的江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回乡参加庆典,写下一首四言诗《乡魂》,表达思乡之情:“萌渚苍苍,沱水泱泱。豸山塔巅,天河闪光。……山高路远,情怀故土。十八离家,八八思乡。”后来又写了一首《乡恋》,遥忆离家70年的沧桑岁月和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园:
萌渚男儿为国忧,
出征游子七十秋。
放眼神州风雷激,
受命茶陵烽烟稠。
战罢井冈战瑞金,
红军胜利白军愁。
二万五千长征路,
三军会师固原州。
圣地延安堪回忆,
驰骋敌后驱倭寇。
戎马生涯久征战,
亿万人民得拯救。
淡泊一生多艰辛,
恬然情满故山丘。
作为少数民族出身的领导干部,江华也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全国除西藏外,他去过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数十个自治州、自治县。每到一地,他在与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中,都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稳定。
1999年12月24日,93岁的江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杭州与世长辞。12月30日送别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中央政治局委员罗干、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任建新等赶到杭州送别。遵照江华遗嘱,他的骨灰分成两份,于2001年分别埋葬在井冈山和家乡鹧鸪塘村。井冈山的墓地,在茅坪八角楼对面的山坡上,八角楼是毛泽东当年的住地,也是江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地方。鹧鸪塘的墓地,在村后石山腰,陪伴在他母亲的墓旁,以青山为伴,报养育之恩。
江华,这位自幼忧国忧民的萌渚男儿,以他忠贞不渝、艰苦奋斗、正气凛然、淡泊一生的事迹和风格,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了榜样,在江华人民心中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