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人,原名陈蔚英,曾用名陈洪涛、陈福涛、伟人、陈涛、张惠生、张道立、张道惠、张明、张敏、蔚英等。1899年9月26日出生于江华县沱江镇百家尾村,自幼家贫,先后随父母寄居八百美、五里营、大路铺等地,后返祖籍地沱江镇百家尾村定居。
沱江镇百家尾村陈为人故居
陈为人童年求知欲强,但家里无力供给读书,他便在劳动之余,向邻里学童求教,刻苦自学。1914年,15岁的陈为人背着家人,到县城沱江镇报考江华县立高等小学,被录取后,父亲竟重重打了他一记耳光。后经祖母说情和他自己苦苦哀求,父亲才以包下放牧耕牛为条件,同意陈为人进校读书。
县立高等小学是江华的官办学校,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皇帝下令全国“废科举,兴学校”,江华即开办了沱江书院。1902年,湖南抚院(即省政府)转发清政府诏谕:“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省城办大学堂,各府厅设中学堂,各州县设小学堂和蒙养学堂。”沱江书院改名为“江华官立高等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江华县立高等学堂又改名为江华县立高等小学,是江华的最高学府。当时学校教师既有晚清进士游道南,又有同盟会元老唐元恺,还有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留学生莫芷兰、唐树声等,整体氛围比较开放进步。大革命时期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有韦汉、李启汉、陈为人、江华(虞上聪)、王涛、唐浩、舒翼等一大批中共早期党员,堪称江华的“红色摇篮”。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旧址
1918年,陈为人高小毕业后,考入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此时,正是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开展。湖南三师为当时湘南衡阳、永州、郴州三地25县的最高学府,以“公勇勤朴”为校训,有“南学津梁”之称。学生都是从湘南各县优中选优考来的,家境大都比较贫寒。师资质量高,大都有名望,民主进步思想十分活跃。在三师,陈为人结识了蒋先云、贺恕、黄静源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于1918年夏共同发起组织了以“联络感情、互相帮助、提高新文化”为宗旨的“学友互助会”,创办会刊《嶷麓警钟》。他们经常阅读新书报刊,在校门外湘江河滩上聚会,探讨“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学习心得,人称“沙子会”。1921年初,“沙子会”发展成为革命团体“心社”,被《大公报》称为“衡阳学生界之曙光”。
五四运动爆发后,1919年5月27日,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声援五四运动。5月9日,北京学联宣传股主任邓中夏等把北京五四运动的详情传到衡阳,“希望组织声援”,5月15日,衡阳学生联合各界发出《衡永郴桂各界请办卖国贼电》。6月7日,蒋先云、陈为人等人联络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夏明翰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衡阳各校学生100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陈为人担任交际联络工作。湘南学联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促进文化、改造社会”为宗旨,与湖南学联南北呼应,在三湘大地上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陈为人协助蒋先云、夏明翰等湘南学联负责人,组织全市游行示威和抵制、销毁日货的活动,组织许多讲演团、宣传队分赴码头和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衡阳各界人民特别是码头工人的支持。一时日货没人买,日船没人坐,装运日货的船靠不了岸,也无人装卸。1921年5月18日《北京晨报》报道:“衡阳市面上的仇货差不多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