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夏,陈为人等来到位于长沙的省教育会请愿,认识了北京学生联合会派往湖南的代表邓中夏。在邓中夏的介绍和帮助下,陈为人来到北京,成为北大的旁听生和湖南学界的驻京联络员,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并同邓中夏、何孟雄等人一起在李大钊、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参加全城讲演宣传活动以及后来清查日货的反帝爱国斗争。据北京市档案馆提供的京师警察厅的档案记载,当时陈为人的住址与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邓康)的住址一同被严密监视,陈独秀被捕当日陈为人也在现场。
这年冬,蔡元培、吴稚晖和吴玉章等组织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湖南蔡和森、毛泽东率新民学会积极赞助,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陈为人获悉后积极响应,离京回湖南家乡办理赴法勤工俭学手续。在省、县教育部门申请公费留学津贴后,于1920年早春赶赴上海,准备启航赴法国求学。在上海,陈为人遇到江华老乡李启汉。经李启汉介绍,陈为人留学的目标从法国转向了苏联,成为“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培养干部,决定选送一批青年赴苏俄学习,在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组织革命青年学习俄语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常识,相当于“留苏预备班”,是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和第一所干部培养学校,杨明斋是学社负责人。当时与陈为人一起在外国语学社学习的还有李启汉、俞秀松、王会悟、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彭述之、董锄平、李震瀛等30余人。
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们
据《萧劲光回忆录》记载,当时他们“吃着最便宜的包饭,没有床,睡在地板上。但一想到将来去俄国学习革命本领,回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我们学习的劲头就非常足。”“在外国语学社,我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团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前身,它的机关就在我们俄文班的楼上,刘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参加这个组织后,我们就不仅仅是学习,同时还参加一些政治斗争。”
董锄平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陈为人同志那股干劲,热烈、正直、勇敢无畏的革命性格,朴实、恳挚、认真负责的作风,每于阅读有关为人同志的史料时,就有当年陈为人的形象翻腾脑海中,不可自抑。”“为人同志,与我相识,约在1920年夏秋之交。同在外国语学社读俄文,做赴苏联的准备。在此时期,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做工人运动,深入到工厂、工人家庭了解工人生活情况,再同李启汉(李森)同志办过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游艺会,在报刊写文章,做宣传鼓动工作。他俄文学得好,对工作和学习,总是不分昼夜地在那里干,不管条件如何艰苦,总是抢在前,抢先干,这样的表现是最突出的了。”
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们一般是上午学俄文,下午除学习外,有时刻钢板、印传单,有时还要到工厂联络,上街散发传单。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走在前边举旗杆的经常是他们。还帮助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编辑出版的《劳动界》《华俄通讯社》等刊物做抄写、校对工作。他在《劳动界》发表《劳工要有两种心》,呼吁劳工弟兄们“第一觉悟心”“第二奋斗心”。“有了觉悟心、奋斗心,打破老爷少爷们的阶级,得进那饱衣饱食平等的乐境,这就是我们的真正幸福,真正命运。”1920年8月22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机关办公地点就在杨明斋、李启汉、陈为人三人居住的渔阳里6号,俞秀松任书记,陈为人成为第一批团员之一,外国语学社学员都先后转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9月,外国语学社开学前,陈为人、李启汉、李中、袁振英由青年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20年下半年,陈为人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半工半读,经常随李启汉到小沙渡工人劳动补习学校给工人教课,到杨树帮助烟草、机器、印刷工人组建工人俱乐部和工人游艺会,同“茧手朋友”打成一片,对工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逐步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者。他积极为《劳动界》周刊撰稿,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今日劳工的责任》一文中,向工人们呼吁:“兄弟们呀!我们要减轻我们的劳苦,要增高我们的生活,要脱离资本家的奴隶,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要我们自己努力去做呢!弟兄们啊!我们的责任既是这样大,我们为什么还要饮恨吞声地服从那资本家,不去实行社会主义,不去打破资本家的阶级?”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后,陈独秀函约全国各地组织支部,并委派陈为人赴北京联络建党事宜。陈为人奔赴北京后,参加了北京的共产党小组,还与邓中夏一同到长辛店,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活动。据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朱务善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北京共产党小组在党的一大前负责工人运动的有张国焘、邓中夏、陈为人、何孟雄等。这年冬,李大钊又派陈为人到济南,帮助王尽美、邓恩铭等建立山东共产党小组。在李达、张国焘的回忆文章中,都曾提到过陈为人到山东帮助建立共产党小组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