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贝币谜团

我的百宝箱里,有几枚小贝壳。每次都被朋友扔去一边:“这玩意儿放着干吗?”我呢,每次又移回来。

其实我第一次见到这个,也不以为意。贝壳嘛,有的还是破的。可人家告诉我,这不是海边旅游时五元钱一大串的贝壳,虽然外观很像。这是中原出土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贝壳。

是吗?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作为科班出身的金融界人士,脑中第一反应即:贝币。

贝币是一种原始货币,因其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和计数、坚固耐用而流行。三四千年前,它是一种常见的交换媒介。考古发现,贝币的背面往往被磨平,头里钻一孔,以便于携带。就是图中的样子。

喜欢上古珠以后,又知贝壳是人类最古老的装饰品之一。美国《科学》杂志曾载:在南非一个可以俯瞰印度洋的洞穴里,发现了大约7.5万年以前石器时代的贝珠,它们有着人工穿孔。7.5万年哪,似乎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

或许,贝壳一开始是作为装饰品引起人类的关注的。后来,当物品交换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充当了货币的角色。

但令我疑惑的是:考古学家在很多内陆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海贝。有的数量惊人。如:

高古贝币 作者自藏

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了距今一万年的穿孔贝壳制作的扁珠,若干珠子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这些珠子都曾被长期佩戴过。

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距今六千年的古墓。墓主身体两侧,以蚌壳堆砌成左“虎”、右“龙”图案。

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出土了很多距今3800至3500年的贝壳串成的项链。

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贝类数以万计。

……

不管是作为装饰品还是货币,常识应该是就地取材,内地有骨珠、玉(地方玉)珠、野兽牙齿等材质,干吗要万里迢迢到海边取贝壳呢?零星的贝壳装饰品或贝币可以理解为远途贸易的结果,但大规模使用,就匪夷所思了。

直到看了气候文明史,豁然开朗。

根据气候学研究,第四纪冰川开始融化后,北冰洋周围巨大的冰帽开始缩小,海水激增,海平面上升,低地和平原被淹,陆地和高山成为大小岛屿。

关于这次海水激增淹没平地,联想到的自然是远古大洪水神话。世界上不同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神话。希伯来神话有“诺亚方舟”,苏美尔神话有“乌特纳比西丁之船”,古巴比伦神话有“阿特拉哈西斯木船”,印度洪水神话中是一条鱼提醒国王大洪水即将暴发并指示造船,玛雅版本中是四百个子民在大洪水中变成鱼得以幸存……我国则有神话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从各地神话均有时间建造木船看,大洪水不像是海啸之类的突发性灾难,更有可能是全球大面积融冰而导致的海平面上涨。

商王武丁时期 货贝 作者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约九千年前,我国的地理面貌与现在差别很大。沿海一带,差异大到令人难以置信。大致来说,现今东南沿海地图上绿色部分,基本是湖、洋、海,总之都淹没在水里。

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那么,九千年前,这条大斜线基本就是沿海线。陕西、河南、四川这一带的莽莽山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就是我国的沿海地带,甚至甘肃、青海,也是靠近沿海的地区。

“大斜线”东南面的文明,被海水席卷过,大多数的平地遗址消失了。试想,一个家被洪水冲过,还能留下什么。

这条海岸线不是渐渐向东延伸,变成今日之样貌,而是频繁波动的。约七千年前,基本与现在相同。但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海平面又上升了6~7米。张光直先生在《古代中国考古学》中说道:“从那以后,至少还有3次大的波动,波动幅度在4~5米之间。”

这就好理解了,河南、河北等内陆地区为何会大规模出土海贝。同时,也理解了为何其后出现了一种颇具盛名的青铜器——贮贝器。

云南等地出土了多种制作极其精美的青铜贮贝器,年代为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有纺织贮贝器、播种贮贝器、狩猎贮贝器、杀人祭柱贮贝器等等,出土时里面多盛有贝币。 ghHy3d5KVNDVLu9cpFMNnpClw9pr02v+I+a2y0lZCoHRRNp2OPUD4XZ9ylyFFs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