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不遗余力地追逐黄金,但你若问:“你最喜欢什么?”一般都不答黄金。为什么?怕被说俗气。
喜爱黄金俗气吗?黄金那么贵气,怎会俗气?
经长期观察,我觉得是不是这样:正因为所有人都爱黄金,王公贵族喜爱,村野鄙夫也喜爱,所以当你说喜爱黄金时,并不能标示你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相反,你与普罗大众见识一致。
能囤点黄金的人,急需社会身份的彰显,哪受得了这个。“致富”不就是急于进入更高的社会层级嘛。
真替黄金叫冤。它太值钱了,“衡量财富”的功能彻底压倒了其美感。
还不仅于此。压倒其美感的,还有现代生活方式。
关于黄金,我觉得说得最好的是谷崎润一郎。他在《阴翳礼赞》中说:“现代的人住在明亮的房子里,不知道黄金的美。住在黯淡房子里的古人,不仅沉迷于这种美好的色相,还知道黄金的实用价值。”
公元前 黄金管子 作者自藏
公元前后 东南亚黄金 作者自藏
他又说:“古人不是一味奢侈地使用金箔和金沙,而是利用反射补充光明……因为银和其他金属的光泽很容易消退,而黄金能够恒久地发光,一直照耀着室内的黝黯。”
原来,在没有电灯之前,黄金是另一种高贵的光线,一种补光。遥想大唐帝国的女子,华灯初上,她们袅袅婷婷走来,华丽的纺织花纹大部分被黑暗隐匿着,只有金丝线不时闪射着微微的光亮,将象牙色的面颊衬得具有蛊惑人心的魅力……
东方美学所强调的美,往往不在于物体本身,太闪闪发光的东西让人心神不安,动人的是“风韵”。风韵,存在于物与物之间产生的阴翳波纹和明暗相映之中。
电灯出现了,现代夜晚灯火通明,黄金之美黯然退场。
那么现如今,老黄金在古珠中还起作用吗?
首先,所有珠子中,老黄金珠几乎是最难找的。因为黄金最容易被重新熔化回收利用。
其次,历朝历代都不乏精美绝伦的金珠子。古埃及、古滇国、西亚古国等的黄金珠都是大家追捧的热点。曾见过东南亚骠时期的金珠,真可谓花样繁多,异彩纷呈。镂空、花丝镶嵌、炸珠、累丝等工艺无不巧夺天工。
再者,老黄金的成色几乎没有24K的,成色足的大多在22K。有些22K的老黄金,看上去却不如现今18K的黄。所以判断老黄金的成色,最保险的是用试金石。
如果你亲手串过古珠,就会发现,有些高贵的珠子,百般摆弄不成,非得老黄金出马,才衬托得出那个架势。
老黄金,再也不像新金子那样霸道地灿灿发光,不再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种硬。老黄金的肌理,似乎呼应着古时的幽玄之味。不管在白昼还是夜晚明亮的灯光下,看上去都有一种金粉深埋的沉寂氛围,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它的美沉淀了,稳定了,含蓄了,柔和了。如一位老将军,沉稳刚健,平时沉默,一开口,要气势有气势,要细节有细节,镇服全场。
对了,老黄金的气场是一种不容你犹豫的清场。清场以后,一盏射灯幽幽探照,古珠登场……
任何古珠,架势立显!